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jīng)《雅小雅節(jié)南山之什·小宛》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宛彼鳴鳩,翰飛戾天。①我心憂傷,念昔先人。②
明發(fā)不寐,有懷二人。③
人之齊圣,飲酒溫克。④彼昏不知,壹醉日富。⑤
各敬爾儀,天命不又。⑥
中原有菽,庶民采之。⑦螟蛉有子,蜾蠃負之。⑧
教誨爾子,式谷似之。⑨
題彼脊令,載飛載鳴。⑩我日斯邁,而月斯征。(11)
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12)
交交桑扈,率場啄粟。(13)哀我填寡,宜岸宜岳。(14)
握粟出卜,自何能谷。(15)
溫溫恭人,如集于木。惴惴小心,如臨于谷。
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履薄冰。
【注釋】 ①宛:短尾而小的樣子。鳩,斑鳩。翰飛,高飛。②先人:祖先。③二人:即上述之“先人”。④齊圣:正直而智慧。溫:通“蘊”,蘊藉,指文雅自持。克,克制。⑤壹:聚。富:自滿。⑥爾儀:威儀,容貌舉止。天命,上天的意旨。此指國運。⑦中原:即原中。原,原野。菽,大豆。⑧螟蛉:螟蛾的幼蟲。蜾蠃(guo luo果裸),一種細腰土蜂,又名細腰蜂。按,蜾蠃常產(chǎn)卵于螟蛾幼蟲體上,螫入毒汁,令其麻痹,然后把它背入樹洞中,蜾蠃幼蟲孵出后,即以這被麻痹的螟蛉為食糧。古人誤以為蜾蠃養(yǎng)螟蛉為己子。詩中講的就是這個意思。⑨式谷:式,語助詞;谷,善。⑩題:通“諦”,視。脊令,鳥名,即鹡鸰。(11)而:通“爾”,你,詩人稱他的兄弟。(12)忝:辱沒。(13)交交:來來往往。桑扈:青雀,俗名蠟嘴。本是食肉鳥。詩中言啄食小米,喻民生困苦。(14)填寡:填,病;寡,貧。猶言貧病交加。岸:通“犴”,監(jiān)獄。(15)谷:善,吉利。
【譯文】 短尾的那鳴鳩,高飛到了天空。我的心里憂傷,想念昔人的先祖。醒后達旦難以入寐,一直懷念他們二位。凡是正直有頭腦的人,飲酒能文雅自持。那些糊涂無知的人,聚飲沉醉而日益自滿。各自儆戒你們的容貌舉止,國運消失了就無法重返。田野中有大豆,百姓們?nèi)ゲ烧C榷暧杏鬃樱滟淙ケюB(yǎng)它。教誨好你的子孫,要善待自己的兒女。看那鹡鸰鳥,一邊飛一邊唱。我日日的前進,你月月的前行。早起晚睡,日夜操勞,莫辱沒生你的先人。飛來飛去的蠟嘴鳥,沿著場圃啄食著小米。可憐我這貧病交加的人,竟遭誣陷而被關進監(jiān)獄。抓一把小米來占卜,又從何才能得到吉利的好兆頭?溫良恭謹?shù)娜耍孟穸自跇渖希S時會掉下來。惴惴小心,好像面臨深谷。戰(zhàn)戰(zhàn)兢兢,好像在薄冰上行路。
【集評】 《毛詩序》:“《小宛》,大夫刺幽王也。”(《十三經(jīng)注疏·毛詩正義》卷十二)
宋·朱熹:“此大夫遭時之亂,而兄弟相戒以免禍之詩。”又:“此詩之詞最為明白,而意極懇至。說者必欲為刺王之言,故其說穿鑿破碎,無理尤甚。”(《詩集傳》卷十二)
清·陳啟源:“《小宛》刺幽王,解者紛紛。朱《傳》盡掃諸說,定為兄弟相戒之詩。合之詩詞,甚為相似。獨‘天命不又’一語,終屬難解。朱《傳》曰:‘各敬慎爾之威儀,天命已去,將不復來,不可不懼也。’惟天子受命于天耳,大夫戒其兄弟,可妄稱天命乎?下復云:‘時王以酒敗德,臣下化之,故首以為戒。’仍不能脫刺時義矣。”(《毛詩稽古編》卷十三)
清·姚際恒:“持粟問卜,古人常事。近代以來,然后用銀、錢也。《管子》曰:‘握粟而筮者屢中。’《史記·日者傳》曰:‘卜而有不當,不見奪糈。’皆可證。《集傳》謂‘言握粟以見其貧窶之甚’,此以后世事說古,非也。”(《詩經(jīng)通論》卷十)
【總案】 這首詩寫身處亂世的人憂慮恐懼的心理狀態(tài)。既是自傷,更是傷時。一般認為是幽王時期的作品。朱熹《詩集傳》謂:“大夫遭時之亂,而兄弟相戒以免禍之詩。”所說極是,但否認詩中有“刺王”的內(nèi)容,似屬片面。全詩以抒情為主,將議論和抒情熔為一爐,時而低徊不已,時而悲憤激烈,從追念先人,到暗刺幽王,到兄弟相戒,到憂懼時勢,透露著對那個黑暗社會的詛咒,也透露著對造成那種災難的統(tǒng)治者的無比憤恨。詩中將正直聰明的人同昏妄無知的人飲酒加以對比,對后者聚眾狂飲,爛醉失德,丑態(tài)百出,狂妄無禮,進行憤怒的鞭撻。以亡國警告,其揭露是尖銳的,詩人的心情也是沉痛的。“教子”和“律己”的描寫,實乃亂世之人無可奈何的哀嘆:明哲保身,不可暇逸取禍;夙興夜寐,各求無辱于父母。至于教子以承祖德,以承家業(yè),是把希望寄托在后代身上,當然也含有以幽王為戒之意。詩末的三個比喻,將人們朝不保夕的惶恐神態(tài),寫得歷歷如目。
上一篇:詩經(jīng)《國風·鄭風·子衿》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詩經(jīng)《雅·小雅·節(jié)南山之什·小弁》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