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蘇軾詩《雨中游天竺靈感觀音院》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蠶欲老,麥半黃,前山后山雨浪浪。農夫輟耒女廢筐,白衣仙人在高堂。
本篇寫于熙寧五年(1072)蘇軾杭州通判任中?!办`感觀音院”,原名天竺看經院,為五代錢俶所建。宋仁宗時因祈雨有應,賜名靈感觀音院,祀觀音菩薩。
就詩題看,這是一首紀游詩,但與一般紀游詩不同,它不是山水名勝的贊頌與刻畫,而是一首反映現實關心人民疾苦借題發揮的政治諷刺詩。
起筆用兩個三言短句入題,點時間季節。“蠶欲老”,說明蠶快到吐絲的時候,急待供應大量桑葉,以保證蠶的健康成長?!胞湴朦S”,小麥已近成熟時期,要及時鋤土,以利麥的成熟結實。桑的成長,麥的結實,都需要日照,都離不開晴天。然而,不幸的是,在此關鍵時刻卻陰雨連綿:“山前山后雨浪浪?!薄吧角吧胶蟆?,狀雨水范圍之廣,“浪浪”,狀雨水之大。帶來的后果是:“農夫綴耒女廢筐?!边@一句通過勞動工具的“輟”或者“廢”反映出男子不能下田鋤地,婦女不能采桑。而且,帶雨水的桑葉蠶兒吃了還容易生病。在望的豐收轉眼化為烏有,農民們的焦急與痛苦可想而知。在雨水成災的嚴重時刻,不論是誰都應關心人民疾苦,被百姓奉為救苦救難、大慈大悲的觀音菩薩,更應當挺身而出,解除苦難。然而,這位菩薩卻無動于衷,仍端坐廟堂之上享受著善男信女的禮拜。在當時,指斥被人們普遍崇奉的觀音菩薩,這本身就需要有一定的勇氣和某種唯物觀點。重要的是,詩人在這里借題發揮,另有所指。蘇軾是因反對新法要求外放來到杭州的。出京兩年時間,他游歷了很多地方,對新法執行中的某些弊端有更多的了解。在新法的條例中,如青苗法、免役法等都規定賦稅只要錢而不收米。所以,有些地方官對農業生產更加漠不關心。表面看“白衣仙人在高堂”,指的是觀音大士,實際卻在諷刺高高在上不顧百姓死活的官僚集團。
這首詩語言通俗流暢,音韻和諧,具有鮮明的民歌風味。開頭兩個三字句突破了七言四句的固定格式,并且用“蠶”與“麥”這兩個不同的形象,點明男耕女織這兩大生產支柱在當時社會生活中的極端重要性,為最后的嘲諷預作鋪墊。以下諸句,也都活脫通透,輕快簡潔,一氣如注。其次是含蓄婉折,言外寄意。如對理解“白衣仙人”一句的譏刺,就需要對當時天災人禍兩方面均有深刻把握,才能體味其愛憎的強烈。紀昀評此詩時說:“刺當時之不恤民也,妙于不盡其辭?!?紀昀評《蘇文忠公詩集》)一般而言,宋代對輿論的控制比唐代要嚴,后來蘇軾就因寫詩而有“烏臺詩案”之冤屈。所以,直接針砭時政之作,在宋詩中并不多見。這首帶有批判鋒芒的諷刺短章,也就難能可貴了。
上一篇:李白詩《遠別離》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詩歌·黃庭堅詩《雨中登岳陽樓望君山》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