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鑒賞·《水調歌頭 徐州中秋》·蘇轍
蘇轍
離別一何久,七度過中秋。去年東武今夕,明月不勝愁。豈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載涼州。鼓吹助清賞,鴻雁起汀洲。坐中客,翠羽帔,紫綺裘。素娥無賴,西去曾不為人留。今夜清尊對客,明夜孤帆水驛,依舊照離憂。但恐同王粲,相對永登樓。
這首詞作于宋神宗熙寧十年中秋節,時蘇轍與其兄蘇軾聚會于彭城(今江蘇徐州市)。蘇氏兄弟早歲同登進士科,同為京官,后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同,蘇轍于熙寧三年自三司條例司屬官出為陳州(治所在今河南淮陽)學官,蘇軾于熙寧四年自開封府推官出為杭州通判。蘇軾于赴任途中,曾過陳州晤蘇轍,此后,兩人相別,已七年不得相見。蘇氏兄弟手足之情極為深厚,蘇轍幼時從其兄蘇軾讀書,“未嘗一日相舍”。既壯,游宦四方,兄弟倆曾相約早退,以求“閑居之樂”。這首詞真實表達了這種意愿。
詞作上片敘寫蘇轍與其兄蘇軾在彭城歡度中秋夜的情景。“去年東武今夕,明月不勝愁。”熙寧九年(1076),在東武(密州,治所在今山東諸城),蘇軾曾有《水調歌頭》中秋詞,寄懷子由。“豈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載涼州。” “豈意”,表示出乎意料。古汴河,下連古泗水,屬于清河的一部分。《涼州》,樂曲,即流行于涼州(治所在今甘肅武威)一帶的歌曲,歌詞多描寫西北方的塞上風光及戰爭場面。“鼓吹”,原指鼓、鉦、簫、笳等樂器合奏,這里指一般鼓吹樂。
下片就眼前之聚會,想到歡悅中隱藏著憂愁,相聚而無法久留,進一步堅定“早退”之意。“披翠著紫”都是有一定身份的人,但他們與夜宿汀洲之鴻雁一樣,都不能長相聚。“素娥無賴,西去曾不為人留。” “素娥”為嫦娥別稱,即指月亮,坐中之客留戀團圓之夜,而月亮卻沒有一點留戀意。“今夜清尊對客,明夜孤帆水驛,依舊照離憂。”人生不能長相聚,今夜與賓客歌酒賞月,熱鬧一番,明夜卻是孤帆一片,投宿于山村水驛,其凄涼境況可想而知。蘇氏兄弟為實現其“致君堯舜”的宏圖大略,一再進取,又不得盡其才,與王粲的遭遇相接近,作者在此勸說其兄蘇軾早日歸隱,同踐舊約。這也是全詞的主旨。
上一篇:辛棄疾《水調歌頭壽趙漕介庵》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
下一篇:蘇舜欽《水調歌頭滄浪亭》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