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粲詩《七哀詩·三首》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西京亂無象,豺虎方覯患。復棄中國去,委身適荊蠻。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路有饑婦人,抱子棄草間,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長安。悟彼《下泉》人,喟然傷心肝。
其 二
荊蠻非我鄉,何為久滯淫? 方舟溯大江,日暮愁我心。山岡有余映,巖阿增重陰。狐貍馳赴穴,飛鳥翔故林。流波激清響,猴猿臨岸吟。迅風拂裳袂,白露沾衣襟。獨夜不能寐,攝衣起撫琴。絲桐感人情,為我發悲音。羈旅無終極,憂思壯難任。
其 三
邊城使心悲,昔吾親更之。冰雪截肌膚,風飄無止期。百里不見人,草木誰當遲?登城望亭隧,翩翩飛戍旗。行者不顧返,出門與家辭。子弟多俘虜,哭泣無已時。天下盡樂土,何為久留茲? 蓼蟲不知辛,去來勿與諮。
(據明刻《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王侍中集》)
東漢初平元年(公元190)春,關東各州郡推舉渤海太守袁紹為盟主,起兵討伐董卓。董卓挾持漢獻帝,倉惶從洛陽出逃,遷都長安,并驅使吏民數百萬人入關,焚燒洛陽宮殿、官府和民家。驅趕的士兵任意搶劫奸殺,以致積尸盈路,幾百里沒有人煙。當時,王粲十四歲,居住在洛陽,也被裹挾到長安。途中目睹了董卓燒毀宮室民房、強迫大批吏民流徙的殘忍。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四月,王允和孫瑞策動呂布謀殺董卓。同年六月,董卓部將李傕、郭汜打著為董卓報仇的名義圍攻長安,放兵擄掠,死者上萬人。這年,王粲不顧親友的追攀,與族兄王凱及孫萌結伴,投奔荊州,依附劉表。
《七哀詩》第一首就是寫他從長安避亂赴荊州時所見到的戰亂景象和痛苦心情。這是王粲存留下來的處女作。
《七哀詩》是漢末出現的樂府新題?!段倪x》六臣注呂向說:“七哀謂痛而哀,義而哀,感而哀,怨而哀,耳目聞見而哀,口嘆而哀,鼻酸而哀。”其實“七”是約數,只是表示哀思之多。
“西京”六句,寫詩人離開長安的原因和辭別親友而執意去荊州的情景?!拔骶﹣y無象,豺虎相遘患。”勾勒了當時長安兵亂的情景和不得不離開的形勢?!皬蜅壷袊?,委身適荊蠻?!蓖豸釉÷尻?,因董卓兵亂遷居長安,這時又因兵亂離長安,所以說“復棄”。詩人從洛陽西遷長安,往事極其殘忍凄慘。事隔兩年,又在大亂中離開長安,情景更加可悲?!皬蜅墶倍直憩F了詩人無限的哀思和回顧?!坝H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詩人與親友離別,他們悲傷,他們追著、拉著,依依不舍。著黑不多,卻把當時悲痛的離別場面生動地描繪了出來。這里用了互文的修辭手法,既是說親戚,也是說朋友,“相追攀”,即“對我悲”,既是說朋友,也是說親戚。
“出門”以下八句,寫詩人出長安城后目睹人民所遭受的苦難?!俺鲩T無所見,白骨蔽平原?!笔钱敃r中原地區遭受戰禍洗劫后的慘酷景象的真實寫照。出門所見是白骨蔽野,目不忍睹! 這是豺虎遘患的罪證! 據史籍記載,當時吏民死于戰亂者萬余人,事后兩三年,關中全境“無復人跡”。正如曹操在《蒿里行》中所寫: “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比绻f“白骨蔽平原”是典型環境,那么接下六句寫婦人棄子則是典型事件,作者極力烘托這一悲劇,一是有力地揭露了慘苦莫比的現實,更是為后面的抒情張本,活生生地再現了戰亂年代下層人民的痛苦和絕望!
最后六句寫詩人因“所見”而感慨不已?!膀岏R棄之去,不忍聽此言?!别噵D棄子使詩人目不忍睹,更是不堪其言,只能驅馬離去?!澳系前粤臧?,回首望長安。”詩人登上霸陵高地,回首悵望長安。霸陵是西漢文帝劉恒的陵墓,在長安東郊,是長安通往荊州的必經之路。從旅程說,到了霸陵,離開長安較遠,真的要和長安告別了,一股沉痛而依戀之情涌上心頭。文帝是西漢的中興君主,詩人到了霸陵時免不了要思念“文景之治”。然而,對照長安眼前的慘狀,像文帝那樣的賢明君主在哪里呢?“悟彼下泉人,喟然傷心肝。”詩人感慨地說,現在我才深深地懂得了那《詩經·曹風·下泉》的作者對明王賢伯的思念了?!断氯肥恰对娊洝げ茱L》的篇名?!睹娦颉氛f:“下泉思治也,曹人疾共人侵刻下民,不得其所,憂而思明王賢伯也?!蹦睦锬艿玫劫t明君主以興太平呢?只有傷心哀嘆,肝腸摧裂。情感深沉熾烈哀怨傷悲!
這首詩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悲慘的亂離圖,表現了漢末戰亂給人民帶來的痛苦和災難。李周翰說:“此詩哀漢亂也?!鄙蚣s在《宋書·謝靈運傳》中說此詩“直舉胸臆,非傍詩史”。這些評價是很中肯的?!鞍h實自哀也。”(吳淇《六朝選詩定論》)詩人自我形象也很明晰,真是情真意切,使人讀后感嘆不已。
王粲不顧親友們追攀,跋涉艱險來到荊州,本想做一番事業,但卻遭到劉表的冷遇、漠視。王粲難以伸展抱負,乘風高舉,內心有著深沉的怨憤。滯居后期,這一怨憤更為濃烈?!镀甙г姟菲涠?,就是他飄泊荊州時的思鄉懷歸之作,此詩與詩人的《登樓賦》內容極相似,似乎創作于同時。
“荊蠻”四句,寫詩人久客荊州的苦悶和日暮乘船泛江時所引起的思鄉之情。起句自問,噴射出強烈的感情,直抒久留荊州的怨憤。為銷愁乘船泛江散心,不想銷愁愁更愁。江上日落余輝,并船逆流而上,引起詩人思鄉懷歸的無限憂愁。“愁”字虛籠全篇,詩篇始終處于這悲愁的氛圍之中。
“山岡”以下八句,寫日暮時的自然景色,抒發詩人思歸的凄苦之情。詩人攝下了落日西沉時大自然姿態的倏忽變化: 山脊之上猶存夕陽余輝,山谷本來就很陰暗,天將晚則更顯得陰暗幽深。起兩句寫了山色秀拔,給人以清新之感; 又因日將西落,山谷愈暗,造成了一種凄清氣氛?!昂傫Y赴穴,飛鳥翔故林?!边@兩句取《楚辭·哀郢》“鳥飛還故鄉兮,狐死必首丘”之意。日暮時刻,狐貍歸穴,鳥下窠巢。狐貍和飛鳥尚且思歸自己的穴巢,何況于人! “流波激情響,猴猿臨岸吟。”湍急的江流聲浪激越,山上的猴猿在岸邊凄厲嘶叫,氣氛越發凄涼。“迅風拂裳袂,白露沾衣襟?!毖讣驳慕L吹動著衣袖,陰涼的露水沾濕衣裳。詩句點明秋季。秋風蕭瑟迅猛,白露陰寒濕衣,氣氛更為陰冷。以上八句詩人用寒秋日暮、荒江的寂寞、凄涼的景色,來映襯自己內心思鄉念歸的悲凄。情動于中而發于景,景見真情而感人。對仗優美,音韻和諧,節奏感強烈,讀來十分流暢。這樣的例子古詩里固然少見,在建安詩里也是極少的。它已經突破了漢詩古樸渾厚的風格,下開兩晉南朝風氣了。鐘嶸《詩品》說王粲的詩: “發愀愴之詞,文秀而質羸,在曹劉間別構一體,方陳思不足,比魏文有余?!边@評價是很恰當的。
“獨夜”以下六句,由寫景轉入集中抒情,寫詩人夜不能眠憂思難忍的情狀?!蔼氁共荒苊?,攝衣起撫琴?!绷b旅之客難以返歸,愁思不絕,夜不能眠。由“不能寐”而“攝衣起撫琴”,暗示著一種煩憂的過程。接下兩句,詩人以擬人手法賦物以人的情感,借以襯托、強化思歸感傷之情。琴也通曉人的心情,為詩人的不幸而哀鳴。這“悲音”體現了詩人無處寄托又無從宣泄的哀愁。通過物之情表現人之情,這是傳統詩歌中常用而又精巧的描寫手法。最后兩句悲憤低沉,哀怨不絕。寄居他鄉永無盡頭,沉重憂傷難以承擔。這悲憤的結句回扣篇首詩句,哀怨之情直露,毫不掩飾愁思深重的離人形象,令人黯然神傷!
王粲久留荊州,不得舒展大志,此時此地,他憂多、愁多、憤懣多。這首詩抒發了他的沉痛之情,也是詩人政治理想不能實現、個人抱負無從施展的憂憤心情的流瀉。詩中具有相當強烈的感情色彩的景物描寫,增添了抒寫思歸之情的濃郁效果。
公元208年劉表病死,同年九月曹操大軍逼向荊州。王粲因勸說劉表之子劉琮歸降曹操有功,被曹操委任為丞相掾,并賜爵關內侯。王粲歸附曹操后,曾隨曹操南征北戰,目睹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苦難。《七哀詩》其三,就是寫邊地荒寒、人民深受戰爭之苦的詩作。
“邊城使心悲,昔吾親更之?!逼鹁湟婚_始詩人就為使人心悲的邊城慨然長嘆,充滿了辛酸凄愴。詩篇開門見山點明題意,這在古詩和古樂府中是幾乎看不到的?!氨弊质沁@首詩的詩眼,統攝全詩,也是此詩主意所在。接著,詩人申述了邊地使人悲的情景。
首先寫邊地嚴寒、人稀、荒蕪。“冰雪截肌膚,風飄無止期。”冰雪像刀子一樣割著人的肌膚,大風從來沒有停止過。這是冰、雪、風肆虐逞威之地,不寒而栗?!鞍倮锊灰娙耍菽菊l當遲?”這設問,十分沉痛,答案不言自喻。
其次寫戰爭給邊地人民帶來的痛苦。登城遠望烽火臺,只見邊防駐軍的戰旗在朔風中紛紛飄揚、搖曳、戒備森嚴,氣氛緊張。出征之人,一去不再回頭,不思返歸。留下的人,多被敵軍俘虜,沒完沒了地哭泣。可見邊地人民遭受敵軍蹂躪之慘,苦難之深!從征者一去不返,留下的多被俘虜,這是造成“百里不見人”的主要原因!惡劣的自然環境,不停的殘酷戰爭,使邊地人民痛苦不堪。
最后四句寫詩人的憤激之情和悵然感嘆?!疤煜卤M樂土,何為久留茲?”這一反詰句流露了詩人強烈的哀怨情緒,表現了詩人對邊地人民疾苦的同情和關切。“蓼蟲不知辛,去來忽與諮。”蓼蟲喜歡吃苦辣的東西,因此說“不知辛”。《楚辭·七諫》說:“蓼蟲不知徙乎葵菜?!弊ⅲ?“言蓼蟲處辛烈,食苦惡,不能知徙于葵菜,食甘美,終以困苦而癯瘐也?!惫旁娢某R源吮扔靼灿诔A暡恢量?。這兩句是說,那些像蓼蟲一樣長期吃苦而不知什么叫做苦的人,你和他商談遷徙的事是沒有用的。言外之意,戰爭使人民習慣了,麻木了。這里凝聚了詩人無限的辛酸和悲哀,也流露了詩人對此無能為力的惆悵哀嘆的情緒。
這是一首反映邊地戰爭的寫實詩。詩人繼承了《詩經》與《楚辭》現實主義的優良傳統,深刻地反映了東漢末年邊地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的社會現實。
王粲的《七哀詩》雖以哀痛感傷為主要基調,但哀痛而不消沉,感傷而不失望,在哀痛感傷中包含著希望。他希望出現治世,希望舒展才干,希望息兵止戈,這都體現了廣大人民的情緒和愿望。
上一篇:辭賦·枚乘賦《七發》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詩歌·詩經·國風·豳風《七月》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