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楊九思赴廣西都尉經歷》言情贈友詩歌
邛筰康居路盡通②,西南開鎮兩江雄③。
漢家大將推楊仆④,蠻府參軍見郝隆⑤,
象跡滿山云氣白,雞聲千戶日車紅⑥。
明珠薏苡無人辨⑦,行李歸來莫厭窮。
此為貝瓊贈友人楊九思之作。楊九思,生平不詳。但從詩意看,知其去西南少數民族地區任職,該地經濟不發達,離京都又千里迢迢。故作者以國事相勸勉,使友人愉快成行。
首聯寫朝廷重視西南地區,從川蜀通往云貴的大道已修通。這是寫實,據田雯《黔書·奢香傳》所記,洪武初,在彝族女土司奢香的支持下,重新修建了四川通向云貴的山路。明朝人論這次修路的功績,比起唐代和元代,有過之而無不及。而從甘肅到西南和西北地區,原來就有通道。明初襲元制,在云貴地區設立土司,通過各少數民族首領統治各族人民。友人所去的廣西治所瀘西是西南重鎮,故此去可謂任重道遠。頷聯連用兩個典故。楊仆在漢武帝時以嚴酷著稱,元鼎五年(前112)南越呂嘉反叛,武帝以路博德為伏波將軍,楊仆為樓船將軍,率軍前往征討。楊仆破石門,得軍粟,攻番禺,縱火燒敵,都是攻堅戰。而路博德雖會期失后,軍卒亦少,因能遣使招降,反而先克番禺,俘獲呂嘉。郝隆是東晉名士,語言“機警多鋒”,桓溫任為南蠻參軍。據《世說新語》載: 桓溫曾于三月三日設宴,與會者如不能作詩, 就罰酒三升。 郝隆以不能受罰,既飲,攬筆作詩一句云: “陬隅躍清池。”桓問陬隅為何物, 郝答蠻名魚為陬隅。 桓曰作詩何以作蠻語, 郝云: “千里投公,始得蠻府參軍,那得不作蠻語也! ”貝瓊用楊仆典,是此為楊氏祖先,而且此二典切合友人去廣西所負的使命。他借典稱贊友人文經武緯,頗有名聲,故以為國建功相期,出自至誠。但楊仆為人嚴酷,《史記·南越列傳贊》 云: “樓船從欲,怠傲失惑; 伏波困窮,智慮愈殖,因禍為福。”太史公認為楊仆怠傲,故戰功雖大而行賞時反在路博德之后。作者借司馬遷的評論勸友人為政要寬猛相濟,智慮致明,取信于民。郝隆富有才學,是風流名士,但只見機警語言,而無政績可言,實應引以為誡。作者這些勸勉寫得委婉含蓄,用心良苦,使友人能意會,并感到只有莫逆之交,才能做到愛之深、望之切。
頸聯想象友人到任后的客觀環境。任所峰巒起伏,云合霧集,跟繁華的京都自然不能相比。但也有邊地風光,能看到象跡象舞,該是眼福。其地受漢族先進經濟文化影響,戶口繁盛,清晨觀日出也別具特色。且為人要胸懷曠達,隨遇而安。日車用 《莊子·徐無鬼》中的典故: “有長者教予曰: ‘若乘日之車而游于襄城之野。’”這與想象中的友人野游情景相切合。尾聯用馬援的故事作結。馬援于建武十七年(41)任伏波將軍,南征交趾。戰爭結束后又修筑城郭,興修農利。他為官清廉,自交趾回洛陽,只帶回一車薏苡,想作為良種。嘗曰:“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又言:“男兒要當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尸還。”作者希望友人立功邊塞,造福于民,歸來時兩袖清風,做頂天立地的大丈夫。
此首七律寫得高古渾厚,很有氣度。首聯就題而起,敘奔赴重鎮,氣勢遠雄闊,極蒼莽之致。頷聯書事,承接破題,用事引證。頸聯寫景,與前聯之意相應相避。此二聯有俯仰古今之懷,吞納山川之勢。尾聯與開篇關合,以遠征始,以功成歸,首尾渾然天成。全詩音韻相應,對偶工穩,雍容閑雅,出于自然。作者是明初名儒,曾參與修《元史》 ,任國子助教、中都國子監,學識豐富,寫詩愛用典。此首共用四個典故,三個事典,一個語典。他把豐富生動的歷史故事,濃縮成一個詞或一個短語,豐富了詞的內容,增強了藝術感染力。人們讀來,感到含蓄、洗練和聯想翩翩。
注釋
①廣西:府名。元末置廣西路,治所在今瀘西縣,轄境相當于今云南省瀘西、師宗、彌勒等縣地。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為府。都尉經歷:官名。此指明代少數民族居住州府之武官。 ②邛(qiong窮)筰(zuo昨):邛都、筰都兩地名之合稱。邛都治所在今四川西昌東南,筰都治所在今四川省漢源縣東南。康居:古西域國名。此泛指西部地域。③兩江:巴盤江、南盤江之合稱。 《明史·地理志七》: “廣西府,洪武十五年三月為府。西有阿盧山,西北有巴盤江,又西有南盤江。” ④楊仆:西漢名臣。宜陽人,河南守舉為御史,武帝以為能。南越反,拜為樓船將軍,有功,封將梁侯。 事見《史記·酷吏列傳》。⑤ 郝隆:東晉名士。字佐治,汲郡人,桓溫任為南蠻參軍。事見 《世說新語·排調》。 ⑥日車: 太陽。 太陽每日運行不息, 故喻作日車。 ⑦明珠薏苡: 誤以薏苡果實為明珠。 《后漢書·馬援傳》: “初,援在交趾, 嘗餌薏苡實,用能輕身省欲, 以勝瘴氣。南方薏苡實大, 援欲以為種, 軍還, 載之一車。……及卒后,有上書譖之者,以為前所載還,皆明珠文犀。”后指因涉嫌而被誣謗者,謂之薏苡之嫌。
上一篇:《贈秀才》詩文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送沈左司從汪參政分省陜西》詩文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