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詩《丁督護歌》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云陽上征去,兩岸饒商賈。吳牛喘月時,拖船一何苦! 水濁不可飲,壺漿半成土。一唱都護歌,心摧淚如雨。萬人系磐石,無由達江滸。君看石芒碭,掩淚悲千古。
李白一生傲岸不羈,糞土王侯,不肯“摧眉折腰事權貴”。任華歌頌他的這種品格,說:“數十年為客,未嘗一日低顏色。”(《寄李白》)然而,當詩人和普通的勞動人民接近的時候,情感卻是那么的淳樸、真摯,對下層人民的悲慘生活富有同情心,本書選錄的《丁督護歌》便展現了李詩在這方面的題材內容。
這首詩是李白于天寶六年(747)游丹陽橫山時,看到民伕拖拉裝著巨石的重船,勞動條件十分惡劣,很有感觸,因借樂府《清商曲辭·吳聲歌曲》舊題《丁督護歌》,寫下本詩。民佚拖拉的是什么石頭?詩里僅僅提到“磐石”,如果是建筑用的石料,那北方山中很多,何必要“云陽上征去”,經過云陽向上游(北方)運去江南的石料呢?太湖石在唐代已經受到人們的珍視,唐代典籍中早有記載,可見,從江南通過“云陽”向北方運去的石頭不是普通的建筑用石,而是裝綴園林的太湖石。官府征用民伕拖運太湖石經運河北運上京城,供統治階級享用。本詩揭露了統治階級“力役之征”的黑暗,使全詩表現“拖船”之苦的題旨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
本詩采用白描手法,敘事與抒情交叉進行,展開多角度的敘寫,層層深入地表現民佚勞役之苦。“云陽”兩句,是說自丹陽經運河向北行舟,必經鎮江、揚州等城市,為長江下游商業輻湊的區域,這便將運石民佚的極度勞苦放在繁華富庶的商業區的背景中來描寫,以富商巨賈們的奢侈生活和民佚的非人生活相比照,便突出民伕勞動條件的惡劣和生活條件的低下。“吳牛喘月時”以下四句,由天氣炎熱生發開去,敘寫民佚拉纖拖船的痛苦。炎日當空,酷暑難熬,還要拖拉載著磐石的重船,役夫之苦,自不待言。熱而生渴,渴而思飲,但因苦熱干旱,水渾濁不可飲,用壺汲起的河水,一半是泥土,這真是苦不堪言,加深了“拖船一何苦”的感性認識。“一唱”兩句,抒寫民佚的心情,《丁督護歌》的聲調本自凄惻悲傷,纖夫用它來表述自己的悲苦心情,一邊唱,一邊淚如雨下。“淚如雨”兩字,以具體感人的意象,真切地反映了民佚內心的痛苦。最后四句,詩人大書特書民伕拖拉的對象——太湖石的質態和數量,進一步突出他們勞動的艱苦。這四句詩,兩兩組合,前兩句上句寫石,“萬人系磐石”,極力形容太湖石之龐大,須用萬人拖拉;下句表情,“無由達江滸”,磐石巨大難以拖到長江邊,但又必須超期完成運輸任務,將它們運到目的地,民佚的焦慮和痛苦,難以言喻。后兩句上句仍然敘石,“君看石芒碭”,太湖石又大又多;下句仍然表情,是說這許許多多磐石要裝載完畢,不知要花多少力氣,不知要吃多少苦,無怪乎民佚們看到“芒碭”之石,要“掩淚悲千古”,也難怪詩人看到“芒碭”之石和“拖船苦”的民佚,要灑下同情的熱淚。全詩敘民佚事,抒民佚情,出以順暢自然之語,無雕琢刻削之跡,邊敘寫,邊抒情,從自然條件的艱苦寫到內心的痛苦,詩情步步深入,推向極至。所以,《唐宋詩醇》評本篇“落筆沉痛,含意深遠”,并且以為它是“李詩之近杜者”,確是很中肯的見解。
上一篇:辭賦·賈誼賦《鵩鳥賦》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詞·辛棄疾詞《丑奴兒近》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