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詩經·國風·豳風《七月》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舉趾。同我婦子,馌彼南畝,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載陽,有鳴倉庚。女執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遲遲,采蘩祁祁。女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
七月流火,八月萑葦。蠶月條桑,取彼斧斨,以伐遠揚,猗彼女桑。七月鳴鵙,八月載績。 載玄載黃,我朱孔陽,為公子裳。
四月秀葽,五月鳴蜩。八月其獲,十月隕萚。一之日于貉,取彼狐貍,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載纘武功。言私其豵,獻豜于公。
五月斯螽動股,六月莎雞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戶。嗟我婦子,曰為改歲,入此室處。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七月食瓜,八月斷壺,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農夫。
九月筑場圃,十月納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麥。嗟我農夫,我稼既同,上入執宮功。晝爾于茅,宵爾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于凌陰。四之日其蚤,獻羔祭韭。九月肅霜,十月滌場。朋酒斯饗,曰殺羔羊。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
《七月》是“國風”中一首最長的敘事詩。《詩序》:“《七月》,陳王業也。周公遭變,故述后稷先公風化之所由,致王業之艱難也。”不少治詩者據以附會,認為《七月》的作者是周公,寫詩的目的是歌頌先祖王業德化之純厚,以感動成王承繼先德,盡心農耕之事。也有人說,《七月》寫的是農家樂。若不拘于舊說,我們從詩中根本看不出這些意思,能看到的卻是農民一年四季勞而不得溫飽的情況,聽到的是“無衣無褐,何以卒歲”和“女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的憂傷與憤怒的聲音。詩中說的是農家話,寫的是農耕蠶桑事,就連景物也是田野風光。這就說明了作者是站在勞動人民的立場上訴說了農民的繁重勞動和悲苦生活,抒發了怨怒之情,揭露了剝削者的罪惡。
這首詩比較詳實地記寫了西周豳地(今陜西彬縣一帶)的生產狀況和風俗人情,是《詩經》農事詩的代表作。詩緊緊圍繞著衣食這一根本問題,從農桑耕稼方面具體而真實地描繪了農民全年的勞動情況。男農正月開始整修農具,二月忙耕種,春夏勤耘苗,秋收冬藏,還要打獵、練兵、釀酒、鑿冰、蓋房等等。女農除了耕作,還要采桑、養蠶、抽絲、紡織、染色、縫裳等等。他們出的是牛馬力,過的是食不飽肚衣不蔽體的悲苦生活。表現了勞動人民的不滿情緒。
詩的結構嚴謹而奇特。首章以衣食總起,二至四章寫衣,五章講居(過渡段,由衣到食),六、七兩章言食,末章總收詩意。作為長篇敘事詩,僅僅這樣構制篇章,還免不了滯板無文,所以,詩人又采用兼寫與宕開的方法。在寫衣時,連帶著食宿;在寫食時,也連帶著衣宿。這種有主有次、參差錯落的章法結構,使詩更顯得變換有姿、富于濃郁的生活氣息。尤其詩的末章構制得更為奇妙:從表象上,它是續寫;從內涵上,它是升華。它巧妙而自然地寫出了農民全年辛勤勞動的汗水凝成了貴族統治者飲宴的酒漿,統治者狂歡極樂之時,正是農民“無衣無褐,何以卒歲”的愁嘆之日。這就把詩的深刻意義開掘了出來,啟示讀者步入詩境體味其中的真意。
陳祚明在總結詩歌的寫法時曾說過這樣的話:“言事欲盡,不盡則哀不深。”《七月》詩在敘事方面就有這一特點。詩中用星辰霜露之變和昆蟲草木之化以曉天時季候而事農桑的細節描寫甚多,如以星流喻寒之將至,以“觱發”擬風寒,以“栗烈”摹氣寒,讀著這樣的詩句,真有朔風刺肌膚寒流襲人心之感。這種細致描寫,恰恰烘托出農民無衣無褐的困境和愁情。再如“五月斯螽動股”幾句,描寫時寒皆從物類上著筆,由對微蟲隨著氣候漸寒而從野入室的行跡、形態、聲響的描述,巧妙地活現了農民由野入室的悲慘形象和凄苦心情。這些碎事小蟲,都是農民日常所熟悉、所喜愛,并與他們的生活規律有著直接而密切的關系,因而也最能表達他們的特有感情。也正由于所寫事物來源于生活實際,所抒情感來自心底深處,所以,由這些事物所構成的畫面更具有生活氣息和風土情味,表達出來的感情也最親切自然。詩又采用閑筆多于正筆的寫法,創制更多的境界,拓寬詩歌表情達意的范圍,增強詩的聲色美。姚際恒說:“大抵古人為文,正筆處少,閑筆處多。蓋以正筆不易討好,討好全在閑筆處,亦猶擊鼓者注意于旁聲,作繪者留心于畫角也。”(《詩經通論》)如詩的二至五章,除“載玄載黃,我朱孔陽,為公子裳”和“為公子裘”為正筆外,其余皆為閑筆。二章和三章雖然都是對采桑情景的描繪,卻具有化新之美,境界各異,情趣殊別。玩詠這些美句,恍惚忘其制衣,其實寫的正是制衣。第四章對田獵練兵的描寫境界更新,既壯觀又揮灑,給人一個更加閑遠的感覺。第五章對蟋蟀動股作響和蹦跳棲室的樸直精細描寫,似乎與衣相關又不相關,不著一寒字,寒意已現,使人不知不覺聯想到了制衣正事。以上這些閑筆各從不同側面把制衣正事鋪開,展開生活畫面的描寫,這就擴大了詩的表達范圍,充實了內容,增強了藝術性,使讀者透過所寫的具體物象體味人物的心境,理解詩的深意。
本詩還體現了風雅頌相結合的特點。全詩隨著敘事的需要用風用雅或用頌。三者結合起來運用,就形成了本詩樸實清新的風格、文雅華美的特點和莊重頌禱的特征。如“春日載陽”和“蠶月條桑”兩個場面的描寫,分別把仲春和季春的不同景色摹寫得各具情致。“斯螽動股”幾句寫得尤為精細動人。“女心傷悲”等句,尤顯潤情凄婉。“為此春酒”數語,更為華美新奇。末尾一章,于莊重之中稍含諷意。
上一篇:王粲詩《七哀詩·三首》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詩歌·張維屏詩《三元里》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