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宋詞·周密·一萼紅·登蓬萊閣有感》鑒賞
周 密
步深幽,正云黃天淡,雪意未全休。鑒曲寒沙,茂林煙草,俯仰千古悠悠。歲華晚、漂零漸遠,誰念我、同載五湖舟。磴古松斜,崖陰苔老,一片清愁?;厥滋煅臍w夢,幾魂飛西浦,淚灑東州。故國山川,故園心眼,還似王粲登樓。最憐他、秦鬟妝鏡,好江山、何事此時游!為喚狂吟老監,共賦消憂。
本詞寫于宋恭帝德祐二年(1276)冬。王沂孫《淡黃柳》詞序:“又次冬(1276),公瑾自剡還,執手聚別,……敬賦此解”。該年正月元兵攻陷臨安,宋室滅亡,周密帶著悲憤離開義烏住所,再次路經會稽,造訪詞友王沂孫。一天,他登上當地名勝蓬萊閣,吊古傷時,吟成這首著名的為國悼亡之作。蓬萊閣,在會稽龍山下(或西浦)。
《一萼紅》,此調有平仄兩體,平韻體見姜夔詞;仄韻體見無名氏詞。中有“未教一萼、紅開解蕊”句,因以“一萼紅”為調名。兩體均為一百零八字,平韻體,上片十一句、五平韻,下片十句、四平韻。上下片第二句是領字格,第六句例為抝句。歇拍前一句,可平收也可仄收。
* * * *
上片:自樓景起筆,極寫“一片清愁”
步深幽,正云黃天淡,雪意未全休。鑒曲寒沙,茂林煙草,俯仰千古悠悠。歲華晚、漂零漸遠,誰念我、同載五舟。登古松斜,崖陰苔老,一片清愁。
步深幽,就是走向深幽之處,且漸走漸幽。這是點出樓閣的環境,是會稽龍山下的一個去處。這里茂林濃翠環抱著這個蓬萊閣。這時的天氣是:云黃天淡,雪意全未休。這是一派蒼茫萬象寥落,愁容彌空,欲雪未雪景象。這前邊的正字,是一個領字,領起下邊兩句,起著提頓作用。接著三句:“鑒曲寒沙,茂林煙草,俯仰千古悠悠。”這才從天氣移人登樓之所見所思。鑒曲,即鑒湖水曲。唐代詩人賀知章“請為道士還鄉”時,皇上“有詔賜鏡湖剡川一曲”(見《新唐書·賀知章傳》)。鑒湖,本名鏡湖,在今紹興之南。茂林之語,出自王羲之《蘭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是說會稽蘭亭附近的風光。詞人登樓后俯瞰八垓,一幅綴有湖水拍打冰冷沙灘,煙靄彌漫著茂林枯草的含著蕭瑟之氣的“寒林圖”盡收眼底。俯仰,含有短暫之意,猶言“須臾”。語出《蘭亭集序》:“俯仰之間已為陳跡”之句。于是引出了為全詞轉換點的、很具分量的“俯仰千古悠悠”。這是由上述所見的蕭殺慘景生發出來的對古代名人起落的聯想與感慨。下文的“五湖泛舟”、“王粲登樓”和“狂吟老監”等事,都由近睹風物,遠懷古事而生出。
“歲華晚”等四句,先說自己可悲的身世與感觸:流年易逝,世事無常,自少飄零他鄉,功業無成,況又遭逢國難,要學范蠡隱逸而終,又苦于無知已作伴,可悲者比誰都甚。懷著此情此感去觀察周圍之物,也是一片傷情之景:“磴古松斜,崖陰苔老,一片清愁?!彼娛壥枪排f的,松樹是斜倒欲傾的,山崖是陰濕的,連蘚苔,也是衰老而無生意。這些景物,原是寫真,但一蒙上作者的心靈云翳,色彩大變了樣,最后結果是:“一片清愁”! 這“清愁”含意頗深,是把濃情淡化,愁絲綿長。這種“以淡語收濃詞”的寫法,更使詞情含蓄醇雅。
下片:由景入情,直抒故國情思
回首天涯歸夢,幾魂飛西浦,淚灑東州。故國山川,故園心眼,還似王粲登樓。最憐他、秦鬟妝鏡,好江山、何事此時游! 為喚狂吟老監,共賦消憂。
據作者自注:“閣在紹興,西浦、東州皆其地”。這“回首”三句,正言此事此情。詞人回憶起往日在外地漂泊,一直未忘懷紹興,苦于難以如愿,致使魂牽夢繞,涕泗漣漣?,F在,終于來到了自己久戀之地,當是十分高興之事??墒?,今日登樓放眼四野,竟是:“故國山川,故園心眼,還似王粲登樓”。王粲是東漢末年“建安七子”的代表詩人之一,在避亂荊州時,曾寫下著名的《登樓賦》。賦中有云:“雖信美而非吾士兮,曾何足以少留!”王粲認為這江山雖美,但非我有,不值得留戀。而詞人這里引用了它,也是表示自己憂國懷鄉之情。下邊兩句,即知其情思比它更進了一層:秦鬟,即紹興的秦望山,秦始皇曾經登臨,又以山形有如婦女鬟髻,故名“秦鬟”。妝鏡,是對鑒湖的喻稱,也因前“秦鬟”而后才綴以“妝鏡”,且與上片“鑒曲”相應。這種擬人化手法,使人對祖國山河生出更多的眷戀之情。但是,當下山河已經易主,登樓攬勝,徒增悲愁和憤恨! “何事此時游”?作者以反詰語氣出之,其興亡之感慨,更為強烈。
詞尾,以“為喚狂吟老監,共賦消憂”??褚骼媳O,指越州賀知章。他曾官至秘書監,后還鄉為道士,好酒,與李白友善,自號“四明狂客”。因該樓與鑒湖相近,而憶及“湖主”賀老監。引他從地下出來干嗎?請他共同痛飲,吟詩作賦,以傾吐滿腸之憂愁與憤懣。當然,這是不可能實現的夢幻之語,但在家國悲痛之時,權作自我慰藉而已。不過,作為此詞的歇拍與結句,這個詞尾能用豪健之筆寫出,倒是個亮點:能使久郁于懷內的悲憤噴薄而出,或許可獲一快。
* * * *
這篇詞作,被推為“草窗集中壓卷”之作(清陳廷焯語),確是一首受人稱贊的哀悼亡國之佳作。通篇言愁,以此貫串始終。其憂思從故鄉到故國,從自身到古人,憂國愁緒,纏聯綿綿,其表達手法卻比較曲折,含蓄蘊藉。清戈載在《七家詞選》中贊云:“(周詞)盡洗靡曼,獨標清麗;有韶倩之色,有纏緲之思,……于律也極嚴謹?!?br>
但是,正因為此詞之表達,思路曲折,吐意含蓄,表情蘊藉,于是,引起了對詞旨的一些不同看法。其歧說有二:一說認為它是寫羈旅思鄉之作。如有人說它“主要是抒發羈旅思鄉之情??磥砩n茫感既,一片清愁,但是內容未免顯得空泛、游離”(胡云翼語)。另一說,認為它是哀悼亡國之作。說“他(指作者)登上當地名勝蓬萊閣,吊古傷今,泫然流涕,吟成這首著名的亡國詞。”(肖鵬語,周篤文、王玉麟等附和此說)。
我認為后一說言之成理,還可以從作品內和作者行狀中找到支持此說的內證與外證。
上一篇:《元代散曲·楊果·[越調]小桃紅·采蓮女》鑒賞
下一篇:《唐五代宋清近代詞發展》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