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劇曲鑒賞辭典·清代劇曲·清代傳奇·呂履恒《洛神廟·病訣》原文與翻譯、賞析
【雙調·步步嬌】(旦病容貼旦扶上)睡眼迷離,魂飛越,鬼病依前惹,秋聲入夢怯。滿院清霜,響墜梧桐葉。長夜恨難徹,伴殘燈瘦影連窗月。(淚介)
【江兒水】(貼背唱)看他萱草零雙黛,芙蓉減半頰,肌香消盡容華謝。
(轉向旦介)娘子,你受了些冷冷清清朝還夜,有誰人知道你疼和熱?
此際如何割舍?相公呵,只為兩字功名,誤了他一房妻妾。
【沉醉海棠】 【沉醉東風】冷房中,神驚夢怯。熱心兒,膏煎如裂。喉增喘,氣還咽,料這病難痊也。【月上海棠】坐閑庭,再睹新茶;步高閣,重看秋月。(旦)只怕等不得了。如花謝,一夜西風,把嫩芳摧折。
【五供養犯】他在彝梁旅舍,怎阻歸舟,不見回車?音書無帛雁,形影似杯蛇。(貼推窗介)你看南山秋色,好不有趣哩。(旦) 云山萬疊,染霜林,都是斑斑淚血。紅顏真易老,白首竟難徹。(哭介)痛入膏肓,寸腸崩裂。
(旦)素馨,我的病體,定然不起,有幾句永訣言語,你須牢記者。
【月上海棠】 勞永訣,道三年舉案同歡悅。便生拋同室,死待同穴。好勸他早續新婚,休誤了宗祧承接。情不舍,只愿來生,把并頭重結。
【好姐姐】(旦)我性兒生來愛潔。千萬累你,休把我身尸垢惹。脫簪御珥,算來沒用者。求安貼,閉了夜臺無明夜,忍見珠襦出地穴。(貼)娘子,還有什么囑咐?(旦)何郎,何郎,再不能與你相見也。
【意不盡】渺茫茫剛記得那時別,便從此獨眠長夜。何郎,你在哪里?
哎! 怎能夠趁月隨風跟去也。
《洛神廟》 的劇情是以明清之際的歷史為背景虛構而成的。劇中寫姑蘇女子賈綠華因父親在中州做官而隨同居住在洛陽,父親去世,她成了孤女。有一天,賈綠華由乳母陪同到洛神廟進香,不慎將隨身佩帶的家藏寶物一對雌雄香扇墜丟失了一個。洛陽書生何寅拾到了這個香扇墜,帶回家中交給妻子巫友娘收存,他前往省府赴試。巫友娘在丈夫去后患病身亡,臨終時囑咐侍女素馨把香扇墜送到洛神廟中供養。廟中住持李虛真認出扇墜本是仙家寶物,并用它使巫友娘起死回生。適逢李自成起義軍攻占洛陽,不久明朝亡國,巫友娘、賈綠華經歷戰亂,顛沛流離; 何寅先到北京,后至南都,也飽受坎坷。后來何寅得了官職,全家榮貴,他與妻子重逢并娶了賈綠華,一對香扇墜離而復合。《病訣》 一出是全劇的重要情節。作者以巫友娘的死來表現社會的動亂所造成的生離死別之苦,同時以香扇墜能夠使巫友娘回生表現仙家寶物的神妙,把人物的命運和神仙的機緣交織起來,增強了戲劇的傳奇色彩。
劇中主角何寅,實為作者呂履恒自指。呂履恒原籍為洛陽附近的新安,其祖父呂維祺在明朝崇禎年間曾官南京兵部尚書,在李自成攻占洛陽時被起義軍俘獲殺害。呂履恒對此難以忘懷,撰作此劇對明末的時局及自己的身世抒發感慨。呂履恒生于清順治七年 (1650) 庚寅,生肖屬虎,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又因 《百家姓》 中有“何呂施張” 一句,何呂二姓相連,于是擬出何寅,字仲虎,顯然是自我化名。而且,劇中寫巫友娘的死,也與作者的經歷有關。呂履恒《冶古堂文集》 卷五有 《先室王氏狀》 一篇,據此知呂履恒原配王氏即是明末大學士王鐸之子王無黨的長女,婚后生育兩個女兒,于康熙十五年 (1676) 因病去世,年僅二十九歲。呂履恒三次赴鄉試皆落榜,王氏都對他給以安慰勸勉,呂履恒非常感動,因此王氏的早逝使呂履恒十分悲痛。此劇中寫巫友娘 “美而善病,弱未宜男” (第二出 《閨談》),當是以其妻王氏為模特兒的。此出中寫巫友娘的病逝,也當是滲入了呂履恒悼念亡妻的感受。
煙波釣徒批點《洛神廟》傳奇,在此出有眉批云: “悲酸沉痛,商清羽苦,哀猿三峽之音,不堪多讀。” 這段批語指出了此出的特點。首支曲 【步步嬌】 對眼前秋景言病中苦痛,她耳聽秋風蕭瑟,目視清霜滿院,又見梧桐葉落,無限凄涼,凝結為心中的哀苦。更加上正值長夜漫漫,病體支離瘦削,僅與案頭殘燈、窗外冷月相伴,倍感清冷孤寂。情景交融,描繪出病人生命將終的氣氛與情緒,也傳示出作者的悲悼與哀思。
以下 【江兒水】 等幾支曲子,主要寫病中的巫友娘對離家赴試的丈夫的思念。這里把劇中人的感情同回憶中的前妻王氏的感情揉合在一處了。當年呂履恒幾番前往省城赴鄉試,王氏抱病在家,他落第歸里,深知其妻病中思夫的哀痛。這里 【五供養犯】 一曲中 “他在彝梁旅舍,怎阻歸舟,不見回車” 數句,正是作者之妻王氏的口氣。當唱到 “痛入膏肓,寸腸崩裂” 的時候,劇中寫何寅的書僮墨莊正好到家報信,說何寅“鄉試被落,途間又染一病”,顯然也是和作者經歷的事件相符的。這個不好的消息,加劇了巫友娘對丈夫的思念,也加劇了巫友娘的病情。于是,巫友娘自感病體定然不起,就向侍女素馨交待后事,作臨終的訣別。【月上海棠】 一曲囑咐說讓丈夫早些續娶,【好姐姐】 一曲囑咐說讓自己以潔凈之軀離開人世,還囑咐說把首飾留下贈與侍女,把她和丈夫唱和的詩詞《吹雪集》供在靈前。她交代這些事項,關愛他人表現了她的心地善良,關愛自己表現了她的格調高雅。然而她最留戀最牽掛的,是對于丈夫的割不斷的情思。她幻想著自己的一縷真魂“怎能夠趁月隨風跟去也”,那種期盼和無奈是何等深沉!讀曲至此,直教人心酸淚下。
古代戲曲中描寫病人臨終訣別是常見的場景,此出的曲詞卻能不落俗套。劇中批語說:“一般悲苦,卻極力擺脫《牡丹亭》、《療妒羹》諸曲。”這里指出了此劇有所創新的特點。而創新的基礎,是由于作者依據切身經歷表現出了發自肺腑的真情。
上一篇:《沙門島張羽煮海》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浣紗記·允降》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