徐再思
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后。落燈花棋未收,嘆新豐孤館人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憂,都到心頭。
這首曲由秋夜聽雨的感覺,寫出了飄泊他鄉的孤寂情懷和難以排遣的鄉思旅愁。
“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后。”這三句各自相對,形同三足鼎立,因而稱為鼎足對,是散曲中較為常見的一種對句形式。這里每句當中重疊一個數字,句中又各自相對,既見構思之巧,又顯得自然而不造作。“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是寫夜雨落在梧桐和芭蕉葉上,一聲聲,一點點,都使人感到秋意的蕭瑟和旅愁的難遣。溫庭筠《更漏子》詞:“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張炎《清平樂》詞:“只有一枝梧葉,不知多少秋聲!”都是通過梧桐和芭蕉的秋雨秋聲,來抒寫蕭瑟悲涼的秋意和離別思鄉的痛苦。這首小令用的也是這種象征手法,不過這里的梧桐和芭蕉上的夜雨,已不復是雨,而簡直是愁人點點滴滴的眼淚!“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兩個“一聲”和“一點”之間,有一種對應的關系:梧葉上的一聲秋雨,就是一片秋聲;芭蕉上的一滴夜雨,就是一縷鄉愁。兩句之中,量詞重疊出現,寫出了秋雨連綿,點滴不止,鄉愁襲人,耿耿不眠的情景。“三更歸夢三更后”一句,進一步補足前兩句的意思,說三更夢醒以后,在恍然若失之際,又聽到夜雨蕭瑟,秋聲四起,更使人感到凄涼寂寞,難以為懷了。“歸夢”二字,有豐富的內涵,如果聯系下文“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憂”來看,他很可能夢到了久別的故鄉,與日思夜想的親人團聚了。只有這時,他才擺脫了一切憂愁和煩惱。“夢里不知身是客”,飄泊他鄉的游子,只能在歸鄉的夢中得到片刻的慰籍,然而好夢不長,一覺醒來,剛過三更,夜正長,愁也正長,叫人如何禁受得了啊!
第四句“落燈花棋未收”,這是從宋代詩人趙師秀“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的詩句中脫化出來的。“落燈花”又承前面“三更后”一句,寫夜深燈油快要點完,燈芯上結出花朵一樣的燈灰都掉下來了。“棋未收”,寫不眠無聊,就獨自推敲棋路,借以排遣孤寂的情懷。因為在這樣的寒夜,不可能有友人來下棋,而除此以外,也別無他計可以解悶了。“棋未收”,還有這樣一層意思:獨自擺弄一會棋局后,很快就感到厭倦,讓它零亂地攤著,懶得再去收拾它,表現出心緒煩躁不安。可見玩棋也還是不能解悶。這是對上面三句的進一層渲染。
接著一句:“嘆新豐孤館人留”,抒發懷才不遇,久困他鄉的牢騷和憤懣。從這句起,逐次點明旅愁鄉思的具體內容。唐朝初年,有一位窮而有學識的讀書人,名叫馬周,寄宿在新豐旅館里,店主人看不起他,不招待他吃飯,他也不在意。后來他為中郎將常常代擬給皇帝的奏章,得到唐太宗的賞識,被任為監察御史。新豐,在現在陜西新豐鎮一帶。作者以馬周自比,哀嘆窮困潦倒,輾轉他鄉,空有才華,卻得不到賞識。“孤館人留”的“留”字,含有滯留他鄉,欲歸不得的酸楚。靜夜思量,這樣茫然的飄零生涯何日才能結束呢?一聲聲的秋雨攪得他愁腸百轉,萬感交集,于是忍不住發出悲涼而痛苦的長嘆: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憂,都到心頭!”
“枕上十年事”,指與妻子結發十年,相親相愛,十年歡樂舊事,今夜觸緒紛來,更增加了離別的相思和痛苦。這一句也可以理解為:躺在旅館的床上,輾轉不寐,回顧十年來奔走他鄉,備嘗甘苦,而至今一事無成,內心感到無比的痛悔。“江南二老憂”,指南方故鄉的父母年老體弱,自己徒然抱著思親之憂,卻不能回家侍奉二老,想起來十分慚愧不安。總之,功名沒有指望,家鄉遙遙難歸,夫妻不能團圓,雙親不能供養;所有這一切憂愁痛苦,三更夢醒以后,都因聲聲秋雨而一齊兜上心頭。這一顆飽經飄零的游子之心,又怎么承受得起啊!當我們聽到他那痛苦的長吁短嘆時,還仿佛聽到凄涼的秋雨依然淅淅瀝瀝地下著,落在梧桐上,落在芭蕉上,也落在那痛苦的心靈上。這蕭瑟的聲調和哀傷的節奏,好象在伴和著他的嘆息。
這首小令,以秋夜聽雨為背景,抒寫了綿綿不盡的鄉思旅愁,流露出身世飄零,功名失意的悲憤,在內容上比貫云石那首《壽陽曲》顯得豐富和深沉一些。作者以窗外的秋雨秋聲,來渲染和烘托聽雨不眠的愁人心境,把抒情和寫景打成一片。梧葉、芭蕉、秋聲、秋雨,渾然難辨;旅況、鄉愁、思親、念遠,紛至沓來。作者把那種對此茫茫、百感交集的心境刻畫得豐富飽滿而層次井然。通首曲子以押平聲韻為主,一唱三嘆,情韻悠然,令人回味不盡。
上一篇:倪瓚《[雙調·折桂令]擬張鳴善》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白樸《〔仙呂·點絳唇〕金鳳釵分》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