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鑒賞·《西河》
天下事。問天怎忍如此?陵圖誰把獻君王?①結愁未已。少豪氣概總成塵,空余白骨黃葦。千古恨,吾老矣。東游曾吊淮水。繡春臺上一回登,一回揾淚。②醉歸撫劍倚西風,江濤猶壯人意。只今袖手野色里。望長淮、猶二千里。縱有英心誰寄?近新來、又報胡塵起。③絕域張騫歸來未?④
【注釋】 ①“陵圖”句:據《宋史·理宗本紀》載:端平元年(1234)正月,金亡后,宋軍一度收復開封、洛陽等地,時京西湖北安撫制置使史嵩之曾遣使朝謁河南鞏縣北宋皇帝諸陵,并繪《八陵圖》呈獻君王。此即獻陵圖之事,意在不忘故國,恢復中原。②繡春臺:在江寧府(今南京市)城內。另外,池州(今安徽貴池縣)東南齊山亦有繡春臺。揾(wen):揩試。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倩何人,喚取紅中翠袖,揾英雄淚。” ③“近新來”句:指理宗端平元年(1234)蒙古滅金后,背棄前盟,大舉南下進攻南宋。④張騫:西漢著名外交家。建元二年(前139),奉漢武帝命出西大月氏,相約共同夾擊匈奴。在外凡十三年,歸途中曾被匈奴扣留,前后達十一年。元狩四年(前119),又奉命出使烏孫。張騫兩度出使西域,加強了中原與西域各民族的聯系和友好關系。
【譯文】 風雨飄搖天下事,豈道天意忍如此?誰把陵圖獻君王?默默無人愁未已。少壯豪氣總成塵,空余白骨與黃葦。千古遺恨難了斷,可嘆吾身已老矣。東游曾吊長淮水,繡春臺上常拭淚。醉歸撫劍西風里,江濤猶能壯人意。如今賦閑村野里,望斷長淮二千里。縱有壯心力不濟,何況無人會我意!新近又報胡塵起,試問出使敵國的張騫歸未歸?
【總案】 此詞乃王埜晚年所作。盡管他曾發出過“臣今雖老,未遣壯心休,擊楫中流”(《六州歌頭》)的豪言壯語,并曾詳細地分析地理形勢,熱烈地規劃抗戰恢復,慷慨地激勵軍民的信心與斗志,然而畢竟人老體弱,勢孤力單,加之朝廷茍安妥協之習日深,風雨飄搖之勢已不可逆轉,故而詞人更多的還是感懷追撫,發為“千古恨,吾老矣”、“縱有英心誰寄”的無奈嘆息與“絕域張騫歸來未”的無望寄托。全詞分三片,將過去、現在與未來錯綜交織,將追懷、感傷與幻想融為一體,曲折而真切地抒寫了一個瀕臨老境而不忘恢復的愛國詞人復雜深沉的內心情懷。
上一篇: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
下一篇:蔣捷《賀新郎吳江》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