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名氏
雁門山上雁初飛,馬邑欄中馬正肥。
日旰山西逢驛使,殷勤南北送征衣。
《突厥三臺》,樂府雜曲歌辭。“三臺”是音樂曲調名,“突厥”是標明寫作的內容范圍的。這首歌詞同前面的《水鼓子》一樣,取材于北方邊塞生活和諧的一面,寫出在和平時期唐軍的興旺氣象和高昂士氣。
起句先點染時令地點。高高的雁門山上,可以看見候鳥大雁從山巔的關口處,飛了進來,向南飛去,秋天到來了。次句即進入要寫的內容。雁門關西北的馬邑郡(開元天寶時改朔州為馬邑郡,今山西朔縣一帶)馬圈中的軍馬,正個個膘肥體胖。上句落筆天上高鳥,使人頓生秋高氣爽、空曠寥廓之感;下句落筆圈中肥馬,又使人頓起邊境平靜之想。筆墨跳脫,對偶而不板滯。這兩句傳達出安寧閑散、欣欣向榮的信息。
三、四句轉生新境界。日暮時節,雁門山西邊的道路上,戍卒們碰見了驛站傳送文書官物的人,他們懷著深厚懇切的情意,正把官府給征人的御寒衣物,送向東西南北的兵營。這是一幅驛使送衣圖。相逢之際,兵士歡笑、熱烈融洽的情形,可以想見。以“殷勤”二字稱頌驛使,實際上是歸美朝廷。秋天乍到,寒衣即至,朝廷關懷之意,不言自明。王之渙《涼州詞》云:“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楊慎《升庵詩話》以為“此詩言恩澤不及于邊塞,所謂君門遠于萬里也。”是指斥朝廷對守邊士卒的寡恩。這首詩則是稱頌朝廷對守邊士卒的關懷。兩種情況,在詩歌里都得到了反映,正體現了生活本身的多面性和詩人反映生活的個別性。
全詩筆墨跳蕩,善于點染。寫空間由山巔而欄中而郊外路上,寫對象由鳥而馬而人事活動;寫情感由寧靜而喜悅而熱烈。無論空間的轉移、對象的變換、感情的發展,都取得了動態的形式結構,從而產生了靈動而不呆板、流走而不膠著的美感。
上一篇:錢珝《江行無題(其七十二)》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寇準《夏日》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