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悲白頭翁
劉希夷①
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
洛陽女兒惜顏色,行逢落花長嘆息。今年落花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已見松柏摧為薪,更聞桑田變成海②。古人無復洛城東,今人還對落花風。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寄言全盛紅顏子,應憐半死白頭翁。此翁白頭真可憐,伊昔紅顏美少年。公子王孫芳樹下,清歌妙舞落花前。光祿池臺文錦繡,將軍樓閣畫神仙③。一朝臥病無相識,三春行樂在誰邊?宛轉蛾眉能幾時④?須臾鶴發亂如絲。但看古來歌舞地,惟有黃昏鳥雀悲。【注釋】
①劉希夷(約651—約679),唐代詩人。一名延芝(一作庭芝),字延之,汝州(今河南臨汝)人。高宗上元進士,善彈琵琶。其詩以歌行見長。
②“已見”二句:松柏摧為薪:松柏被砍伐作柴薪。《古詩十九首》:“古墓犁為田,松柏摧為薪。”桑田變成海:《神仙傳》“麻姑謂王方平曰:‘接待以來,已見東海三為桑田。’”這兩句說,白頭翁年輕時曾和公子王孫在樹下花前共賞清歌妙舞。
③“光祿”二句:光祿:光祿勛。用東漢馬援之子馬防的典故。《后漢書·馬援傳》載:馬防在漢章帝時拜光祿勛,生活很奢侈。文錦繡:指以錦繡裝飾池臺中物。這兩句說白頭翁昔年曾出入權勢之家,過豪華的生活。
④宛轉蛾眉:本為年輕女子的面部畫妝,此代指青春年華。
【詩本事】
《白頭吟》是漢樂府相和歌楚調曲舊題,郭茂倩將之收在《樂府詩集·相和歌辭》里。后代的擬古樂府,一般題作《代白頭吟》或《代悲白頭翁》。古辭寫女子毅然與負心男子決裂。這首為擬古樂府,題又作《代白頭吟》。這首詩從女子寫到老翁,詠嘆青春易逝、富貴無常。構思獨創,抒情宛轉,語言優美,音韻和諧,藝術性較高,在初唐即受推崇,歷來傳為名篇。
【賞評】
這首擬古樂府,又名《代白頭吟》。詩歌以一女子傷春,而抒發了對人生、對生命的深刻體悟。
一時春風,洛陽花滿城,城東的桃花更為妖嬈。大風忽至,花瓣隨風飄揚,漫天飛舞,飄飄落落不知飛往何處。一女子見如此情景,黯然神傷,今年花落猶且如此,明年花開不知誰又能見。松柏為薪,滄海桑田,今人還在傷花,古人卻連洛城東傷花都不能。“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發千古感嘆,抒宇宙之恒理。后十四句寫白頭翁由青春到年老的經歷,公子王孫,清歌妙舞,光祿池臺,將軍樓閣,都如落花,息呼而已,古來歌舞地只聽得黃昏鳥雀的悲鳴。詩中歡樂與悲哀交織,一昂一低,大起大落,構思極其獨特,情思宛轉,音韻和諧、流暢、優美。全詩景物、情感、哲理相交融,傾吐了詩人人生短暫、富貴無常的感慨,并將之上升為生命的哲理:宇宙萬物時刻在變化,人生短暫,紅顏易逝,富貴難久,世事無常。同時,詩人將人生搭建在儒家的理想平臺上:即使人生短暫,生命稍縱即逝,但若賦予其意義和價值,生命就在感性現實中贏得永恒與不朽。因而,詩歌的審美情感仍是輕快、清新、健康的。
【詩評選輯】
①唐·孫季良《正聲集》:以劉希夷詩為集中之最,由是大為時人所稱。
②唐·劉肅《大唐新語》云:(希夷)嘗為《白頭吟》詠曰“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既而自悔曰:“我此詩似讖,與石崇‘白頭同所歸’何異也?”乃更作一句云:“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既而嘆曰:“此句復似向讖矣,然死生有命,豈復由此?”乃兩存之。詩成未周,為奸所殺,或云宋之問害之。
上一篇:《書石壁禪居屋壁》禪思哲理詩賞析
下一篇:《偶書》禪思哲理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