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詩詞研究《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壯麗史詩》
毛澤東詩詞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其中最多的是描寫革命戰爭時期的軍事生活。這是毛澤東最熟悉、體會最深的題材,集中在毛澤東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的詩詞中。古今中外,描寫戰爭軍旅的作品很多。然而像毛澤東那樣,直接地、正面地、大量地集中描寫現代中國無產階級革命的武裝斗爭,在中外文化史上,卻是無出其右的,而且毛澤東詩詞的題材大多是中國革命歷史上的真實事件,絕不僅僅是背景襯托。根據歷史背景,虛構故事是文學創作最常見的方法,而毛澤東詩詞則是對歷史事件的親身體驗和真實記錄。這是我們在分析毛澤東詩詞思想內容之前,首先應該強調的一點。
“紅旗卷起農奴戟,黑手高懸霸主鞭”。從本世紀二十年代開始,中國人民在共產黨領導下紛紛拿起武器,為解放自己和全社會進行了一場轟轟烈烈的無產階級的革命運動。國民黨反動派為維護自己的反動統治也隨之對無產階級革命進行了殘酷的鎮壓。革命的力量與反革命的力量進行了一場持久的較量,構成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主題曲。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發動反革命政變,使中國革命受到嚴重挫折。中國共產黨面臨著生死存亡的考驗。毛澤東1927年創作的《菩薩蠻·黃鶴樓》形象地反映了當時大革命失敗前夕的革命形勢。“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詩人深切地關注著革命的前途,并抱定迎接更大的革命高潮到來的信心。“八七”會議一結束,毛澤東就到湖南領導發動秋收起義。《西江月·秋收起義》生動地記載了起義的盛況。“匡廬一帶不停留,要向瀟湘直進。”人民武裝力量以威壯不凡的氣勢第一次進入詩人的筆端,揭開了毛澤東詩詞描寫軍事斗爭的序幕。在這首詞中,毛澤東還描寫了當時社會中階級矛盾異常尖銳的狀況:“地主重重壓迫,農民個個同仇。”他用階級分析的觀點揭示了秋收起義實際上也是中國革命的必然產物。“霹靂一聲暴動”,不僅藝術地刻畫了起義的突兀迅猛,驚懾敵人,而且流露了作者在經歷第一次大革命失敗后,為中國革命找到出路而感到無比欣慰的內心喜悅。
秋收起義是毛澤東領導中國革命的偉大開端。秋收起義后,他率領起義部隊登上井岡山,創建了中國革命的第一個根據地。國民黨反動軍閥不久就向根據地發起“會剿”。毛澤東1928年至1935年間創作的詩詞也就展現了根據地時期的武裝斗爭生活。著名的《西江月·井岡山》以1928年的黃洋界保衛戰為題材,全詞僅用八句就對根據地的戰斗生活作了生動的藝術概括。時隔不久,毛澤東領導紅軍抓住軍閥混戰的有利時機,開辟了贛南、閩西革命根據地。《清平樂·蔣桂戰爭》、《如夢令·元旦》、《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蝶戀花·從汀洲向長沙》等詩詞即是描寫這一時期工農武裝割據和土地革命戰爭的戰斗生活。《清平樂·蔣桂戰爭》從蔣桂軍閥開戰寫起,概括了中國當時動亂不安的社會形勢,然后記述了紅軍挺進閩西,連下數城,最后在“分田分地真忙”中收筆。分田分地是土地革命的重要內容。末句以樸實的口語,鮮活地描畫出三十年代末中國廣大農村進行土地革命的轟轟烈烈的歡樂情景。全詞上下兩片形成一對具有因果關系的矛盾,體現了毛澤東強調的要善于利用敵人的矛盾、抓住有利時機以壯大自己的戰略戰術思想,是獨具一格的毛澤東思想的藝術寫照。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根據地的發展引起了國民黨蔣介石集團的震驚,蔣介石連忙暫停軍閥戰爭,調兵遣將向根據地發動大規模的“圍剿”。《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漁家傲·反第二次大‘圍剿’》兩首詞直接取材于三十年代初這場大規模的現實斗爭。這兩首詞在內容上相互聯系成為一個整體,構成了一曲土地革命戰爭的壯麗凱歌。
由于王明“左”傾機會主義路線的錯誤領導,中國革命遭受了巨大的損失,紅軍傷亡慘重,不得不實行戰略轉移。1934年10月中旬,中共中央機關和中央紅軍踏上了長征的征途。長征的壯舉激勵了詩人如火如荼的創作靈感,他創作了一系列的詩篇對長征中紅軍表現出的驚人智慧和毅力作了形象的反映和歌頌。其中《七律·長征》是最著名的也是最有代表意義的一首,這首詩作于長征即將結束時。詩人回顧了中央紅軍一年來所走過的艱難里程,對長征的全貌作了最充分的概括,通過四組具有典型意義的行軍、戰斗生活場景的描寫,詩人熱情地歌頌了紅軍戰士蔑視敵人、蔑視困難、勇敢頑強的精神。長征是毛澤東詩詞創作的一個高潮時期。人們將他這一時期的作品稱為“來自長征途中和秦晉高原的絕唱”。(李捷、聞郁《毛澤東詩詞50首寫作背景介紹》)
毛澤東以戰爭為題材的詩詞,還有《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八年抗戰,已使中國人民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抗戰勝利后,一貫堅持反共立場的蔣介石又把人民推入內戰的火坑。在毛澤東和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三年解放戰爭的較量,1949年4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占領了南京,宣告了國民黨蔣介石二十二年反動統治的結束。捷報傳來,毛澤東即以巨大的喜悅和清醒的認識,寫下了這首著名的七律。“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詩人以豪邁的氣魄、富有哲理性的語言,生動地記錄了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占領南京這一威武雄壯的歷史,也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畫上了一個有力的句號。詩人結束描寫他最熟悉、體會最深的革命戰爭的軍事題材,但歷史又給他提供了新的生活素材。關于戰爭,毛澤東說過:“我們是戰爭消滅論者,我們是不要戰爭的。但是只能經過戰爭去消滅戰爭,不要槍桿子必須拿起槍桿子。”(毛澤東《戰爭和戰略問題》)《浣溪沙·和柳亞子先生》就借歌頌共產黨與民主黨派親密合作和抗美援朝斗爭的勝利,表達了中國人民熱愛和平、渴望和平的心愿。關于戰爭與和平的關系,詩人在《念奴嬌·鳥兒問答》中作了更為明確的表達:真正的和平不是靠出賣原則簽訂條約換取的,而是要通過斗爭才能獲得。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歷史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紀元。毛澤東詩詞也步入了新的天地。1950年10月毛澤東創作的《浣溪沙·和柳亞子先生》可以說是承上啟下的篇章。“長夜難明赤縣天,百年魔怪舞翩躚”,詩人用極簡練的語言概括了中國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一百多年的黑暗歷史,形象地反映了近現代中國社會歷史的巨大變遷,也反映了建國初期全國人民歡欣鼓舞、慶祝解放的精神面貌。
新中國成立后,經過幾年的過渡時期,中國進入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詩人以他特有的詩筆對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作了高度的藝術概括和贊揚:古老的中國“換了人間”。這一時期詩人創作的詩篇有:《浪淘沙·北戴河》、《水調歌頭·游泳》、《七律二首·送瘟神》、《七律·到韶山》、《七律·登廬山》以及《七律·答友人》等。它們集中地描寫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日新月異的巨大變化,反映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巨大成就,熱情地歌頌了人民群眾積極忘我的勞動熱情。同時,它們也留下了我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的值得深思的經驗教訓。
毛澤東不僅是一位詩人,也是立志改造山河的政治家。他說過:“我們不但善于破壞一個舊世界,我們還將善于建設一個新世界。”(《在中國共產黨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建設新世界就要和自然作斗爭,這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比起破壞舊世界即用階級斗爭消滅敵人、推翻舊制度要艱難得多,它更需要人們掌握科學的客觀規律。從這個意義上說,《浪淘沙·北戴河》與《水調歌頭·游泳》兩篇所反映的社會變遷與《浣溪沙·和柳亞子先生》所反映的歷史變遷同樣有深遠的意義,它所揭示的經濟建設的主題,更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數十年革命戰爭為中國共產黨留下了寶貴的階級斗爭經驗和精神財富,而社會主義建設則是一個嶄新的課題。在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我們走過了一段曲折的歷程,犯過急于求成的左傾錯誤。這種左傾錯誤在毛澤東身上表現為他忽視了經濟規律的客觀性,片面地用他所熟悉的軍事一政治的思維方式來制定經濟政策和建設策略,來規范經濟活動。他所積極倡導和推動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運動在中國當代史上寫下了悲壯的一頁,也留下了足資借鑒的深刻教訓。毛澤東在他歌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詩篇中,這方面的詩詞具有歷史認識的價值。
《七律二首·送瘟神》寫于1958年。1958年正是大躍進的高潮時期。詩體現了領袖對人民的關懷,同時也體現了詩人對“大躍進”的贊美。《七律·到韶山》是毛澤東1959年回到故鄉時寫的一首詩。詩人回憶三十二來韶山暨全國革命斗爭的歷史,贊美了革命志士“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革命精神。它典型地體現了詩人如何把軍事戰爭的經驗運用于指導經濟建設的思維模式和心理過程。“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農民們集體勞動、集體收工回家,詩人看到自己的政治理想已成為現實,內心喜悅溢于言表。時隔不久,毛澤東在廬山政治局擴大會議前一天所作的《七律·登廬山》一詩中,更加熱情地贊揚了“熱風吹雨灑江天”的大躍進精神,并以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為反襯,歌頌了人民公社。這種熱情在他稍后于1961年所作的《七律·答友人》中繼續存在著:“長島人歌動地詩”、“芙蓉國里盡朝暉”。如果沒有對大躍進和人民公社的滿腔熱情就很難產生這樣激情滿懷縱情歌頌的詩句。毛澤東以他所熟悉的軍事斗爭經驗、觀念和理想,強調依靠思想、政治、群眾運動、犧牲精神來改變世界、改造自然。他主張不停頓不間斷地進行革命,主張繼續保持和發揚人民群眾的高昂的革命熱情,認為只在這樣才能推動社會前進,才能戰勝資產階級和資本主義,才能取得無產階級和社會主義的勝利,把上述詩句和毛澤東當時的政治實踐聯系起來看,它們就不止是詩人浪漫的想象,而且也是正在和已經付諸實踐的政治理想。實踐產生了事實,事實構成了歷史。在詩歌藝術中,我們可以說它是浪漫主義的想象,但在現實世界的政治革命和社會活動中,它卻變成為烏托邦的空想。這是毛澤東詩詞的一個遺憾,更是中國革命與建設的一個失誤。
正當大躍進的極左錯誤給中國經濟建設造成嚴重后果的時候,蘇聯赫魯曉夫集團又將中蘇兩黨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一系列原則問題上的分歧擴大到兩國關系方面,背信棄義撕毀了與我國簽訂的大批合同,撤走專家,停止物質援助,并從政治上和軍事上向我國施加壓力。毛澤東在六十年代創作的詩詞大多都是以此為背景,從不同側面表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和蘇聯赫魯曉夫集團的霸權主義、大國沙文主義和機會主義進行的政治斗爭。詩人一方面通過對嚴酷寒冬的環境渲染,反映了當時國際上反華勢力的猖獗,另一方面通過對蒼蠅、螞蟻、蓬間雀等卑微形象的漫畫,揭露并嘲笑了他們虛弱的本質。這些詩詞集中地塑造了中國共產黨人不屈不撓、英勇無畏、敢于斗爭的英雄豪杰的高大形象。這些作品包括《七絕·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七律·和郭沫若同志》、《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念奴嬌·鳥兒問答》等。
反對帝國主義是中國革命的主要內容之一,也是毛澤東詩詞的主要內容之一。一部中國的近現代史實質上是中華民族遭受帝國主義列強侵略和凌辱的辛酸史,也是中國人民反抗帝國主義的斗爭史。反帝愛國的主題是近現代許多作家所共同關注的。毛澤東詩詞也始終貫串著這一主題。早在1915年,毛澤東還在湖南第一師范讀書時,就在悼念亡友易詠畦的挽詩中寫道:“我懷郁如焚,放歌依列嶂。列嶂青且茜,愿言試長劍。東海有島夷,北山盡仇怨。滌蕩誰氏子?安得辭浮賤。”矢志拿起武器,與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作斗爭,反帝愛國的激情充溢于字里行間。他在長征途中創作的《念奴嬌·昆侖》一詞,主題思想也是反對帝國主義,不是別的。這首詞的寓意非常清楚:反帝既是為了把帝國主義侵略者驅逐出中國,也是為了解放全人類、在世界范圍內實現共產主義大同的理想。詩人把反帝與愛國主義、國際主義結合起來,升華了反帝主題的意義。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為悼念國民黨抗日將領戴安瀾寫了一首五言律詩:“外侮需人御,將軍賦采薇。師稱機械化,勇奪虎羆威,浴血東瓜守,驅倭棠吉歸。沙場竟殞命,壯志也無違。”落筆便將被悼念者的高大形象置于反帝反侵略斗爭的大背景中。戴安瀾將軍率所部浴血奮戰,英勇殺敵,正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一個縮影。詩人對抗日愛國將領的頌揚,也反映了他對帝國主義的憎恨。
那些林立在中國領土上的外國租界、在中國內河中肆意橫行的外國炮艦曾是中國人民的奇恥大辱。毛澤東領導中國人民徹底地趕走了帝國主義侵略者,洗刷了中華民族的恥辱。在新中國建立后,帝國主義者和霸權主義者們又掀起了一浪高過一浪的反華逆流,企圖控制中國,重溫老殖民主義者在中國的美夢。毛澤東領導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徹底地粉碎了他們的美夢。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反帝反霸斗爭,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尊嚴,堅定了中國人民不做任何外國附庸的立場,也促進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值得一提的是,毛澤東將我國人民的反帝反霸斗爭和整個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聯系起來,并將這些內容寫進了他的詩詞,這充分體現了他對共產主義理想的執著追求,體現了他反帝愛國思想的一貫性和徹底性。
毛澤東詩詞記錄了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歷史,但它不是中國歷史的簡單復寫,也不是歷史重大事件的羅列組合。在記錄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歷史進程時,他歌詠大革命時期革命先驅者的戰斗風貌,他贊美土地革命時期的紅色根據地和工農革命戰爭,他詠嘆二萬五千里長征的卓絕奮進,他高揚抗日救亡的民族精神,他歌頌人民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他描繪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壯麗圖景,他表現共產黨人反帝反霸的堅強斗志。這些都是詩人對中國革命時代主流和時代精神的把握。在現代詩人中沒有誰對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的認識能達到像他那樣的高度,概括得像他那樣明了,更沒有誰能像他那樣熱情贊美中國革命和建設而主題又是如此鮮明和深刻。
毛澤東詩詞突出地表現了人民群眾在中國革命歷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歷史是人民創造的。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也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歷史事實。在毛澤東詩詞中,我們不僅能看到人民群眾是怎樣奮起斗爭的,而且能看到人民群眾在斗爭中的巨大力量。
毛澤東首先是把人民群眾作為一個整體來歌頌的,他以獨到的眼光發現了人民群眾身上蘊含著無窮無盡的革命力量。“地主重重壓迫,農民個個同仇。”尖銳的階級矛盾激發了人民群眾的革命斗志。在毛澤東筆下,人民群眾始終是“軍民團結如一人”,從而無敵于天下的戰斗集體。“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志成城”,革命人民在黨的領導下,萬眾一心,用堅強的意志筑起了保衛革命的鋼鐵長城,使任何強大敵人都望而退縮。革命人民不僅意志堅強,而且斗志昂揚,充滿著戰斗的朝氣活力,有一股勇往直前,所向披靡的英雄氣概。“百萬工農齊踴躍”,“天兵怒氣沖霄漢”,這些精煉的詞句,氣宇軒昂地表現了革命戰士的虎虎生氣,塑造了革命人民特別是工農紅軍群情激昂、士氣振奮的群體形象。他們身上煥發的覺醒和感奮是毛澤東所希望并積極倡導的革命精神。紅軍(也就是人民群眾)身上的革命精神,不僅是一種可以轉變成強大物質力量的精神力量,也是一種高度的政治思想覺悟,是一種對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無限忠誠的神圣的階級感情。它是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保證,也是中國革命沿著正確方向前進的保證。“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不能說不是中國革命成功的一個因素,一個意義深刻的經驗總結。
毛澤東詩詞在描寫人民群眾斗爭的作品中,還有一些是對具體的革命者個人的褒揚。“山高路遠坑深,大軍縱橫馳奔。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這首詩是寫給彭德懷的。它猶如電影中的特寫鏡頭,刻畫了彭大將軍橫刀立馬、叱咤風云的氣魄和風采。從他身上我們也可以看到整個紅軍的威武雄姿。《蝶戀花·答李淑一》謳歌了楊開慧、柳直荀兩位烈士對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無限忠誠。《臨江仙·給丁玲同志》贊揚女作家丁玲投筆從戎的壯舉,也是這一類作品的范例。與《臨江仙》主題相近的詩作還有《七絕·為女民兵題照》,它贊美了中華兒女“不愛紅裝愛武裝”的“奇志”。這兩篇都以女性為抒情形象。在毛澤東看來,女性美不在其體態容貌,也不在溫柔纖弱,而在于參加革命斗爭,能像男子一樣拿起武器和敵人作戰。這也從一個特殊的側面歌頌了人民群眾的革命斗爭。
作為中國革命的歷史記錄,深廣而壯麗的革命生涯在毛澤東筆下變成了一幅幅激動人心的歷史畫面:有“百萬工農齊踴躍”那樣空前的人民覺醒,有“十萬工農下吉安”、“紅旗躍過汀江,直下龍巖上杭”那樣波瀾壯闊的進軍,有“霧滿龍岡千嶂暗”那樣肅殺的激戰,有“橫掃千軍如卷席”、“百萬雄師過大江”那樣輝煌的勝利,有“天連五嶺銀鋤落,地動三河鐵臂搖”那樣改天換地的斗爭。這些雄偉壯麗的畫面典型地代表著時代生活的主流,是中國革命歷史的紀念碑。它有深刻的歷史內容,又有高度的詩的審美價值。它不同于一般的歷史記錄,也不同于一般的詩歌想象,它是歷史與詩的結合,是真正的中國革命史詩。
現實世界是不停地運動變化著的世界。毛澤東一貫用運動變化的觀點來解釋宇宙和人類歷史。早在1914年的《講堂錄》中,他記下了這兩句:“天下萬事,萬變不窮。”世界上萬事萬物無時不處于運動變化之中,這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永恒而普遍的規律。在馬克思主義者看來,世界不僅是運動變化著的世界,而且是不斷前進和發展的世界。毛澤東詩詞形象地表現了這種革命的變化觀。他寫出了“人猿相揖別”的原始社會向“人世難逢開口笑”的階級社會的發展,更寫出了從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到社會主義的新中國這“換了人間”的巨大進步。尤其是后者,具有特殊的史詩價值。“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毛澤東以詩的語言對人類社會的發展法則作出了哲學的概括,肯定了無產階級革命的勝利是誰也無法阻擋的這一鐵的歷史規律。然而革命的勝利是不可以坐等的。人類社會不斷向前發展的動力就是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在階級社會里主要是階級斗爭。因此,階級社會的歷史就是階級斗爭的歷史。毛澤東說過,自1920年第一次讀了《共產黨宣言》等馬克思主義著作后,“我才知道人類自有史以來就有階級斗爭,階級斗爭是社會發展的原動力,初步地得到認識問題的方法論”。(《毛澤東農村調查文集》)他還說過:“人類幾千年的文明史就是階級斗爭的歷史,拿這個觀點解釋歷史的就叫做歷史的唯物主義,站在這個觀點的反面的就是歷史的唯心主義。”《賀新郎·讀史》一詞藝術而系統地表達了這個馬列主義的唯物史觀。在階級社會里,壓迫階級與被壓迫階級之間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矛盾,最后只能通過戰爭來解決問題。戰爭是階級斗爭最激烈也是最高的形式。中國革命就主要表現為大規模的群眾性的階級斗爭和階級戰爭。明乎此,我們就不會對毛澤東詩詞中何以會有那么大比重的歌頌革命戰爭的篇章而感到驚訝了。這些詩詞用生動感人的藝術形象,注解了毛澤東的那句簡單明了而又閃爍著真理光輝的名言——“槍桿子里面出政權”!
上一篇:毛澤東詩詞研究《中國現當代文化教育的詩化催動》
下一篇:毛澤東詩詞研究《五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