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詩《送路六侍御入朝》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童稚情親四十年,中間消息兩茫然。更為后會知何地? 忽漫相逢是別筵! 不分桃花紅似錦,生憎柳絮白于綿。劍南春色還無賴,觸忤愁人到酒邊。
這首詩約于代宗廣德元年(763)在梓州作,似在聽到收復河南河北的捷報前,所以杜甫積愁滿腹。路六侍御當是杜甫十二、三歲時友人,作這首詩時杜甫已五十二歲。詩傷亂離中兩人消息斷絕會暫離多的情況,把一腔愁憤借惱恨春光發出。前曾有《泛舟送魏十八倉曹還京》詩“帝鄉愁緒外,春色淚痕邊”句,情緒類似,可資參證。
“童稚”兩句先從幼年相親說起。因逢世亂,致使四十年間兩人都不知彼此信息。“兩茫然”,形容魚沉雁杳,無處打聽,含有無限感慨。后寫由于偶然的機會,在別人送路六侍御入朝的筵席上意外相逢,但這又是送別之宴,以后相會在何時何地又是不可知,這兩句,是用了倒裝句法。“忽”,忽然;“漫”,偶然,出乎意料。“別筵”,指當地官吏送別路六侍御之筵,杜甫被邀作陪而相逢。兩句寫相會相別,何其匆匆,無限慨嘆盡在其中。司空曙的《喜見外弟又言別》詩:“乍見翻疑夢,相悲各問年。”寫的也是這類景況。以上四句用敘述手法交代了事情原委,在敘述中飽含感慨之情。在席間相逢誠然是個幸事,但于席后又欲相別,使“童稚情親”的兩位好友,不能盡情暢敘,所以又頓生“惱”意,因而下面四句寫景全是抒發這一情緒。在他心中不甘心桃花比蜀錦還紅,厭惡柳絮比木綿還白。周圍濃郁的春色都成了有意觸人心境令愁人傷心的東西,成了詩人憎惡怨怪的對象,這既是移情于物,又是詩人心態的生動寫照,達到了情融于景、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境地。其中的“不分”、“生憎”都是無端或沒有什么理由的意思。“無賴”,楊倫注:“花柳本屬好景,以在離筵,故成愁狀,即所謂無賴春色也。”杜甫晚年的《值江水上如海勢聊短述》詩中的“春來花鳥莫深愁”句,跟這四句的感情也很相近。
全詩前四句以事寫情,后四句以景寫情,只敘筵席一見,無言之痛勝于有言。這樣的律詩,如行云流水,變化自然,后人很難步及。
上一篇:韓愈文《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陳子昂詩《送魏大從軍》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