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袁枚詩《渡江大風》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水怒如山立,孤篷我獨行。身疑龍背坐,帆與浪花平。纜系地無所,鼉鳴窗有聲。金焦知客到,出郭遠相迎。
此詩在《小倉山房詩集》中列在庚寅、辛卯之年,即乾隆三十五、六年,袁枚五十五、六歲時。他告別仕途已二十多年,寓居隨園,過著優裕閑適的生活,經常出外旅游,來往于蘇、杭、天臺、雁蕩等地,遍歷東南山水佳處。這首五律,是他過江至鎮江時所作,寫大風中孤舟渡江的情景和感受。
首句寫江浪之大。“水怒如山立”似從蘇軾“天外黑風吹海立”詩句化出,寫江水奔騰,江濤怒吼,激浪如高山涌立。詩句中沒有“大風”字眼,但讀者從水怒山立的江濤形象中可以強烈地感受到風之大,浪之高。次句“孤篷我獨行”,寫在大風浪中孤舟獨行,很有些不畏大風大浪的氣概。“孤篷”之行必借風力,也與“大風”有關。
頷聯一寫感受,一寫實景。孤舟在江上顛簸前行,仿佛置身于游行在江海的龍背之上,低昂起伏,寫出人在風浪中坐船如坐游龍的感受。船帆與浪花齊平,可見浪之高,風之大。頸聯寫船過江心。尚未靠岸,纜繩無處可系;風濤相激,有如鼉鳴,震動得船窗有聲。這些詩句,從各方面描繪渡江大風,寫出風的威勢,風的力度,風濤相激之聲,形象生動,畫筆難到。
結尾抒寫詩人于孤舟即將靠岸時的愉悅心情。獨行在水怒山立中的孤舟,戰勝了驚濤駭浪,終于抵達彼岸。此時此刻,詩人的心情是歡快的。這種歡愉之情,是通過金山、焦山出郭相迎的風趣話顯示出來的。詩人把金山、焦山擬人化為鎮江的兩位主人,說他倆得知客人將到,出郭前來迎候。不說孤舟駛向金、焦,而說金、焦出郭相迎,把行動的和靜止的意向態勢作了相反的調整,把無情的兩座山寫得很有人情,富于詩味。
袁枚贊賞用“活法”寫詩的南宋詩人楊萬里,《隨園詩話》卷八說:“余不喜黃山谷而喜楊誠齋。”他深愛楊萬里“風趣專寫性靈,非天才不辦”(參看《隨園詩話》卷一)。本詩靈巧風趣的詩句,體現了性靈派詩人的創作特色。
上一篇:詩歌·陳與義詩《渡江》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王褒詩《渡河北》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