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文《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燕、趙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舉進士,連不得志于有司,懷抱利器,郁郁適茲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時,茍慕義強仁者皆愛惜焉。矧燕、趙之士出乎其性者哉! 然吾嘗聞風俗與化移易,吾惡知其今不異于古所云邪? 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為我吊望諸君之墓,而觀于其市,復有昔時屠狗者乎?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是篇送別詩式的短文,作于憲宗時期。唐代安史之亂以后,藩鎮割據嚴重。憲宗接位后雖進行了一些平叛戰斗,但情況并未根本好轉。當時藩鎮為了擴大實力,對抗朝廷,常常廣招人才,而有些失意的士子,也多往投靠,以求出路。董邵南是韓愈的朋友,壽州安豐(今安徽壽縣)人,幾次參加進士試都未考中,于是想到當時藩鎮割據的河北去尋找用武之地,韓愈就寫了這篇序送他。
第一段開頭“燕趙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句,起得突兀有力。“古稱”二字,近和下文“吾知其必有合也”呼應,遠為第二段寫“今”蓄勢,用筆很精巧。接下來幾句對董生的懷才不遇深表同情,對朝廷當權者遺棄有才之士的做法進行抨擊,推測他到多感慨悲歌之士的河北或許“有合”,祝福和勉勵他去后能施展才能。這段是陪襯。第二段先繼續申述前意,而后筆鋒一轉,由“古”說到“今”,提出現在的燕趙之地是否還保存古代遺風的問題,要董生深思警惕,實際是表示對“有合”的懷疑。這段是轉折。第三段通過叮嚀董生去吊望諸君樂毅之墓和致意如屠狗者一類的隱于市廛的豪俠之士,表示有用人才應該而且可以為朝廷出力,隱含著反對董生去河北為藩鎮割據勢力效勞的意思,表現了作者維護唐王朝集權統一的一貫思想。這段才是文章的本意。
該文篇幅短小,語言精悍,全文總共才一百五十余字,可是寫得既層層深入,一氣貫注,又步步有變,一波三折。正如宋人謝枋得所說:“文章有短而轉折多者,此序是也。”(《文章軌范》)清代朱宗洛也說:“想其用筆之妙,真有云煙繚繞之勝。”(《古文一隅》)該文始終緊扣送行,字面上也都突出“送”,但實際是“留”,“微情妙旨寄之筆墨之外”(劉大櫆《唐宋八家文百篇》),抒情達意表現出含蓄婉曲深微精妙的特點。前人對這篇文章評價很高,茅坤把它推為韓愈序文中的第一首,是頗有道理的。
上一篇:王勃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杜甫詩《送路六侍御入朝》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