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帝巡游俱未還,五陵松柏使人哀,
諸侯不救河南地,更喜賢王還道來。
李白在“難以固辭”的情況下,抱著“扶力一行,前觀進退”(《與賈少公書》)的目的參與永王幕府后,看到永王軍中救國殺賊的氣氛很濃,受到了很大鼓舞,也喚起了救國的希望,對永王的看法從懷疑而轉變為贊頌,如《永王東巡歌十一首》中的其三,贊揚永王的軍容軍紀。本詩通過對戰亂后,玄宗李隆基、肅宗李亨逃亡在外,長安被安祿山叛軍攻陷,諸侯各自為政,互相觀望,按兵不動的描寫,表現了作者對在國家危難之機、挺身而出、挽救國家危亡、拯救江山社稷的永王李璘獨負江山沉浮的責任去“救河南地”的贊揚。“二帝巡游俱未還,五陵松柏使人哀”是寫安史之亂后,舉國無主,長安失陷的凄慘景象。“二帝”指唐玄宗李隆基和唐肅宗李亨。當時的實際情況是安祿山起兵造反、長安陷落,李隆基倉皇南逃四川,途中羽林禁軍兵變,殺死楊國忠,縊死楊貴妃,并被迫把太子李亨留在北方討賊。七月李亨繼帝位。玄宗不知道,因此叫“二帝”。“巡游俱未還”,作為封建文人的李白非常關心人民的疾苦,關注國家的命運,強烈地憎恨造成國家動亂、人民痛苦的安史之亂。因此他不可能把被迫出逃的這件事寫出來,而是巧妙地運用“巡游”二字,這樣一方面表現了出逃之事,另一方面,也表現了作者對帝王被迫逃出京城的同情。“松柏使人哀”,是指皇帝墓地已無往日的威嚴氣魄。由于戰亂,連墓地的松柏也被戰火燒打的枯萎、蕭條了,展現出一片破落凄慘零亂的景象,表現了詩人對國家危亡之痛苦感情。“五陵”指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唐中宗李顯、唐睿宗李旦五人的墓地、都在長安附近。“諸侯不救河南地”,“諸侯”指當時掌握兵權和國家命運的權貴,“河南地”指叛軍所在地。本句描繪了當時王公貴族在國家危難時膽小、觀望、推脫、自私、怕死的丑惡面目,表現了詩人對這些國家蛀蟲的無限憤恨和失望。“更喜賢王還道來”,二帝巡游在外,沒有辦法管國事;五陵古帝連自己都無法保全,無力管國事;諸侯權貴不想管國事;難道國家就這樣完了嗎?不,國家破碎,實在可悲;國無君主,實在可憂。但悲憂不是解決問題,解決問題的實質在“賢王”,值得慶幸的是“賢王”已出。“賢王”指永王李璘,這句表現了詩人對“帝子金陵訪古丘”,“樓船跨海次揚都”,“更取金陵作小丘”的永王李璘獨負國家危難的贊美。
這首詩以敘事為主。在敘事中表現情感,在情感中注入信念和希望。讀來雖平淡,但平淡中有波瀾,給人一種國破家亡的震懾,使人自然而生淡淡的哀愁,在哀愁中又有一絲欣慰,即悲中見喜,給破落的王朝帶來了一絲希望。
上一篇:李白《永王東巡歌十一首(其三)》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李白《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