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張國風
牛首開天闕, 龍崗抱帝宮。
六朝春草里, 萬井落花中。
訪舊烏衣少, 聽歌玉樹空。
如何亡國恨, 盡在大江東!
屈大均
秣陵即今南京。戰國時,楚威王滅越后在此建金陵邑,秦始皇三十七年改置秣陵縣。漢末時改名建業。晉太康元年滅吳,復名秣陵。建興六年,避愍帝司馬鄴諱,改名建康。詩人詠詩,好用它的古名,所以屈大均的這首登臨懷古之作即以《秣陵》為題。中國古代的名城之中,沒有一個能象南京(即秣陵、金陵)這樣激發詩人的靈感、留下那么多膾灸人口的名篇佳作。南京這座名城象一份永不過時的試卷,掂量著歷代詩人的才情。下面,我們看一下清初詩人屈大均這份答卷的質量。
屈大均自認是屈原的后人,以他的氣節、才華和詩歌的成就而論,確也當之無愧。同時的顧炎武贊譽他“弱冠詩名動九州,紉蘭餐菊舊風流”。顧氏從不輕譽他人,則屈大均之人品、詩品之高,不言而喻。屈大均的這首五律并非泛泛的登臨懷古之作,并非一般地抒發“思古之幽情”,而是有它強烈的現實針對性。這里是明王朝開國的首都,明太祖朱元璋就埋葬在南京的孝陵。明王朝滅亡后,很多明朝的遺民來到這兒,憑吊遺跡,寄托他們對明朝的懷念。我們可以說這里有正統觀念。可是,在當時,反抗民族壓迫和正統觀念是糾纏在一起的。
首聯寫景,寫南京的地理形勢。牛首即牛頭山,在南京市西南。雙峰屹立、形如牛首。形勢險要。東晉王導指為天闕。南宋建炎四年(1130),岳飛曾經在這里大破金兀術。龍崗指鐘山。據張勃《吳錄》載,諸葛亮說過:“鐘山龍盤,石城虎踞,帝王之宅也”。首聯極寫南京城虎踞龍盤的地勢。牛頭山象高高的皇宮闕樓,鐘山衛護著帝王的宮殿。首聯定下很高的基調,“帝宮”二字為后面的懷古作了暗示。頷聯用工整的對仗借懷古暗寫城市的殘破。表面的意思是:六朝(東吳、東晉、宋、齊、梁、陳)的故事早已成為歷史的陳跡、埋在春草之中,千家萬戶都在落花繽紛之中。所謂“春草”、“落花”,可理解為古城之美,也可以理解為寫古城的殘破,與杜甫的“城春草木深”有異曲同工之妙。落花本是詠秋之景,詩人卻偏偏用它來描繪古城的春天,以此暗喻古城的衰朽殘破。頸聯寫人事之凋零。烏衣巷是金陵的一條小街。位于內秦淮河南岸。東吳時這里設有兵營,軍士都穿黑衣,街由此得名。東晉和南朝時,王、謝等名門望族聚居這里。玉樹指陳后主作的輕蕩哀怨的歌曲《玉樹后庭花》。頸聯的意思是:訪問舊人,幾乎看不到貴族子弟(暗指明朝的遺民),連《玉樹后庭花》那樣的亡國之音也已消滅。頷聯、頸聯貌似消沉,其實是一種強自壓抑的悲憤。尾聯則結以畫龍點睛的警句:多少亡國之恨,都化作了滔滔東去的江水!
上一篇:黃拔荊 周旻《秋霽》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何滿子《秦州雜詩》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