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段克己·乙巳清明游青陽峽》原文賞析
東山氣象太猛悍,萬馬骎骎來楚甸;中分不肯割鴻溝,鍛礪戈矛期一戰(zhàn)。西山折北如西漢,獨余絳灌奔而殿;誰為劉項決雌雄,賴有韓彭力相援。盧溝直下兩水合,泯泯暗流通一線;突為瀑布出山口,流沫成輪浪成旋。前逾百步落石甕,黛蓄膏渟哪敢眄;沈沈南去若白虹,為嶼為泜互隱現(xiàn)。鑿開渾沌幾千秋,世俗雖見如不見;今人雖有筆如椽,為寫佳名傳宇縣。人間佳節(jié)重清明,呼兒折簡招諸彥;一生能著幾兩屐,佳處每欲經(jīng)行遍。山靈著意勸游人,吞吐煙霞生萬變;山阿玉女跪焚香,巖畔仙人一笑倩。居者儼若帝王尊,劍佩雍容侍閑宴;植者磊落如鉅人,聚立廣庭議封禪;拱者矯矯如勇夫,執(zhí)戈夾戺著綦弁。平灘淺瀨乍可揭,溪路曲隨峰勢轉(zhuǎn);葛屨偏宜苔蘚滑,行襟時被薔薇罥。當(dāng)面煙嵐舞翠蛟,山岫閑云飄素練;群行不復(fù)事拘檢,眼正明時腳還倦。班荊共坐溪上石,粔籹濁醪具時饌;良辰無奈夕陽催,羽觴正要清歌薦。醒心況復(fù)有寒泉,玉池遍返成三咽;三分春色二分休,風(fēng)外飛花時一片。古人行樂欲及時,半百之年猶掣電;惟有愛山緣未斷,夢寐孱顏添健羨。一窮到骨不自治,虛負(fù)胸中書萬卷;漫向山村老卻人,生來不識荊州面。肝膽槎牙須酒澆,顧我非狂亦非狷;紛紛世無真是非,棄置從渠如秋扇。歸來新月偃林梢,寂寞衡門掩深院。
金朝滅亡之后,遺民詩人段克己隱居龍門山中,終身不仕,以詩自娛,成為“河汾諸老詩派”的杰出代表。由于詩人生活在金、元易代的征伐戰(zhàn)亂之世,深切體驗了“念昔始讀書,志本期王佐。時哉不我與,觸事多坎坷”(《贈答封仲堅》)的苦況,于是在“藉草便成席,酌泉聊代壺”(《野步仍用韻贈封張二子》)的隱居生活中,“幾若淡然與世相忘者”(吳澄《二妙集序》);但是“四海干戈戰(zhàn)血腥”(《排遣》)的嚴(yán)峻現(xiàn)實使他難于超然物外,于是其作品便形成了“陶之達(dá)、杜之憂蓋兼而有之”(《二妙集序》)的特點。這首乙巳(1245)清明節(jié)詩人五十歲時所寫的《游青陽峽》詩,就是其達(dá)、憂雙兼風(fēng)格的代表作。
這是一首七言古詩,全詩共六十六句。前四十二句著重描寫青陽峽雄奇瑰麗的自然景觀,后二十四句寫小憩宴飲并抒發(fā)平生感慨。
章法的錯綜變換,是這首長詩的首要特色。詩中 “人間佳節(jié)重清明,呼兒折簡招諸彥;一生能著幾兩屐,佳處每欲經(jīng)行遍”。是交待游山的時節(jié),出門前寫信約友的準(zhǔn)備,及其游山的興致決心。按照時間的自然順序,這一段本應(yīng)置諸篇首; 但詩人卻打破常規(guī),獨出心裁,開篇即描寫青陽峽的山形水勢,以造成先聲奪人的宏偉氣勢。在詩人豐富的想象中,青陽峽的山峰之間,仿佛擺開了楚漢相爭的戰(zhàn)場,你看: 東山就像威震天下的西楚霸王項羽,它率領(lǐng)著群山就像霸王率領(lǐng)著來自楚地的千軍萬馬,它不肯與西山分而治之,一味地摩拳擦掌,鍛戈礪矛,勢必與西山大戰(zhàn)一場,以分高低。再看: 西山折頭向北,就像狡詐的漢王劉邦;它留下了兩座小山峰,就像劉邦留下兩員大將絳、灌 (周勃與灌夫),直赴項羽的宮殿。誰為東山、西山一決雌雄呢?還有兩座山峰,就像劉邦麾下智勇雙全的大將韓信、彭越,作為西山的堅強后盾,為西山的后來居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在東山、西山夾擊下的是險要狹窄的盧溝。盧溝之水由兩條溪流匯合而成,它悄悄地通過號稱“一線天”的峽谷,暗暗積聚著力量,一旦突出山口,便迸發(fā)為百丈瀑布傾瀉而下,它激起的水沫如車輪翻轉(zhuǎn),它濺起的浪花如旋渦回旋,這氣勢多么驚心動魄,令人神悚! 然而,激動人心的熱鬧場面過后往往出現(xiàn)弛人心神的寧靜平和; 果然瀑布的下方百步處,是一方深邃清澈的石潭。這方石甕,很容易令人聯(lián)想起柳宗元 《永州八記》 中所描寫的那方小石潭,只是更為清幽深邃罷了。“黛蓄”見出水之深,“膏”見出水之潔,令人不敢迫視。由潭中溢出的溪流沉沉南去,組成青陽峽的溪流景觀,同時也預(yù)示了詩人一行繼續(xù)游覽的歷程。
以上所寫的東山、西山、峽谷、瀑布、石甕、溪流,構(gòu)成一幅立體的、活潑生動的天然圖畫。在這幅絕妙的天然圖畫面前,詩人不禁萌發(fā)出天地“久懷此寶,不遇識者” 的感嘆。開天辟地以來,青陽峽早就存在了,但世俗之人卻從未發(fā)現(xiàn)她的美妙所在。這層意思,唐人柳宗元早就說過: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詩人再次發(fā)出這種感嘆,可謂“古今同慨”! “今人雖有筆如椽” 的 “雖有”二字作“只有”解,詩人感嘆自己已經(jīng) “一窮到骨”,什么都沒有了,只有手中這支如椽之筆,定要表彰青陽峽,讓其嘉名傳遍天下。
筆調(diào)的虛實交替,是這首長詩的又一特色。如果說以上雖然引用了歷史故事,仍然在著力實寫青陽峽的雄偉的話,那么,詩人在插入游山前的準(zhǔn)備之后,筆調(diào)即陡然一轉(zhuǎn),進(jìn)而著力虛寫青陽峽的神奇。宋代畫家有云: “山之精神寫不出,以煙霞寫之。”詩人也深諳繪畫之法,為了表現(xiàn)青陽峽的神奇秀美,詩人采用游仙的筆調(diào)描繪煙霞幻成的奇觀; 山神似乎有意獎賞游人,他吞吐的煙霞幻化成一幅眾仙聚會的神奇場面。玉女跪地焚香,仙人捋須微笑。居中坐者若帝王般尊嚴(yán),兩旁侍者佩戴寶劍,雍容大度,威風(fēng)凜凜。站在庭中的,如巨人般磊落不凡,他們聚在一起,似乎正在議論封禪祭祀之事。環(huán)立兩階堂下者,手持明晃晃的戈戟,身著青黑色的皮冠,正如一群矯健勇猛的衛(wèi)士。
在描繪神奇的煙霞之后,詩人又換用移步換形的手法,描寫沿溪前行的景色及其游人行進(jìn)間的感受。與前兩段寫山勢的雄偉、煙霞的神奇不同,這一段的筆調(diào),一變?yōu)檩p快流暢,清新活潑。詩人一行沿著彎彎曲曲的溪路前行,穿著葛布制成的鞋,特別適宜在苔蘚鋪滿的山路上行走;路上薔薇的刺藤就像頑皮的小孩兒,時時牽掛著行人的衣襟。當(dāng)面的煙嵐仿佛翠色的蛟龍在飛舞,出岫的閑云仿佛素潔的白綢在飄蕩。年及半百的詩人置身人群中只顧觀山景,顧不得腳下跌跌絆絆,不提防正在大飽眼福之時,腳力卻已感到疲倦。于是詩人招呼同伴坐下歇息,詩意也就由寫景轉(zhuǎn)入下半部的小憩和抒懷。游伴們鋪上荊條一齊坐在溪邊的大石上,擺開攜帶的酒食,開懷飲食。良辰美酒,清歌勸觴,此樂何極!無奈夕陽西下,晚風(fēng)襲來,飛花一片,春色頓減。青陽峽的景色漸轉(zhuǎn)凄迷,詩人心中也頓生凄涼之感,平生心事感慨一齊涌上心頭,不由得生發(fā)出一段議論。詩人自幼飽讀詩書,素有“期王佐”的宏圖大志,性格又既非狂人,亦非狷客,在升平治世里,按照正常渠道,早應(yīng)該登庸歷試,顯親揚名了;然而現(xiàn)實情況卻是,年已半百,萬事蹉跎,一窮到骨,虛負(fù)平生所學(xué),此情何堪?昔日李太白有云:“生不用封萬戶侯,但愿一識韓荊州!”如今韓荊州之流,其人安在?詩人虛負(fù)所學(xué),抱負(fù)難伸,亦猶青陽峽空懷絕世之姿,而不遇識者。然而,當(dāng)時即使有賞識援引之人,詩人又能否出仕?答案也只能是否定的。“紛紛世無真是非”,道出了詩人不得已而隱居終老的真正原因所在。詩人的悲劇是時代的悲劇,在金、元易代之際的復(fù)雜政治環(huán)境中,詩人為了保持清白操守,必須克制功名之心,除了“愛山緣未斷”之外,其他的一切,統(tǒng)統(tǒng)“棄置從渠如秋扇”了!這一段酣暢淋漓的議論,不僅剖白了詩人憂患而曠達(dá)的心跡,而且表明了金代遺民作家的共同心態(tài),可謂擲地有聲!議論的獨到深刻,是為本詩的第三個特色。
末句“歸來新月偃林梢,寂寞衡門掩深院”,以景結(jié)情,推出一幅靜止寂寥的山居畫面,與前寫青陽峽的壯觀神奇形成鮮明的對照。這顯然不僅是寫游山歸來時的情形,而且是金代隱居逸民平素寂寞生涯的寫照。詩人平常的生活、心境是這般寂寞無聊,無怪乎其游青陽峽時,是那般興致高漲,樂以忘憂了。
上一篇:古詩《鄭珍·下灘》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陳維崧·二日雪不止》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