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詩詞《火燒新野》原文|譯文|賞析
奸雄曹操守中原,九月南征到漢川①。
風伯怒臨新野縣②,祝融飛下焰摩天③。
【釋詞】
①漢川:概指漢水流域一帶。
②風伯:神話中的風神。新野:西漢置,治所在今河南新野。劉備投奔劉表,屯兵于此。
③祝融:神話中的火神。唐·王轂《苦熱行》:“祝融南來鞭火龍,火旗焰焰燒紅天。”
【賞析】
博望之戰曹軍失敗后,曹操決意大舉進攻劉備、孫權,起兵五十萬,分五路出師,直逼襄陽,劉琮決意出降。劉琮派往曹營出降的使者宋忠,準備渡江回荊襄復命時被關羽捉住,劉備這時才得知:劉表已故,劉琮僭立,為防兄長劉琦和叔父劉備,興兵問罪,因此密不發喪。當曹操大軍壓境時便主動將荊襄九郡獻出。劉備十分吃驚,面對時局的突變,曹軍的進逼,不得已準備走樊城以避之。但此時曹操的第一路大軍曹仁、曹洪引軍十萬已殺向新野,劉備被迫迎敵。諸葛亮設計,火燒新野,又敗曹軍。小說家在此處賦詩一首。
這首詩在嘉靖本《三國演義》上是八句,毛氏本節選前四句獨立出來成為一首七絕。前兩句寫曹操進攻江南,拉開戰幕;后二句寫諸葛亮火燒新野,大敗曹軍。從整個敘事結構來分析,新野之戰只是赤壁大戰的序幕。
“奸雄曹操守中原,九月南征到漢川。”曹操在中原起家,當他取得統一北方的勝利,便乘勝追擊劉備,企圖跨過長江,掃平江南,囊括四海,并吞天下,這是曹操的戰略意圖。其南下首先要奪得的是具有戰略意義的荊州。因為奪取荊州,才能逾越長江。曹操大軍直逼襄陽,荊州之主劉琮不戰而降,將荊襄九郡拱手獻給了曹操,而荊襄九郡大部屬于漢水流域,所以說:“九月南征到漢川。”新野是劉備投靠劉表以后屯住的地方,此時已無法固守,只得到樊城避敵。劉備一面做好退卻樊城的部署,一面與諸葛亮商議拒敵之計。諸葛亮對劉備說:“主公且寬心。前番一把火,燒了夏侯惇大半人馬;今番曹軍又來,必教他中這條計。”于是調兵遣將,囑咐趙云:“引軍三千,分為四隊,自領一隊伏于東門外,其余三隊分伏西、南、北三門,卻先于城內人家屋上,多藏硫黃焰硝引火之物。曹軍入城,必安歇民房。來日黃昏后,必有大風;但看風起,便令西、南、北三門伏軍盡將火箭射人城去;待城中火勢大作,卻于城外吶喊助威,只留東門放他出走。汝卻于東門外從后擊之。天明會合關、張二將,收軍回樊城。”果真,當夜狂風大作,滿縣火起,上下通紅。曹軍突煙冒火,尋路奔逃,自相踐踏,死者無數。加上趙云等諸將趕來沖殺,曹軍大敗。
新野這場戰爭,諸葛亮采用火攻這一主要的戰術,但并不能完全涵蓋小說情節中的內容。其實諸葛亮在布置火攻的同時,已令關羽在白河上流,用沙袋遏住河水。當曹軍奔出火海,逃到白河邊,“喜得河水不甚深,人馬都下河吃水”,關羽“望見新野火起”,又“聽得下流頭人喊馬嘶,急令軍士一齊掣起布袋,水勢滔天,望下流沖去,曹軍人馬俱溺于水中,死者極多”。即然水火相加,擊敗曹軍,那么小說家為什么在此回的回目上標明“諸葛亮火燒新野”,又在詩句中盡力渲染“風伯怒臨新野縣,祝融飛下焰摩天”? 其藝術用意顯然是極力烘托諸葛亮的智謀。即使采用同一的戰術:火攻,博望燒屯,是借助山路狹窄,樹木叢雜的地勢;而火燒新野,是發揮火箭引火,狂風助燃的優勢,各有特色。
《孫子兵法·火攻篇》:“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強。”火攻和水攻作為殺傷力十分有效的戰術,經常出現在古戰場上。到了三國時代,更成為兵家常用的戰法。而且最善于用火攻的,就數諸葛亮了。初出茅廬就用“兩把火”殺敗了敵人,為其在赤壁大戰發揮火攻的戰術做了鋪墊。這“兩把火”一直燒到赤壁,把曹操“燒”得膽戰心驚,從此再也不敢飲馬長江,窺視江南了。
上一篇:三國詩詞《火燒司馬計不遂》原文|譯文|賞析
下一篇:三國詩詞《火燒赤壁》原文|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