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鑒賞·《畫堂春》
落紅鋪徑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①杏園憔悴杜鵑啼,無奈春歸。② 柳外畫樓獨上,憑闌手捻花枝。③放花無語對斜暉,此恨誰知!
【注釋】 ①落紅:落花。唐·李賀《蘭香神女廟》詩:“沙炮落紅滿,石泉生水芹。” 弄晴:原謂在晴天下嬉戲。唐·韋莊《謁金門》:“柳外飛來雙羽玉,弄晴相對浴。”此謂作弄晴天。②杏園:故址在今西安市郊大雁塔南,唐時為新進士游宴之地。《秦中歲時紀》:“世士杏花園初會謂之探花宴,以少俊二人為探花使,遍游名園。若他人先折得名花,則二使皆有罰。唐·劉滄《及第后宴曲江》詩:“及第新春選勝游,杏園初宴曲江頭。”宋時以杏園借喻瓊林苑,新進士常在此賜宴。見呂祖謙《宋文鑒》卷二楊侃《皇畿賦》。③手捻花枝:古人以為表示愁苦無卿之動作。捻,以手指持物。
【譯文】 落花鋪滿了小路,綠水漲滿了池塘。霏霏細雨,時而遮住剛剛露出的太陽。杏園的花兒已憔悴,杜鵑鳥叫得好凄涼。春天啊,你去得多么匆忙! 獨自登上楊柳掩映的小樓,手持杏花,倚闌遠望,遠望。默默地放下花枝,失神地對著斜陽。埋在心頭的怨恨,有誰知道?有誰體諒?
【集評】 宋·胡仔:“(少游)小詞云:‘落紅鋪徑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園憔悴杜鵑啼,無奈春歸。’用小杜詩‘莫怪杏園憔悴去,滿城多少插花人’。”(《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卷三十三)
明·李攀龍:“眉批:春歸無奈,深情可掬。誰知此恨,何等幽思! ○評:寫出閨怨,真情俱在,末語迫真。”(《草堂詩馀雋》卷四)
明·楊慎:“(評末句)不知心恨誰?”(《楊批《草堂詩馀》)
明·沈際飛:“(評末句)此恨亦知不得。”(《草堂詩馀》正集卷一)
清·沈謙:“填詞結句,或以動蕩見奇,或以迷離稱雋,著一實語,敗矣。康伯可:‘正是銷魂時候也,掩亂花飛。’晏叔原:‘紫騮認得舊游蹤,嘶過畫橋東畔路。’秦少游: ‘放花無語對斜暉,此恨誰知?’深得此法。”(《填詞雜說》)
清·黃蘇:“按一篇主意只是時已過而世少知己耳。說來自娟秀無匹。末二句尤為切摯。花之香,比君子德之芳也,所以捻者以此,所以無語而對斜暉者以此。既無人知,惟自愛自解而已。語意含蓄,清氣遠出。”(《蓼園詞選》)
【總案】 秦觀于元豐五年(1028)應禮部試,罷歸,過南都(今河南商丘)新亭,有詩寄王子發,中云:“柳枝芳草恨連天,暮雨朝云同昨夢。”與此詞節序、感情近似。觀“杏園憔悴”一句,知為應試不中而寄寓怨憤之作。按“杜鵑”啼聲似“不如歸去”,應試落第,又聞杜鵑促其歸去,復以“春歸”烘托,其內心之悲苦可知矣。
上一篇:牛希濟《生查子》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
下一篇:周密《繡鸞鳳花犯賦水仙》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