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詩詞研究《中國現當代文化教育的詩化催動》
在1937年3月出版的《外國記者西北印象記》中,埃德加·斯諾,這位第一個直接進入蘇區與毛澤東長談的記者寫道:“在這個人身上,有一個特點,滋長到不可測摸的程度,那就是他綜合地表現了千百萬中國人的急切的要求,特別是農民的。”斯諾形象地刻畫了毛澤東,并抓住了毛澤東的精神特點。這位共和國的締造者自覺地將一生的革命實踐與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相聯,自覺地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精華,并運用于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在他的一系列著作和講話中,不僅大量地利用了有關科學、文化方面的古代典籍,而且還利用了許多不見經傳的稗官野史、筆記小說和民間謠諺、格言警句等等。他以高度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修養,觀照中國社會現狀,又吸收中國傳統哲學的精華,繼承和發展中國歷史文化。對此周恩來在《學習毛澤東》一文中精辟地論述道:“毛澤東是在中國的土壤中生長出來的巨大人物。”“毛主席常說,他也是讀古書的人,讀古書看你會不會讀。毛主席開始很喜歡讀古書,現在做文章、講話常常運用歷史經驗教訓,運用得最熟練。讀古書使他的知識更廣更博、更增加了他的偉大。”毛澤東酷愛中國文學和歷史,從他特別重視郭沫若的歷史論文《甲申三百年祭》,就可知他對研修歷史的熱忱。對古典詩詞他尤加鐘愛,1947年夏沙家店戰斗前的一次行軍途中,他甚至還饒有興味地給隨行人員講解辛棄疾詩中“山路風來草木香”的意境。1958年2月給劉少奇的信中,他專門談到翻閱《全唐詩話》中的賀知章詩《回鄉偶書》及尋檢《唐書文苑·賀知章》的情況。毛澤東的臥室是一間堆滿經、史、子、籍等諸多文史著作的起居處。即使是出差途中,毛澤東仍讓工作人員準備若干“大部頭”以備研讀,并且每到一地還讓人四處借書。由此可見,毛澤東于民族遺產情有獨鐘,于世界文化大有興趣。在傳統優秀文化哺育之下,成長為一代偉人;而又運用他的天才智慧和詩情,推動了中國現當代的文化事業。
(一)以詩詞為杠桿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前進
1.推動中國古典詩詞健康發展
資料表明,經毛澤東親自修訂的詩詞,按發表年月來看,1957年1月,毛澤東詩詞發表了18首;1958年發表了3首,1962年4月發表了6首;1963年12月發表了10首,共計37首詩詞。在革命戰爭生涯里寫下卻又遺失的,則難以計數。這些詩詞不是單純意義的“業余文藝創作”,而是“在馬背上哼成的”中國革命的史詩。它形象地反映了毛澤東胸中的中國、眼前的中國以及理想的中國,在不同的革命斗爭、建設時期,都有杰出的篇章問世。
毛澤東詩詞以古典詩詞為主,其中涉及到的詞牌就有《沁園春》、《西江月》、《菩薩蠻》、《憶秦娥》、《清平樂》、《浪淘沙》、《如夢令》、《十六字令》、《念奴嬌》、《浣溪沙》、《水調歌頭》、《蝶戀花》、《減字木蘭花》、《采桑子》、《漁家傲》、《卜算子》、《滿江紅》等17種之多。毛澤東對古典詩詞的創作既有繼承又有創新,個中情況,前文已詳加論列,此處不贅。
毛澤東除以自己的創作實踐推動古典詩詞健康發展外,還對某些具體問題給予熱忱指導。1957年夏,毛澤東會見著名民主人士冒廣生(鶴亭)先生,對他作《四聲鉤沉》、提倡詞體解放很感興趣。毛澤東認為:舊體詩詞格律過嚴,束縛人的思想,一向不主張青年人花偌大精力去搞,但老一輩的人要搞就要搞得象樣,不論平仄、不講葉韻,還算什么格律詩詞?掌握了格律,就覺得有自由了。并以讀到冒先生的手稿本《疚齋詞話》、《四聲鉤沉》、《宋曲章句》為快。(舒湮《一九五七年夏季我又見到了毛主席》)1957年在廬山時,毛澤東與梅白談到明代楊繼盛(椒山)的詩,很是推崇“遇事虛懷觀一是,與人和氣察群言”這兩句,還說“詩言志,椒山先生有此志,乃有此詩。這一點并無驚天動地之處,但從平易見精深,這樣的詩才是中國格律詩中的精品。唐人詩曰:‘邑有流亡愧俸錢’,這寥寥七字,寫出古代諸官的胸懷,也寫出了古代知識分子的高尚情操。寫詩就要寫出自己的胸懷和情操,這樣才能引起讀者的共鳴,才能使人感奮.……”(梅白《毛澤東談楊椒山的詩》)。就這樣,毛澤東時刻關心著古典詩詞的健康發展。
2.推進中國新詩運動和社會主義文化向前發展
1947年11月18日,毛澤東給吳創國去信,信中說:“消滅一切敵人,你的志向很對,你對農民土地斗爭所表示的熱情非常之好,你的詩也寫得好,我就喜歡看這樣的詩。”1957年臧克家主編的《詩刊》出版。毛澤東于當年1月12日去函以示祝賀,他說《詩刊》出版,很好,“祝它成長發展。”并指出“詩當然應以新詩為主體”。這之后,袁水拍的政治諷刺詩《搖頭》和陳毅的六言詩《游玉泉山記實》在《人民日報》發表后,均引起毛澤東的重視,并去函予以鼓勵。向來做事論理、私交論情的毛澤東,與帶有詩人氣質的陳毅有特殊的感情,對陳毅學詩作文多次予以具體的指導。
推進中國新詩運動和社會主義文化向前發展,毛澤東從一個詩人的角度出發,落實到一個革命家最終追求的目標之上。只是由于當時社會思潮,浮夸風盛起,毛澤東對詩歌文化的發展就不可能不帶有一種急躁情緒,以武器的批判代替了批判的武器。但即使這樣,我們仍然可以看出毛澤東對社會主義新文化發展所抱的熱忱,對以詩歌、文化改造社會,加速發展所抱的希望。1958年3月22日《在成都會議上的講話》中,他說:“印了一些詩,盡是老古董。搞點民歌好不好?中國詩的出路第一條民歌,第二條古典,在這個基礎上產生出新詩來,形式是民歌的,內容應當是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對立統一。太現實了就不能寫詩了。現在的新詩不成形,沒有人讀,我反正不讀新詩,除非給一百塊大洋。搜集民歌的工作,北京大學做了很多,我們來搞,可能找到幾百萬或成千萬首的民歌。這不費很多的勞力,比看李白、杜甫的詩舒服一些。”從延安窯洞走進中南海的毛澤東,一輩子致力于創作,提倡為中國大眾所喜聞樂見的文藝,他不能忘記在窯洞的墻壁上,在戰士的槍桿,在群眾集會上,在解放區的大街小巷,那些曾經鼓動斗志,映襯解放區晴朗的天的民歌、墻頭詩、槍桿子詩。提倡詩歌的大眾化是毛澤東1942年5月23日發表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精神的具體體現,是作為人民之子的毛澤東對中國人民真誠奉獻的心聲。
值得注意的是,毛澤東非常重視本民族文化的發展和繁榮,他把“為人民服務”這一共產黨人的最高準則運用于社會主義文化的建設之中。1965年8月24日,他同音樂工作者談話時講到“中國的音樂、繪畫、戲劇、歌舞、文學都有自己的規律,沒有自己的規律,就不會形成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藝術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風格。”不難看出,毛澤東的這些論述,指出了中國新文化的努力方向,是我黨幾十年文藝政策制定的綱領,也是解放區文藝繁榮的源泉,是建國十七年文藝取得勝利的保證,更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文藝繁榮的主潮。這里,毛澤東從藝術“都有自己的規律”出發,概括地闡明了文藝與政治的關系,與社會的關系,與人民的關系,這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對健康文化發展所持的清醒認識。
3.思想的金杖,精神的武裝
曾長期擔任毛澤東衛士的李銀橋回憶說:“毛澤東詩詞中,我最喜歡的是《沁園春·雪》。是雪賦予了詩人偉大的靈感,抒發出磅礴千古的胸懷。生活中的毛澤東,本身就是一首雪的詩。艱苦、豪邁、冷峻、生動、多姿。”(權延赤《走下神壇的毛澤東》)毛澤東極喜歡雪,于是有那首美麗動人的《沁園春·雪》,他以詩抒懷,對雪有特殊感情,他說:“農民喜歡雪,瑞雪兆豐年。害蟲不喜歡,一下雪,蒼蠅就沒有了。我也喜歡雪,我們都喜歡雪。”這其實是一種精神世界的坦露。1954年底,當時任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主任的林一山,向毛主席、周總理用了整整一晚上的時間匯報了有關三峽工程的技術問題和壩址、地質基礎等情況。到1956年,三峽勘測科研工作取得了肯定性成果。毛澤東在暢游長江之后,決定了三峽工程,并寫下后來廣為傳播的《水調歌頭·游泳》,其中“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云雨,高峽出平湖。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寥寥數句頗能代表當時的心態。1961年9月23日,毛澤東將此詞書寫好并署上名送給來訪的英國陸軍元帥蒙哥馬利作為答禮,這其實也是毛澤東將詩詞作為思想的金杖,用以溝通中國與世界的關系,并巧妙地陳述了中國政府的立場和中國人民征服一切的決心。成功地運用詩歌這個武器,把精神轉化為物質的力量,這是毛澤東詩詞影響中國現當代社會許多重大事實的一個方面。據1957年11月毛澤東與第二次訪蘇時擔任翻譯工作的李越然(《毛澤東第二次出訪蘇聯》)介紹,在蘇共中央在莫斯科召開的社會主義國家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會議及64個共產黨工人黨通過“和平宣言”的會議結束時舉行的宴會上,毛澤東祝酒時運用中國的古語來說明“大家要團結起來,這是歷史的需要”這個道理,其實用的就是一首民歌:“兩個泥菩薩,一起打碎,用水調和,再做兩個。我身上有你,你身上有我。”當時反響是很熱烈的。這是因為毛澤東的話表達了大家共同的心聲,也是因為到會的代表為毛澤東的精辟的比喻和深厚的文化素養所感動,在這兒,短短數句古語就不再是單一的詩詞了,它說明了中國文化中“和為貴”的思想,映射出中國文化本身所具有的魅力。最為引人注目的是毛澤東的詩詞已成為外國人了解中國的一個極好的窗口,雖然這窗口是令人難以一下子猜明白的,但許多敏感的問題往往都通過此,從而為外界所注意,美國前總統理查德·尼克松曾于1972年2月17日秘密訪華,當他與毛澤東談話時,他提到:“我讀過你的一些言論,知道你善于掌握時機,懂得只爭朝夕。”他又說,“聽到譯員譯出他自己詩詞中的話,毛露出了笑容。”這是一種會心的微笑,它表示兩個不同文化背景民族的代表走到了一起,達成了一種文化默契。毛澤東詩詞對社會文化的影響,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
(二)以詩人的情懷指示社會主義教育的方向
1.理想的教育成果是在詩詞里塑造的形象
從1913年春至1918年夏,毛澤東在湖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學習。1917年,他發表《體育之研究》一文,主張“心力”、“體力”并重,闡明了德智體三者的關系,這可以說是毛澤東最早專文談及教育功能的一文。而當時,他經常“游泳”、“爬山”、“露宿”、做“體操”、堅持“風浴”、“雨浴”、“日光浴”,此之后寫下的《沁園春·長沙》、《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浪淘沙·北戴河》、《水調歌頭·游泳》、《七津·答友人》、《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等詩詞中,完全看出他對到“中流擊水”的渴望。在他看來,“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在大風大浪中摔打的,應該是無產階級新人。1938年3月5日毛澤東為抗大同學成立紀念會寫的題詞是:“堅定不移的政治方向,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加上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便一定能夠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建立自由解放的新中國。”可見教育在其心目中的作用。
建國后,毛澤東的這種認識愈堅。1958年8月,毛澤東視察南開大學和天津大學時指出:“高等學校應該抓住三個東西:一是黨委領導,二是群眾路線,三是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1961年7月30日,在給江西共產主義勞動大學的一封信中說:“你們的事業,我是完全贊成的,半工半讀,勤工儉學,不要國家一分錢,小學、中學、大學都有,分散在全省各個山頭,少數在平地。這樣的學校確是很好的。”“我希望不但在江西有這樣的學校,各省也應有這樣的學校。”這種鼓勵學生投身火熱實踐的思想在“文革”前夕體現得更加明顯。1964年2月,毛澤東在春節座談會上談到教育工作時說“舊教學制度摧殘人材,摧殘青年,我很不贊成。”8月接見尼泊爾教育代表團時又說:“最脫離實際的是文科。”“文科要把整個社會作為自己的工廠。師生應該接觸農民和城市工人,接觸農業和工業。”培養什么人的問題,一直是毛澤東所關心的。1966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大中學校革命師生進行短期軍政訓練的通知》傳達了毛澤東有關軍政訓練的指示。1968年7月21日,毛澤東又說:“大學還是要辦的,我這里主要說的是理科工科大學還要辦,但學制要縮短,教育要革命,要無產階級政治掛帥,走上海機床廠從工人中培養技術人員的道路。要從有實踐經驗的工人農民中間選拔學生,到學校學幾年以后,又回到生產實踐中去。”
顯而易見,毛澤東對教育的諸多論述,既有正確的一面,也有偏頗的一面,更有“文革”這個特定環境下的悲劇成份。其中的錯誤在于違背了教育發展的客觀規律,過分強調了“政治掛帥”。結合當時形勢來看,毛澤東詩詞中所倡導的到大風大浪中鍛煉成長那種精神,與他幾次針對教育的講話里要讓學生走出課堂投身社會的要求,在本質上是一致的,他是以一個詩人的情懷,過于浪漫地論說教育,是以一個政治家的眼光,過于直接地促進教育。
2.毛澤東的詩詞成了大、中、小學學生必學的經典
出于對偉人的崇拜和對毛詩的喜愛,全國大、中、小學生爭讀毛澤東詩詞。這支隊伍中,大學生尤甚。
1967年6月13日,郭沫若就新北大公社“叢中笑戰斗隊”、“傲霜雪戰斗組”在編寫《毛主席詩詞注解》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復信,對《漁家傲·反第二次大“圍剿”》中“枯木朽株齊努力”的解釋作了說明,并在打印稿上批注。后來他又于7月2日復信給“傲霜雪戰斗組”,解釋了《浪淘沙·北戴河》、《七律·登廬山》、《七律·答友人》三首詩詞中的一些問題,就北師大中文系“紅爛漫戰斗組”的同學們在復課鬧革命過程中結合教學工作編寫的《毛主席詩詞試解》(未定稿),郭沫若又詳細地提筆作答,涉及到毛澤東十八首詩詞。郭沫若在答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指揮學校毛主席詩詞學習小組時,又談到了毛澤東詩詞若干注釋問題。這些史實說明,當時大學生主要關心毛澤東詩詞中所含的政治思想。落實到字、詞、句上也是從能不能把握毛澤東思想精髓的角度來認識的。
當時的中、小學也以毛澤東詩詞為教材里重要的內容,結合學習穿插思想教育和有關典故、修辭、藝術教育。中、小學課本入選毛澤東詩詞的篇什、增刪情況也隨現當代社會一些較敏感形勢的發展而有所變化。
上一篇:毛澤東詩詞研究《中國現當代政治思想的詩化表現》
下一篇:毛澤東詩詞研究《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壯麗史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