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點·浪淘沙》原文賞析
題岐阜提燈
巧制奪天工,骨節玲瓏,薄如蟬翼可禁風。宜向蝦須簾外掛,小閣兒東。
圖畫有無中,芳草或叢,偶然絳蠟吐腥紅。絕似上元燈影好,曼衍魚龍。
這是一首詠物詞,所詠為異域風物的岐阜提燈。歧阜,今日本岐阜縣岐阜市。岐阜提燈歷史悠久,創于慶長年間(1596—1610) 。德州時代成為地方向幕府的歲貢之物,其名大著。近世稍衰。明治初年,受到天皇賞識,聲價大興。日本國作家依田學海(1833—1909)有《岐阜提燈記》,對提燈作了描繪:“皮如蟬翼,骨如銀絲,形圓稍長。纖毫縷畫,秋芳疊錦,月影蟲聲,仿佛真景。點火其中,懸之于檐間,則清風颯來,涼氣滿室者何?岐阜提燈是也。” (《新新文詩》第6集)孫點的詞,依田的文,可以互參。
“巧制奪天工”,以成語入詞,總說一句,十分自然。“骨節玲瓏”,竹篾編成,聯接巧妙,整體優美。“薄如蟬翼可禁風”,薄紙糊成,幾乎透明。岐阜自古以制紙聞名,提燈之神妙與岐阜所產的優質紙是分不開的。“宜向蝦須簾外掛,小閣兒東”,提燈高掛小閣東邊檐下,搖曳風中,映照著縷縷流蘇(蝦須)的簾子,平和、靜謐。上片大處落筆,總體描繪,平淡自然,質樸有味。
下片著力刻劃燈上的彩畫。“圖畫有無中,芳草或叢”。暮色蒼茫,影影綽綽,凝視提燈,似乎畫著一叢芳草。等到紅燭點燃,“東風夜放花千樹” (辛棄疾《青玉案·元夕》),眾燈齊明,爭奇斗妍的燈上各色彩畫,目不暇接。“絕似上元燈影好,曼衍魚龍”,由具體到抽象,由摹寫到比喻,顯得空靈。上元為正月十五,元宵佳節。元宵之夜是中國古代傳統的燈節。張鷟《朝野僉載》云:“(唐)睿宗先天二年,正月十五、十六、十七夜,于京師安福門外作燈輪高二十丈,衣以錦綺,飾以金銀,燃五萬盞燈,簇簇如花樹。”周密《武林舊事·元夕》載: “燈之品極多,每以蘇燈為最。圈片大者徑三四尺,皆五色琉璃所成。山水人物,花竹翎毛,種種奇妙,儼然著色便面也。”唐宋兩代的元宵燈會,可見一斑。這里的“曼衍魚龍”,指提燈所繪各種珍禽奇獸,有應接不暇,變化多端、誕漫虛幻的意思。精雕細刻,是體物的方式,打個比方,增添想象,擴大容量,也是一種體物的方式。
最后,我還要錄下森槐南“讀孫君異(點)題岐阜提燈詞和之”的和韻之作: “絡緯織愁工,窗戶玲瓏,回廊西畔竹梢風。搖曳棲檐涼月影,鐵馬丁東。秋在碧花中,零露幽叢,依稀流出一螢紅。瞥見那人團扇底,小髻般龍。”這體現了日中兩國詞家的友好情誼,值得珍惜。
上一篇:《王國維·浣溪沙》原文賞析
下一篇:《劉嗣綰·浪淘沙》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