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藍田山石門精舍》中外哲理詩賞析
落日山水好, 漾舟信歸風;
玩奇不覺遠, 因以緣源窮。
遙愛云木秀, 初疑路不同。
安知清流轉, 偶與前山通。
舍舟理輕策, 果然愜所適。
老僧四五人, 逍遙蔭松柏。
朝梵林未曙, 夜禪山更寂。
道心及牧童, 世事問樵客。
暝宿長林下, 焚香臥瑤席。
澗芳襲人衣, 山月映石壁。
再尋畏迷誤, 明發更登歷。
笑謝桃源人, 花紅復見覿。
王維早年政治上傾向進步,李林甫把持朝政之下,詩人的才華和積極進取精神受到很大壓抑,開始對政治生活冷漠退避。后歷經變亂,心性愈加消沉,或參禪信佛,幽棲獨處,或寄情山水,尋幽探勝,過著亦官亦隱,恬靜優閑的生活。《藍田山石門精舍》就記錄了王維生活的一個側面,流露了他當時的心跡和雅趣。
藍田縣位于陜西境內,秦嶺北側,渭水源頭,有諸多名勝。王維的輞川別墅,就在藍田西南的輞水之畔。天下名山僧居多。距輞川不遠的石門溫泉,就有明皇賜名的大興湯院和佛門凈土。精舍,指僧道居住或講學說法之所,是佛寺或道觀的另一種稱呼。王維這首詩的前半部分,寫了探訪石門精舍沿途所見,描繪了一幅幅演變著的動的畫面,其觀景所感,又給予讀者以理性的思考。
詩的開頭極其自然:“落日山水好”,這是游興之所致;“漾舟信歸風”,這是優游之方式,任輕舟隨風泛去,此時此舉,純粹高雅之士所為,而決非凡夫俗子之所能。“玩奇不覺遠,因以緣源窮”道出了詩人尋幽探勝的興致之濃,也揭示了新奇的感官刺激同心理、體力之間的辯證關系,這正是“樂此不疲”的最好注腳。“遙愛云木秀”四句,寫出了山徑通幽,溪流蛇轉的情景,隨視角的變化,有移步換景的效果,更給人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安知清流轉,偶與前山通”,則易給人“山不轉水轉”的廣義的聯想。而當舟至水源,舍舟拄杖繼續探尋時,終于找到了使人更加愜意的場所。“舍舟”二句,在詩的前后部分間起著聯系與過渡的作用,把我們引向了一個全新的境界。
詩的后半部分,以虛實結合的手法,寫石門精舍之所見,精心描繪了一幅桃源般的理想境界,表達了詩人對遠離塵囂的佛門勝地的向往。且看王維筆下的釋家生活吧:老僧四五人,清心寡欲,逍遙自在,以山水為友,以松柏為伴,在暮鼓晨鐘中講道說法。曙光未露時他們已在早課誦經,萬籟俱寂后他們還在靜坐參禪。高深的禪理使他們的修行達到很高的境界,于是返樸歸真,心如止水,世俗的寵辱、名利的羈絆與他們再無干擾,他們完全與自然融合為一,達到了物我一體,“澗芳襲人衣,山月映石壁”,正是這種境界的寫照,這種清凈無為,也正是王維十分憧憬的。
詩的結尾四句,一是寫天色已晚,探幽興致尚高但恐迷途,表示次日還要繼續登臨游歷,在時間上與前承接;二是寫與僧人們告別,表示還要再來造訪的打算,約定桃花開時還要再次與桃源人相見, “覿”讀作di,相見之意。這是在事件上對全詩有個交待和收束,讀來全詩事件清楚,形象鮮明,結構完整,讀者似有隨王維同游之感。
善于運用自然、精煉、富于特征性的語言來塑造完整鮮明的藝術形象,是王維詩歌的特色之一,在《藍田山石門精舍》中,這一特色同樣得到了生動的體現。由于王維歷經變亂,對當時社會有深切的體驗,于是拜佛參禪,深諳禪理,因而對人生、對世事自有見解,這種見解反映在他的作品中,往往著墨不多而意境高遠,意蘊豐厚,常能給人們帶來多種啟示。諸如“道心及牧童”二句,我們亦可以理解為佛寺的氛圍,對外界事物的影響是巨大的,不知不覺中潛移默化,以致出現“白云流水皆佛性,翠竹黃花是禪心”那樣的效果。 <條目作者>=劉芳
上一篇:《劉湛秋·蘋果因陽光而紅暈》中外哲理詩賞析
下一篇:《薩迪·薔薇園(節選)》中外哲理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