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廷弼·賣花聲》原文賞析
焙 茶
三板小橋斜,幾稜桑麻。旗槍半展采新茶。十五溪娘纖手焙,似蟹爬沙。
人影隔窗紗,兩鬢堆鴉。碧羅山下是儂家。吟渴書生思斗盞,雨腳云花。
在明清詞中,有一類小令,或寫平凡的生活感受,或寫民間的世俗風情,雖筆墨平實,但讀來有如身臨其境,因而更具有雅俗共賞之審美價值。蔡廷弼這首《賣花聲》,即屬于這種類型。
一、二兩句,以詞人眼中所見之景發端,娓娓談起,緩緩道來。稜,田間土壟,本系唐宋人約計田畝的單位,這里即作畝。“三板小橋斜,幾稜桑麻?!北臼墙纤l隨處可見之自然景物,經作者以疏淡之筆出之,卻好似一幅色調深淺適宜的水墨畫,給人以清新愉悅之感。旗槍,是綠茶的一種,由帶頂芽的小葉兒制成。因葉展如旗,芽尖似槍,故名。第三句“旗槍半展”點明時令正是“采新茶”的季節。封建社會后期,品茶啜茗成為高人雅士、官僚墨客,乃至一般市井細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內容之一。人們對茶的品種、質量、成色等等的要求也愈加精益求精,“嘗新茶”因之成為人生的一大樂趣。而“嘗”的前提是要有人“采”,“采新茶”也就成為對飲茶愛好者們最富于魅惑力的時節。前面三句,從時間、地點、風物諸方面為下文作好鋪墊,順理成章,引出四、五兩句?!笆逑锢w手焙,似蟹爬沙?!边@兩句是全詞的的核心,是作者、讀者審美注意的聚焦點。年方十五的農家少女,用她們纖細的素手在制茶的大鍋里焙炒剛剛采下的新茶,這個勞動場面本身,就是一幅具有茶山獨特的美學風情的圖畫。爬沙,本指動物梳爬沙土,行進之貌。詞人以“似蟹爬沙”形容溪娘焙茶之手的動作,更有逼真傳神之妙。詞人以肯定、欣賞、玩味的審美態度觀照著這一切,不知不覺陶醉于其中。
下片一、二兩句,與上片詞境似斷若續,意脈相連。詞人由溪娘焙茶的纖手聯想到溪娘的形象,無奈“人影隔窗紗”,影影綽綽,看不清楚,只隱隱約約地感到這個少女的秀發很美,烏黑如云,“兩鬢堆鴉”。這朦朦朧朧的美更加深了詞人對少女的好感,他不禁脫口而問: “小姑娘家住哪里呀?”于是就出現了第三句“碧羅山下是儂家?!北塘_山,在江蘇洞庭東,以野茶數株負盛名。其茶發異香,采者呼為“嚇殺人香”,列為貢茶。清康熙帝以其名不雅,改稱碧羅春。這里是借用碧羅的盛名贊美焙茶少女的家山。家山之美,益增女主人公之美;溪娘碧羅,相映成趣。詞人的生花妙筆,使讀者仿佛可以想見少女答話時那嬌羞靦腆、欲吞還吐的情態。焙茶少女的姣好,詞人愛屋及烏的心情,盡蘊于其中。最后兩句回筆收住,落實到她剛焙好的茶上來。“吟渴書生思斗盞,雨腳云花?!憋L雅多情的書生吟哦了大半天,已經有些口渴了,于是品茶啜茗自然而然地成為第一需要。斗盞,即斗茶,比賽茶之優劣?!坝昴_云花”系從“云腳粥面”化出,謂茶色之濃淡。宋人江休復《嘉祐雜志》載: “蘇才翁嘗與蔡君謨斗茶。蔡茶水用惠山泉,蘇茶小劣; 改用竹瀝水煎,遂能取勝?!辈滔濉恫桎洝飞?,《點茶》有: “茶少湯多,則云腳散; 湯少茶多,則粥面聚?!弊髡咭源私Y束全篇,表現了茶客細膩的官能感受和封建文人階層的美學情趣。
明清兩代,市民美學浪潮涌起。往昔的仙山瓊閣、金童玉女已可望而不可即,以市民為審美主體的社會強烈地要求文藝作品世俗化,有人情味。在這里,藝術形式的美感開始服務于生活內容的欣賞,高雅的趣味融合于世俗的真實。這首詞對世俗風情畫之一——溪娘焙茶的津津玩味,即體現了這一美學思潮。這是一種有生命力的新生意識,是對儒學正統審美觀念的侵襲破壞。半俗半雅,俗雅交融,并非俗不可耐,不倫不類; 恰恰相反,市民美學的粗俗根苗,終將上升為典雅駘蕩的浪漫之花。
上一篇:《賀雙卿·鳳凰臺上憶吹簫》原文賞析
下一篇:《虞集·南鄉一剪梅》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