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詩《幽憤詩》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嗟余薄祜,少遭不造。哀煢靡識,越在襁褓。母兄鞠育,有慈無威。恃愛肆姐,不訓不師。爰及冠帶,馮寵自放??剐南9牛纹渌?。托好老莊,賤物貴身。志在守樸, 養素全真。 曰予不敏, 好善闇人。 子玉之敗,屢增惟塵。大人含弘,藏垢懷恥。民之多僻,政不由己。惟此褊心,顯明臧否。感悟思愆,怛若創痏。欲寡其過,謗議沸騰。性不傷物,頻致怨憎。昔慚柳惠,今愧孫登。內負宿心,外恧良朋。仰慕嚴鄭,樂道閑居。與世無營,神氣晏如。咨余不淑,嬰累多虞。匪降自天,實由頑疏。理弊患結,卒致囹圄。對答鄙訊,縶此幽阻。實恥訟免,時不我與。雖曰義直,神辱志沮。澡身滄浪,豈云能補? 嗈嗈鳴雁,奮翼北游。順時而動,得意忘憂。嗟我憤嘆,曾莫能儔。事與愿違,遘茲淹留。窮達有命,亦又何求。古人有言,善莫近名。奉時恭默,咎悔不生。萬石周慎,安親保榮。世務紛紜,祗攪予情。安樂必誡,乃終利貞。煌煌靈芝,一年三秀。予獨何為,有志不就。懲難思復,心焉內疚。庶勗將來,無馨無臭。采薇山阿,散發巖岫。永嘯長吟,頤性養壽。
(據魯迅校本《嵇康集》)
作者因呂安事被拘于獄中,這是一首寫于獄中的詩。題曰:“幽憤”,取司馬遷“既陷極刑,幽而發憤”之意。嵇康在這首四言長詩里敘述了自己的身世、志趣,性格的形成以及致禍的本末。雖然不無自責自悔之意,基調卻是發抒被陷害的憤慨不平。如果說,一曲《廣陵散》是嵇康臨刑前的絕響,這首《幽憤詩》便是詩人的絕筆,它把一個才華橫溢卻又命運多舛的杰出詩人的巨大身影投射在魏晉那個黑暗混亂的時代社會背景之上。
全詩四段,分別以“嗟余薄祜”、“曰予不敏”、“咨余不淑”、“嗟我憤嘆”四語領起?!班怠?、“咨”均系嘆詞,用于句首,有更端作用; “曰”字也是篇中更端之詞,有時也有感嘆作用。
第一段敘述自己的家世、習性和志向。嵇康的父親嵇昭曾做過幾任小官,嵇康出生后不久便去世; 嵇康幼年喪父,可以說是他一生坎坷的起點。詩篇開頭兩句便給全詩籠罩了一層憂傷的薄紗。這里值得注意的是詩人的坦誠和率真?!笆褠鬯两?,不訓不師”、“爰及冠帶,馮寵自放”等語。頗多自責之意,徑遂直陳,略無諱飾,確實表現了“峻切”(鐘嶸《詩品》)的風格。魯迅先生曾根據嵇康《家誡》中對兒子的種種囑咐指出:“嵇康自己對于他自己的舉動也是不滿足的”(《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是很深刻的見解?!翱剐南9拧币韵铝洌娙吮戆琢俗约旱膫€性和志趣,為后面的申述先鋪墊一筆。希慕古道,愛好老莊,守樸全真等等,確是嵇康及當時一部分知識分子處世的準則; 在它們的背后則潛藏著這些知識分子不甘流俗、與當權者不合作的政治傾向。
“曰予不敏”以下二十四句為第二段,縷述自己被誣陷的經過及其原因。嵇康被鐘會等人陷害而慘遭囚禁、殺戮,根本原因是他的許多言論和行動觸犯了當時正處心積慮奪取曹魏政權的司馬父子大忌。這一段中“曰予不敏”以下四句涉及了詩人無意中卷入的呂巽、呂安兄弟的訴訟;“欲寡其過”以下四句涉及得罪鐘會的事實。詩人更說到自己“惟此褊心,顯明臧否”也即心地梗直、公開譏議時政這樣一個重要方面。應該說,他對自己獲罪原因的分析是相當清醒的。詩人的悲劇性矛盾在于他看透司馬父子及其左右近臣的卑劣和兇殘,曾希望以高蹈遁世來全身避禍——他的隱居山陽,崇尚老莊,服藥縱酒,都與“避禍”的指導思想有關。然而他的經歷教養,社會理想,他的“剛腸疾惡,輕肆直言”(《與山巨源絕交書》)的個性卻又無可挽回地把他推向直接與最高統治者沖突的絕境。一個最突出的例子是寫于被捕前不久的《與山巨源絕交書》。作者在這封著名的信里公開表白與司馬政權不合作的態度,痛快淋漓地抨擊了虛偽的名教,乃至寫下了諸如“非湯武而薄周孔”這樣驚世駭俗的話語,矛頭直指司馬氏統治集團,從而埋下了魯迅所指出的“非死不可”的根由。本段“昔慚”以下八句正表達了這種矛盾心理;“內負宿心,外恧良朋”是真切的自剖——然而詩人當時還不曾料到這一次他惹的是殺身之禍; “大人”在容忍了一陣之后是下定決心置他于死地了; 他的“樂道閑居”和“與世無營”的“宿心”永遠沒有實現的機會了。
第三段寫詩人被囚以后的處境和心情,上述的矛盾繼續伸延著。一方面他清醒地意識到這次被執應該歸結到自己的“頑疏”,即與世道格格不入的耿介性格上; 另一方面他又發出了“時不我與”的強烈感慨,繼續抨擊政治的黑暗和社會的不公。一方面他不屑辨誣伸冤,向統治者及其奴才們申言屈直; 另一方面他又為自己的“神辱志沮”感到頹喪。身陷囹圄之中,心馳青云之上;耳邊傳來“奮翼北游”的鳴雁嗈嗈之聲,只能以“順時而動,得意忘憂”來寬解自己,一片無奈、無告而又無意屈服的情懷躍然紙上。
“嗟我憤嘆”以下二十八句是全詩的最后段落??梢钥醋髟娙艘簧枷霘v程的回顧與展望?!笆屡c愿違,遘茲淹留”、“予獨何為,有志不就”等句,不無后悔之意。因為,正是“事”與“愿”的脫節,“志”與“行”的矛盾,使他陷入了目前的境地,面對著司馬集團的種種倒行逆施,詩人不能已于言,不能像他的朋友阮籍那樣“口不臧否人物”(《晉書·阮籍傳》),這一點詩人何嘗不明白?“奉時恭默,咎悔不生。萬古周慎,安親保榮”等句足以證明,他懂得“恭默”和“周慎”的好處,然而他沒有做到,這便是“事與愿違”、“有志不就”的實質,這是詩人性格的悲劇,更是時代的悲劇。因為那個時代不允許敢于反抗名教、敢于抨擊朝政的知識分子存在?!稌x書·阮籍傳》 中說“魏晉之際,名士少有全者”并非虛言,嵇康只是其中的一個代表而已。
詩人在回顧過去之后,展望了自己未來的命運。作為這二者之間的紐帶的,是對往昔的追悔:“懲難思復,心焉內疚”。那么,將來如何呢?最后六句是詩人對自己命運的設計: 作一個默默無聞、與世無爭的人,隱居遁世、優游于山林之間以修天年。這些意思前面各段已有表述,這里反復其言,從結構上說,有照應上文、振起全篇的作用。從字面上看,似乎是詩人真的想從此改弦易轍了,然而骨子里卻仍然與世俗不和諧,與當權者不合作——這才是這首《幽憤詩》的題旨所系、精蘊所在!
嵇康一生的主要成就在文不在詩,但他的詩在魏晉詩史上仍有相當地位,這一點,劉師培說得很中肯:“魏初詩歌,漸趨輕靡,嵇阮濟、以雄秀,多為晉人所取法。”(《中國中古文學史》)他一生留下了五十多首詩,以四言居大半。一般認為,他的四言詩寫得比五言、雜言詩好。他的詩作,評論家有的許其“清峻”(《文心雕龍》),有的稱其“文辭壯麗”(《三國志·魏書·王粲傳》),有的贊其“托喻清遠”(鐘嶸《詩品》)。就本詩而論,作為一首述志之作,首先值得稱道的是它徑遂直陳的率真和言必盡意的暢達。詩中雖有較多的說理成分而較少蘊藉之致,但作者憤世疾俗之情飽注筆端,讀之令人動容。詩中用了不少典故,如“子玉之敗”、“澡身滄浪”、“萬石周慎”等,均能緊扣本意,為作者復雜矛盾的心理作了很好的渲染。全詩結構嚴謹,意脈清晰,敘身世,表志趣,述禍由,抒憤懣,把題意發揮得淋漓盡致。從中我們不僅認識了一個“抗世違世情”(魯迅語)的詩人,也同時認識了一個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黑暗、混亂的時代。
上一篇:韓愈詩《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戰國策·《楚策》四《莊辛說楚襄王》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