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桃花溪》唐山水詩鑒賞
張旭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
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青溪何處邊?
張旭所寫的這條桃花溪,相傳就是陶淵明《桃花源記》中記述的桃源所在地,它源出桃源山,流經今湖南桃源縣西南,兩岸桃林夾水,落英染溪,似乎真有《桃花源記》中那一種迷蒙如夢的境界。所以詩人一來到溪邊,就產生了不可抑止的幻想,他的詩便籠罩在一片神秘的幻想氣氛中,與《桃花源記》中的境界極為相似。清人孫洙評論說:“四句抵得一篇《桃花源記》。”這是《桃花溪》別具一格的原因所在。
“隱隱飛橋隔野煙”,第一句就有誤入桃源的感覺。這一帶山路幽曲,溪水漫長,煙靄霏霏,花林漠漠,令人不知所向。溪水深處似乎有一座長橋,高高地架在那里,被青煙紅霧繚繞,宛如云中的一條彩虹。“隔”字十分傳神,將環境的迷離恍惚、不可湊泊,以及詩人乍入桃花溪如臨仙境的感覺活生生地表達了出來,為全詩創造了一種神秘氣氛。當年武陵漁人就是從這里駕舟尋源,發現了那個神秘的洞口,進入到桃源仙境的。今天的桃花溪一切都沒有變化,過去的事還能重現嗎?第二句的發問是前句環境描寫的自然結果。被景色陶醉的詩人苦于無人引路,自然會產生問路的強烈愿望。湊巧的是溪邊巖石畔果然停靠著一只漁舟,幻想與現實總是在隱隱相對。莫非當年的漁人還在留連忘返么?從尋到問,神秘的氣氛又進了一層。
后兩句是詩人的問話,表達出迫切的尋仙愿望,“盡日”說明詩人已經久久徘徊,未得如愿,一種焦急的心情躍然紙上。他此時已經以幻為真了,眼前的落花既然是從洞口流出,那眼前的漁人必定是武陵人了。當年他曾 “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那么今天如果兩人結伴同去,或許能找到那個神秘的洞口呢? 口氣與《桃花源記》中的記述完全一致。到此結尾,給人留下無盡的想象天地。
在景物中溶入美妙的傳說是這首詩的特色,而傳說一旦被注入了理想,便會放射出奇妙的光采。《桃花溪》的傳神之處全在于此。
上一篇:王維《欒家瀨》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龔自珍《夢中述愿作》清、近代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