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宮調·董解元諸宮調《西廂記·白馬解圍》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大石調】【吳音子】相國夫人,怕伊不信自家說,“請寬尊抱,是須休把兩眉結?!币兄鴻诟桑麜r節,寺宇周回,賊軍間列稍寧貼??皞?,見殺氣迷荒墅。塵頭起處,遠觀一道陣云斜,五百來兒郎,一個個刁厥,似初下云端來的驅雷使者。
【尾】甲溜晴郊似銀河瀉,繡旗飐似彩霞招折,管是白馬將軍到來也!
夫人陡長歡容,大眾便生喜色。
【越調】【斗鵪鶉纏令】天昏昏兮,陣云四合土孛騰騰地,塵頭悄如杴簸。栲栳大隊精兵,轉過拽腳慢坡。六百來少,半千來多。一心待把,群賊立破。一字陣分開,盡都擺搠。一個個精神,悄沒彈剝。三十的早年高,六尺的早最矬。把業龍擒捉,猛虎倒拖,亂軍雖眾,望他怕他。
【青山口】嘶風的驕馬弄風珂,雄雄軍勢惡。步兵卒子小僂儸,擂狼皮鼓,篩動金鑼。 森森排劍戟,密密列干戈。待破賊軍,解君憂,與民除禍。簇捧著個將軍,狀貌雄雄,古今沒兩個。把金鐙笑踏,寶鞍斜坐。腕下鐵鞭是水磨。膀背到恁來闊,身材恁來大。挾矢負弧,甲掛熟銅,袍披茜羅。
【雪里梅】行軍計若通神,揮劍血成河。莫道是亂軍,便是六丁黑煞,待子甚么! 馬上笑呵呵,把賊眾欲平蹉。亂軍覷了,道:“這爺爺來也,咱怎生奈何!”
【尾】馬頷系朱纓,栲栳來大一團火。肩上鋼刀,門扇來闊。人似金剛,馬似駱駝。孫飛虎唬得來肩磨,魂魄離殼。自摧挫,管只為這一頓饅頭,送了我。
賊眾沒精神,飛虎挫銳氣。
【般涉調】【墻頭花】白馬將軍手下,五百來人衣鐵。一布地平原盡擺列。覷一覷,飛虎魂消;喝一聲,群賊腦裂。
賊軍廝見,道:“咱性命合休也!”半萬余人看怎者,又不敢賭個輸贏,又不敢爭個優劣。賊軍悄似兒,來兵悄似爺;來兵勢若龍,害怕的賊軍悄似鱉;來兵似五百個僧人,賊軍似六千個行者。
【尾】把那弓箭解,刀斧撇,旌旗鞍馬都不藉?;仡^來覷著白馬將軍,喝一聲爆雷也似喏。
(據文學古籍刊行社影明六幻本《西廂記》,下同)
董解元,“爵里事狀不可得而詳“(張羽《古本董解元西廂記序》),名字亦無從查考。解元,乃是當時對讀書人的敬稱。元鐘嗣成《錄鬼簿》著錄北曲作家時,將他排列在首位,記載他是“金章宗(1190—1208)時人”,并說明“以其創始,故列諸首”。從《西廂記諸宮調》開篇[引辭]和[斷送引辭]的某些曲詞里,可以看出,他是個放浪不羈、性情疏狂、愛好詩詞歌曲的落魄文人。
諸宮調是宋元時期流行的一種說唱文藝形式,用散文說講,韻文演唱,以唱為主,唱詞的曲調是采用曲牌聯套的方式,由不同宮調所屬、不同曲牌組成的多種套曲聯綴而成,因而稱“諸宮調”。它曲調豐富,容量大,表現力強,適于說唱長篇故事?!段鲙浿T宮調》共用十五個宮調,組成一百九十三個套曲。當時演唱諸宮調是以琵琶、箏等弦樂伴奏,因而《西廂記諸宮調》又稱《弦索西廂》或者《西廂掐彈詞》。后來,為區別于元王實甫所作雜劇《西廂記》,簡稱為《董西廂》。
《西廂記諸宮調》取材于唐代詩人元稹所作傳奇《鶯鶯傳》(又名《會真記》),書名也是擷取《鶯鶯傳》中的詩句“待月西廂下”而來。《鶯鶯傳》所描寫的張生與鶯鶯的愛情是以張生背棄鶯鶯而告終。在傳奇中,鶯鶯是個美麗深情而被棄置的少女,張生是個用情不專、言行不一的負心文人。作者對于張生“始亂之,終棄之”的薄幸負義的行為,不但不予譴責,反而許之為“善補過者”;對被遺棄的女性,非但沒有同情,反而誣之為“不妖其身,必妖于人”的“妖孽”?!耳L鶯傳》實際上是一篇為封建禮教辯護,替負心文人文過飾非的作品。北宋以后,崔張的愛情故事逐漸在文人中和民間流傳,成為詩詞曲和說唱文藝的創作題材,出現了秦觀、毛滂詠鶯鶯的《調笑轉踏》和趙令畤說唱《鶯鶯傳》故事的《蝶戀花鼓子詞》?!耳L鶯傳》中張生始亂終棄的負心行為,引起他們的反感和不滿。毛滂斥責張生為“薄情少年如飛絮”,趙令畤更以“棄擲前歡俱未忍,豈料盟言,陡頓無憑準”的唱詞批判張生的言而無信,背棄前盟。到了金代,《董西廂》的出現,使崔張故事獲得重大發展和改變,不僅在表現形式上由幾千字的文言短篇小說和曲調單一篇幅短小的鼓子詞演變為曲調紛繁、長達五萬余言的諸宮調長篇敘事詩,而且故事情節也由張生拋棄鶯鶯的悲劇結局變成張生與鶯鶯相偕出走獲得團圓的喜劇結尾。張生已不再是個始亂終棄的無行文人和“女人禍水”謬論的散布者,而是個忠于愛情為了愛情而樂于獻身的青年。鶯鶯已不再是個對悲苦只有無言忍受和哀怨訴說而無力抗爭的被損害的弱者,而是個為了愛情敢于背叛封建禮教甚至不避“淫奔”之名而出走的堅強女性。作品展示了青年男女愛情自由、婚姻自主與封建禮教、封建家長制的矛盾沖突,表現了反對封建禮教爭取婚姻自由的積極主題。在藝術上,結構宏偉,情節曲折,引人入勝;有語言上,善于把俚俗的口語和古典詩詞的語言熔鑄在一起,用以描繪場景,渲染氣氛,刻畫人物心理,“姿態橫生,風情疊出”(袁宏道語,引自《沈際飛評點牡丹亭還魂記·集諸家評語》),“精工巧麗,備極才能,而字字本色,言言古意”(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莊岳委談》),具有獨特的成就,從而為王實甫《西廂記》雜劇的出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對后來說唱文藝和戲曲藝術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董西廂》也有其不足之處,諸如說白中文言敘述過多,描寫兵圍普救寺對陣廝殺篇幅過長,以及人物性格還不夠典型等,都是應該指出的。
這里鑒賞《白馬解圍》,標題是編者后加的,是《董西廂》中的一出關鍵戲。
《董西廂》所描寫的崔鶯鶯和張生的愛情故事發生在唐代。崔相國夫人因看守相國靈柩,攜女鶯鶯及幼子歡郎寄居蒲州(今山西永濟縣蒲州鎮)城外之普救寺。時遇書生張珙(字君瑞)往游,瞥見鶯鶯美貌,一見鐘情,因借讀書為名,權居寺中,從此遂“不以進取為榮,不以干祿為用”。由于崔老夫人“作事威嚴,治家廉謹”,以及紅娘的阻隔,中間雖經月下聯吟和齋壇鬧會,張生始終無緣與鶯鶯親近。此時,突然發生了孫飛虎兵圍普救寺要掠取鶯鶯的事件。在這危急的關頭,張生主動修書,暗中托付和尚法聰突圍,送與鎮守蒲關的友人白馬將軍杜確,請求帶兵前來援救。張生此舉,老夫人事先并不知曉,當她得知張生能退兵解圍,便親口許諾“禍滅身安,繼子為親”。白馬解圍是故事情節轉化的契機,為崔張愛情與婚事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本篇選取的是白馬解圍的正場。此前,作品通過張生之口對白馬將軍杜確的家世出身、文才武略、功勛業績,都做了側面介紹,從而為白馬將軍的正式出場做了鋪墊。
本篇共由三個套曲組成。內容亦可與曲調相應分成三部分。
[大石調]一套由兩支曲子組成,描寫眾人熱盼白馬將軍到來的情景。諸宮調作為一種說唱文學,主要是敘述人的語言,但有時說唱人為了表演的形象逼真,也模擬書中人物的聲口以代言的方式出現。[吳音子]的開頭就是以張生的口吻勸說相國夫人,請她消除疑慮,敞寬胸懷,展開愁眉。下面便是夫人、大師、張生等登樓眺望白馬將軍到來的情景。眺望者的目光,由近及遠,呈現在讀者和聽眾面前的景象,有近景,也有遠景。近處是“寺宇周回,賊軍間列稍寧貼”的畫面(由于張生一面遣法聰送信請白馬將軍前來解救,一面用緩兵之計,令人傳報亂軍鶯鶯“當辭母別靈,理妝治服,少頃即至,愿不見逼”,使亂軍稍為安穩)。遠處則是白馬將軍隊伍到來的壯觀場景。作者運用比喻手法從宏觀上寫白馬將軍隊伍的氣勢,把行進中的隊列比作“一道陣云斜”,把一個個兇猛的士兵比作“似初下云端的使者”,把在陽光照耀下閃閃發光的盔甲比作“似銀河瀉”,把繡旗迎風飄動比作“彩霞招折”。作品所用的喻體,雖然每句分別使用,但在整體上卻璣珠相連,構成一個和諧的統一體,而且具有鮮明的色彩感。所用又都是天上之物,如云、銀河、彩霞、驅雷使者,實際上是暗喻白馬將軍的隊伍是天兵天將,字里行間寓托著對白馬將軍隊伍的夸贊和信賴,也隱含著眺望者絕處逢生的驚喜心情。兩個套曲中間的“夫人陡長歡容,大眾便生喜色”的說白,就是這種情緒的說明。在色彩上,以白色為主調,白盔、白甲、白馬,標志著白馬將軍的特征,使人一望便知來者是白馬將軍的隊伍,得出“管是白馬將軍到來也”的結論。
[越調]一套細致描寫白馬將軍和他隊伍的威風。這是本篇的主體。白馬將軍的隊伍越來越近,眾人目中所見也愈來愈清晰。作品的筆法,也由粗線條的勾勒轉為細致的描繪。[斗鵪鶉纏令]在渲染天昏地暗塵土飛揚的戰爭氣氛后,隨之轉入對兵士精良和士氣高昂的細膩描寫。“六百來少,半千來多”,隊伍的數量不算多,但“三十的早年高,六尺的早最矬。把業龍擒捉,猛虎倒拖”。個個年輕體健,斗志昂揚。騎兵“嘶風的驕馬弄風珂,雄雄軍勢惡”。步兵則“擂狼皮鼓,篩動金鑼。森森排劍戟,密密列干戈”。這里既有場面的描繪,也有氣氛的渲染,作品對兵士群眾進行了全方位的描寫,給人以立體感,從而為白馬將軍的出場做了烘托和陪襯。
作品在對英雄群體進行描繪后,以“簇捧著個將軍”作為過渡,極其自然地轉入對白馬將軍本人的描寫。[青山口]的后一段和[雪里梅]、[尾]兩支曲子集中狀寫本篇主人公白馬將軍的相貌和英姿。他膀背寬闊,身材高大,“狀貌雄雄,古今沒兩個”,“把金鐙笑踏,寶鞍斜坐”?!巴笙妈F鞭是水磨”,“肩上鋼刀,門扇來闊”?!榜R頷系朱纓,栲栳來大一團火”,“人似金鋼,馬似駱駝”,“行軍計若通神,揮劍血成河”。作者連續運用夸張、比喻手法,以濃墨重彩極寫白馬將軍的威武雄壯,使人物描寫富有傳奇色彩。作品在正面突出白馬將軍形象的同時,又以孫飛虎作為反襯,描寫他見了白馬將軍嚇得膽戰心驚、渾身發抖的丑態。從人物形象的反差對比中增強了白馬將軍形象刻畫的藝術效果。
諸宮調作為講唱文學,不僅是一種空間藝術,也是一種時間藝術。作為文學作品雖然可以供人閱讀,但主要是說唱給聽眾聽的,可以說是一種聽覺藝術。因此,它對人物的刻畫往往不是一次完成,而是進行重疊往復層層加深的描寫,對于人物的相貌、穿戴、神態以及兵器、坐騎寫得尤為細膩,以期給聽眾和讀者鮮明的印象,并賦予人物描寫以傳神的特點。本篇這一特色,與源于“說話”藝術的中國古代英雄傳奇小說刻畫人物的藝術風格極為近似。
最后,[般涉調]一套描寫兩軍對陣。上文敘說亂軍見了白馬將軍早已“魂魄離殼”,兩軍對壘的戰況可想而知。[墻頭花]曲詞,前兩段先寫交戰雙方: 一方是“覷一覷,飛虎魂消;喝一喝,群賊腦裂”。一方是“又不敢賭個輸贏,又不敢爭個優劣”。最后一段運用一系列比喻將雙方加以對照:“賊軍悄似兒,來兵悄似爺;來兵勢若龍,害怕的賊軍悄似鱉;來兵似五百個僧人,賊軍似六千個行者?!弊髌窐O力渲染白馬將軍的聲威,寫他威服亂軍,使亂軍不戰自降。篇末以白馬將軍一聲喝令,亂軍像爆雷一聲唱喏作結,戛然而止,收煞得十分有力。
《董西廂》是一部以愛情而不是以戰爭為題材的作品。孫飛虎圍寺、法聰下書、白馬解圍,不過是愛情故事發展的催化劑,并非情節的主干。但是作者卻用了大量篇幅進行了描寫,并賦予它以相對獨立的思想意義和鮮明的藝術特色。在作品中孫飛虎是作為“欺民叛國,劫人財產”的“叛國賊”而出現的,白馬將軍則是作為“扶社稷,清寰宇,宰天下,安邦國”的英雄來刻畫的。作者愛憎鮮明,對白馬將軍予以熱情歌頌,對孫飛虎則加以辛辣的嘲諷和無情的鞭撻。在藝術處理上,作者把白馬將軍作為主體,以孫飛虎作為反襯,運用一系列夸張、比喻手法寫其聲威狀貌,突現其高大形象,描繪了白馬解圍的宏大壯觀場面。《董西廂》的藝術風格,從整體上來說是含蓄委婉、纏綿悱惻的,它以詩情畫意的場景敘寫男女主人公的相思相愛之情。但是本篇卻不同。它所描寫的金戈鐵馬殺伐征戰事件,以及由此而派生的磅礴氣勢、壯闊場面、高昂格調、粗獷曲律,形成一種雄渾豪放的風格。兩種風格相互輝映,使作品搖曳多姿,絢麗多采,顯示了作者多方面的藝術才能與高度的藝術修養。
上一篇:散文·林景熙文《蜃說》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劉禹錫詩《西塞山懷古》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