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李商隱(812—858),字義山,號玉谿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唐文宗開成年間進士,曾任縣尉、秘書郎、工部郎中等職。當時朝中牛、李(牛僧孺、李德裕)黨爭十分激烈,他是受知于牛黨的令狐楚及其子令狐綯,才得入幕僚、考中進士,但因為他做了李黨的王茂元的女婿,從此一直為牛黨所排擠,以至潦倒終身,赍志而沒的。李商隱的詩大多是抒發他命運坎坷、仕途潦倒的情緒的,也有許多攻擊宦官、藩鎮,抨擊政治黑暗,托古諷今、感物言志。他的愛情詩情深語摯,纏綿悱惻,歷來被人稱道。李商隱的詩構思新穎,富于想象,風采艷麗,吐韻鏗鏘,工于唱嘆,感染力很強。他的詩才很被后人稱道,唐人崔玨在《哭李商隱》兩首中,有“詞林枝葉三春盡,詩海波瀾一夜干”;“九泉莫嘆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臺”的兩聯詩句,盛贊他在詩壇上的無可取代的地位。
李商隱有不少無題詩,因為無題, 《無題》就成了題目。所以無題,主要是因為所寫的內容,不便于明白標出,或即使標出也不好擬題。作者的無題詩不少是寫愛情的。這首詩是寫在禮法限制下戀愛不得自由的心靈悲劇。在一個暮春時節,東風微微吹拂,百花開始零落。一對男女情人此時相會本已恨晚,但即使是殘春時節相見,也實屬難得,可雖然相見了,卻還要忍痛分別。由于兩個人彼此傾心相愛,都象是正在吐絲的春蠶,不到死時情思不盡;也象是點燃的蠟燭,不到燒成灰燼時熱淚不止。在今后分別的日子里,由于思勞情苦,她晨妝臨鏡,空只憂愁濃軟如云的鬢發,已經改變了烏黑的光澤;我夜里吟詠心懷所思的詩篇,望著孤凄的月輪,神魂更感到分外寒冷。她居住的地方有如蓬萊仙山那樣難以造訪,但好在它距這里并沒有多遠,現在只盼有一個殷勤可靠的使者,為我們在中間傳情遞意,緊系相思,永聯情好。
這首詩千余年來特別具有動情力,我認為主要是因它蘊含的情感細而且深,在特定題材領域達到了表現超絕的地步。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一對纏綿悱惻、凄咽欲絕的鐘情男女,在晚春時節難得地相見了??墒沁@相見機會之難得,在詩人筆下的兩“難”中還未列入,列入的是“相見時難別亦難”——這兩“難”才是真難。因為礙于禮法、礙于環境,即使得以相見,見時也是特別難以處理的:不親熱接近,則失卻良機,相見成空;過分接近,受多方障礙,又人言可畏,這種“難”,是難得相見之后的難堪。在這種難堪之后,情思未慰,卻又不得不分別,這時很是難舍難分。 “人間桑海朝朝變,莫遣佳期更后期”。(《一片》)可是隨著這種抑情相見之后,還要忍受別離之難,因為情侶連心,更是難以自處。這樣看來,詩句中雖有兩個“難”字,但比字字寫“難”還有更多的“難”意存在。這些心難之感又發生在“東風無力百花殘”的時節,更使多重難意又增加了幾分。這種多層次的感情分析,是細而又深的,在李商隱之前并未見如此寫法。
第二聯是以直接形象描繪方式出現的對于堅貞愛情的熱烈執著的形容,情意深刻而又深沉,說“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是因物聯想,把感情對象化,可以推崇為非凡妙悟;說這是情人表心明志、信誓旦旦之語,可以贊揚為精深至極。用春蠶絲盡、蠟炬淚干,比喻生心不變、深情不改,是常中見奇,把前人有關的詩意加以極大的改造生發,創造成更為美妙動人的形象,給后世的癡情男女以矢志不移的信條。
第三聯“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是詩人的心理想象對比。由于想象是改造記憶表象的結果,所以這里有已往的生活形影,也有現在感受入微的體驗,還有對于來日的心情的投影,筆觸工細,入于意識深微之處,出于聯想流動之中。在想象活動中的兩個人,不論是鏡窺之愁,還是吟寒之覺,都是主體情態中的動態的表現,所以全詩的動中含情的特點,在這兩句中得到了突出表現。
最后兩句表達的是殷勤懇切的熱望,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這是在多層意義中收結了全詩。從別后相思之難苦,到兩情堅貞之信誓,再到微及發膚的想象體驗,都是心歷愁苦,強作堅持,但其中卻有無限深情、忠貞意志,情感中的這個矛盾方面,是造成希望的起點,它可以橫越波折,排除障礙,開辟心靈接近的通路。這樣,收結全詩,從詩情的內在邏輯上,則不應消沉下去,而應顯示執著爭取即有希望存在的意向。 “蓬山此去”兩句正是恰到好處的收結詩句。寫所愛在“蓬山”,當然是非常遙遠的,山海相阻,天人相隔,但由于心路歷程無近遠,所以詩中寫“無多路”;對這種距離也只能看作是心理上的距離。詩人希望有一只超凡的“青鳥”,讓它來溝通這幾乎是身處兩個世界的一對情侶的心思。由于“青鳥”是神仙傳說中的幻想物,所以“青鳥”的寄托具有很大的空幻性,況且又是在“東風無力百花殘”的時節,這只能使一對被分隔的情侶,把熱望存于心底,化成幻想,飄落在虛無縹緲的海上仙山,結果仍難免是心靈上的悲劇。作者好象不愿意叫人看到他這種心底,甚至也不希望自己以及別的有情人的殷勤追求的結果就注定是這樣的,所以他放出了一只“青鳥”??墒?,生活中的“青鳥”在哪里?它又能為人們做些什么?此中人怎樣才能歷盡那“無多路”?到此,才能對前邊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有進一步的體會與理解。詩人怕是要言中的!
上一篇:李商隱《無題(“來是空言”)》詩意|閱讀答案
下一篇:李清照《聲聲慢》詩意|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