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顧況
囝生閩方,閩吏得之,乃絕其陽。為臧為獲,致金滿屋。為髡為鉗,如視草木。天道無知,我罹其毒。神道無知,彼受其福。郎罷別囝,吾悔生汝。及汝既生,人勸不舉。不從人言,果獲是苦。囝別郎罷,心摧血下。隔地絕天,及至黃泉,不得在郎罷前。
〔囝〕這是《上古之什補亡訓傳十三章》中的第十一章。原序:“囝,哀閩也。”自注:“囝,音蹇(jian)。閩俗呼子為囝,父為郎罷。”當時閩地(今福建)盛行著一種掠奪、販賣奴隸的現象。〔臧、獲〕古代對奴隸的賤稱。楊雄《方言》:“罵奴曰臧,罵婢曰獲”。〔舉〕養育。
這是一首題材獨特、內容深刻的詩,它反映了唐代流行福建一帶的絕陽為閹奴的制度。詩前的小序云:“哀閩也”,短短三字,表達了詩人對被迫害者的深切同情,對這一殘酷的、野蠻的制度的憤慨。
詩的開頭寫閩吏掠賣兒童為閹奴。掠賣兒童為奴,歷史上是普遍存在的,這已經是不人道的,而在閩地卻變本加厲,還要“絕其陽”,簡直是一種滅絕人性的摧殘。“閩吏”之殘忍,真令人發指。閩童做奴隸,為主人生產積聚財物而“致金滿屋”,自身卻被剃去頭發,套上鐵圈,被割斷生殖器,如同草木一般。這種比罪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狀況,反映了殘酷的階級壓迫。
接著,詩篇寫了閹奴搶天呼地的悲憤:天呵,你有眼沒有?我竟遭受到如此歹毒的待遇;神呵,你有靈沒有?官吏卻因我而享福! 他們不堪忍受壓迫,而詛天咒神,對于掌握人們命運的天神提出抗議,發出大膽的、石破天驚的呼號。
最后,詩篇寫郎罷與囝相別的場景,描述他們生離死別的痛苦。先寫父別子。衰老的父親老淚縱橫地對即將去當閹奴的兒子說:“我真懊悔當初生下你呀! 在你降生到這個暗無天日的世界之后,親朋鄰舍都勸說不要養育你這個男孩,把你掐死算了,然而我沒有聽從大家的勸告,以致今天讓你經受這樣的痛苦!”后寫子別父。年幼的兒子血淚俱下,哽哽咽咽地對父親說:“我走之后,從此隔天絕地,不能待候您老人家了,再見之日,只能待到黃泉之下。”骨肉親情,生離死別,自有許多情景可以抒寫,而詩人只選擇了他們訣別的語言,而且又只抽取各自最為撼動人心的幾句話語;這父子之間短短的幾句話語,既表達了他們的哀痛,也是對殘忍制度的憤怒控訴。這雖是一對父子之間相別的情景,卻是典型的、使人撕肝裂肺的一幕。從“人勸不舉”來看,閹奴制度已經代代相傳至今,已是閩地普遍存在的事實,所以人人心懷恐懼,人人覺得生男不如“不舉”,何必讓孩子日后“罹其毒”,何必讓當父親的日后“獲是苦”!
在唐詩中,這首《囝》在語言形式上也是獨特的。經過緩慢而又漫長的發展,由四言而五言、而七言,到了唐代,五、七言近體詩已成了一種壓倒一切的詩體,已成了詩人們嫻熟的形式,然而,這首《囝》卻不僅繼承了古老的《詩經》的諷喻傳統,而且在形式上也有意仿效《詩經》,采用四言體,并取詩歌首句的第一字“囝”為題。運用閩地方言,例如“囝”、“郎罷”等入詩,又使它增加了地方色彩和民間氣息。
上一篇:《南柯子·宋·王炎》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城南感懷呈永叔·宋·蘇舜欽》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