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滕振國
碧海沉沉島嶼環, 萬家燈火夾青山。
有人遙指旌旗處, 千古傷心過馬關。
康有為
作為資產階級改良運動的組成部分,戊戌變法前后,詩壇興起了“詩界革命”,以“舊風格含新意境”,開辟詩歌創作的新題材、新意境,力圖為政治改革服務。其中,黃遵憲是一面旗幟,而作者也積極參預并以其政治上的威望起著無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他認為,詩當“上感國變,中傷種族,下哀生民”(《人境廬詩草序》),也就是努力反映當時國家衰敗、民族危亡、民生凋敝的社會現狀,以此來感悟朝廷和警醒世人。他自己的詩就是本此宗旨而創作的,憂國憂民,傷時感世,所以梁啟超贊道:“南海先生不以詩名,然其詩固有非尋常作家所能及者,蓋發于真性情,故詩外常有人也。”(《飲冰室詩話》)
本詩作于光緒二十五年(1899),作者自美洲東歸,途經日本赴香港時。詩題很長,涉及到四年前的一樁外交公案。甲午戰敗后,清政府派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赴日本講和。李至馬關,先議停戰,日本多方刁難;后李遭日本浪人行刺,彈傷面部,國際議論沸騰,日本才允許訂約停戰。但不久日軍又攻陷澎湖,迫使李鴻章與伊藤博文等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這一場外交談判,中國使臣被刺,疆土被割,喪盡了主權和尊嚴,實為中華民族的奇恥大辱,以致時隔四年作者途經馬關時,依然心傷不已,氣憤難平,觸景傷懷,寫下了這首小詩。
詩的前兩句交代了馬關的地理形勢。馬關,即赤間關,又名下關,位于本州島西端,扼瀨戶內海之咽喉,是日本的交通要地。"碧海沉沉島嶼環",寫馬關之險要;"萬家燈火夾青山",寫馬關之繁盛。"碧海"、"燈火"又扣住詩題"夜"、"泊"二字。面對險要、繁盛之馬關,并未引起作者壯美的快感;因為當時日本屢次侵犯我國,它的強盛適足以成為中國的心腹之患。于是,作者筆鋒一轉,陷入了深沉的感慨。"有人遙指旌旗處","旌旗處",即當年李鴻章出使駐留之處,也就是他遇刺和簽約之處。"有人遙指"當然不僅是指點,而是包括評說、議論。不管議論者是好心地同情中國,還是惡意地嘲笑中國,在作者看來,馬關聯系著的是中國喪權辱國的恥辱,因而發出了"千古傷心"的悲嘆。這悲嘆聲中,蘊含了作者對祖國命運的憂慮,對頑固派投降誤國的憤慨,和自己亡命海外,無力救國的感慨。
詩歌繪景如畫,即景抒情,情景妙合無垠。末兩句虛處落筆,跌宕深沉,所謂"反虛入渾,積健為雄"(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評康詩語),大有唐人絕句渾樸雋永的妙處,顯示了作者"純然入乎古人、出乎古人"(同上)的深厚功力。
上一篇:張道勤《乙酉春有感》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李奇林《九歌》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