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潘閬
長憶觀潮,滿郭人爭江上望。來疑滄海盡成空,萬面鼓聲中。
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別來幾向夢中看,夢覺尚心寒。
作者有《酒泉子》十首,首句都冠以“長憶”二字,下片第三句俱以“別來”引出,以回憶吟詠杭州盛景。錢塘江八月十五日觀潮歷來久負盛名。李白曾經驚嘆道:“浙江八月何如此,濤似連山噴雪來。”(《橫江詞》)據南宋吳自牧《夢梁錄》載:“每歲八月內,潮怒盛于常時。都人自十一日起,便有觀者。至十六、十八日傾城而出,車馬紛紛。”以至于當地人逢十八日便要舉行觀潮盛會以慶賀“潮神”生日。
作者寫觀潮盛典先從側面入手,曰“滿郭人爭江上望”,可見當時是人頭攢動,密密層層,人人看得如癡似醉。欲寫排山倒海之潮,先寫排山倒海之人,自然引起讀者期待。可下面仍不直接描寫,轉而渲染主體感覺:“來疑滄海盡成空,萬面鼓聲中”,當大潮排空鋪天蓋地之際,詩人卻只聞其震聾發聵之聲,不見了已與天接的海,如此蒼穹成海,蒼海成空,茫然一片的感覺,使得滾滾大潮躍然紙上,筆力為正面描寫所不及。
下片,詩人以一當十,拮取了典型畫面:“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詩人視角變換,從觀潮者轉向了觀弄潮兒。據周密《武林舊事·觀潮》記載:“吳兒善囚者數百,皆披發文身,手執十幅大彩旗,爭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沒于鯨波萬仞中,騰身萬變,而旗略不沾濕,以此夸能。”那些弄潮兒頂風踏浪,英姿颯爽,一面面大紅旗上下翻飛,觸目驚心,且健兒們“騰身萬變”,大旗“略不沾濕”,勝過現代的雜技表演。作者在此于驚心動魄的大潮之中再添一出驚心動魄的表演,把個“觀潮”寫得淋漓盡致。
作者收筆之際話題一轉,時過境遷,不乏傷神之慨嘆:“別來幾向夢中看,夢覺尚心寒。”作者曾以其詩名被授予四門國子博士,后以“狂妄”去官,改名換姓,遁入中條山。后又因鐘樓題詩,引起寺僧懷疑,再度飄泊。填詞之際,作者再見觀潮盛會只有在夢中了。而且“別來幾向夢中看”,不招即來,揮之不去,頻頻入夢,可見思念之深。但最后“夢覺尚心寒”:一面是再度為歷歷在目的觀潮場面心驚肉跳,一面更為觀潮成為永久的記憶而無限惋惜。
由于全詩風格遒勁,氣勢宏偉,更兼抒情主人公形象生動,以遨游浙江詠潮著名,于是后來有“好事者”“以輕綃寫其形容,謂之《潘閬詠潮圖》”,足見該詞影響之大。相傳蘇軾極愛其詞,曾親筆書于玉堂屏風。
上一篇:《鄂州南樓·宋·范成大》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采菱行·唐·劉禹錫》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