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德輿《兩漢辨亡論》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言兩漢所以亡者,皆曰莽、卓1。予以為莽、卓篡逆,污神器以亂齊民,自賈夷滅,天下耳目,顯然聞脂2。靜征厥初3,則亡西京者張禹4,亡東京者胡廣5。皆以假道儒術6,得伸其邪心7,徼一時大名8,致位公輔9。詞氣所發,損益系之10;而多方善柔11,保位持祿12。或陷時君以滋厲階13,或附兇 以結禍胎14。故其蕩覆之機15,篡奪之兆,皆指導之、馴致之16。雖年祀相遠17,猶手授頤指之然也18。其為賊害,豈直莽、卓之比乎19?
禹以經術為帝師20,身備漢相21,特見尊信22,當主臣之重23,極儒者之貴。永始、元延之間24,天地之眚屢見25。言事者皆譏切王氏顓政26,時成帝亦悔懼天變27,而未有以決。駕至禹第28,辟左右以問之29。須其一言,以為律度30。為禹計者,亦須陳《大易》堅冰之誡31,誦《小雅·十月》之刺32,乘其向納33,痛言得失34。反以罕言命、不語怪為詞35,致成帝不疑之心,授王氏寢盛之勢。上下恬然36,晻忽亡國37。倘帝慮不至是,猶當開陳切劘,面折廷辯38。矧當就第燕閑之際,虛懷訪決之時39,方且視小男于床下,官子婿于近郡40;款款然用家人匹夫為心41,以身圖安,不恤國患42。致使群盜弄權43,迭執魁柄44;禍稔毒流45,至于新都46。不可遏也,斯可憤也47!
逮至東都順、桓之間48,國統三絕49。胡廣以鉅儒柄用50,位極上臺51。初,梁冀席外戚之重52,貪戾當國53,既鴆質帝,議立嗣君54。公卿大臣皆以清河王蒜,年長有德,屬最尊親55,可以靖人,亦既定策。冀乃憚其明哲,且不利長君,私于蠡吾,獨異群議56。為廣計者57,亦當中立如石,介然不回58;率趙戒之徒,同李、杜所守59。然后三事百工60,正詞于朝。雖冀之暴恣,豈能一旦盡誅漢廷群公邪?反徇一息之安,首鼠畏懦61,竟使清河徒廢62,蠡吾為梗63;邦家陵夷,漢道日蹙64;結黨錮之獄65,成閹寺之禍66;禍亂循環,以至董卓67;赫赫漢室,化為當涂68。蓋棟橈鼎折之所由來久矣69。彼梅福以孤遠上疏70,張綱以卑秩埋輪71,獨何人哉!而不是思也72。
噫嘻73!就利違害,榮通丑窮,大凡有生之常性也74。暨乎手持政柄,體國存亡,則謹之于初,決之于始,以導善氣,以遏亂原。若禍胎既萌,則死而后已。白刃可蹈,鴻毛斯輕75!奈何禹、廣于完安之時,則務小忠而立細行75,數數然獻吉筮于露蓍77,沮立后于探籌78;及夫安危之際,邦家之大,則甘心結舌,陰拱觀變79!豈止然也?方又熾焰焰以燎原,決湯湯以襄陵80;投天下于煙煨,擠萬民于昬墊81。百代之下,無所指名82。雖史贊粗言,而不究論本末83。且出不越境,書弒君之惡84;言偽而辯,有兩觀之誅85。若當春秋之時,明禹、廣之罪,作誡來世,可勝紀乎86?向若西京抑損王氏87,尊君卑臣,則庶乎無哀、平之壞;東京登庸清河88,主明臣忠,則庶乎無靈、獻之亂。大漢之祚,未易知也89!或以國之興亡,皆有陰騭之數,非人謀能亢90;則但取瞽(矇者而相之,立土木偶而尊之,被以章組91,列于廊廟,斯可矣。何堯、舜之或咨或吁92,殷周之或夢或卜93,憂勤日昃之若是94,然后為理耶95?予因肄古史96,且嗜《春秋》褒貶之學97,心所憤激,故辨其所以然。
【注釋】 1兩漢:西漢、東漢。莽:王莽,字巨君,漢元帝皇后侄。西漢末,以外戚掌握政權,成帝時封新都侯。元始五年(公元5年)毒死平帝,自稱假皇帝。初始元年(8年)稱帝,改國號為新。在位十五年,為漢兵所殺。卓:董卓,字仲穎。本為涼州豪強。靈帝時,任并州牧。昭寧元年(公元189年),率兵入洛陽,廢少帝,立獻帝,專斷朝政,殘暴專橫,縱火焚洛陽周圍數百里。建安三年,被王允等所殺。董卓之亂,使當時社會遭到極大破壞,使東漢王朝名存實亡。 2神器:喻帝位。齊民:平民。賈(gu 古):買,取。夷滅:滅亡。 3征:探求。厥初:其初。 4西京:長安,這里代指西漢。張禹:字子文,河內軹(今河南濟源東南)人。通經學,為博士。元帝時,授太子《論語》。成帝時,任丞相,封安昌侯。5東京:洛陽,這里代指東漢。胡廣:字伯始,南郡華容(治今湖北監利縣西北)人。質帝崩,代李固為太尉,錄尚書事,以定策立桓帝,封育陽安樂鄉侯。 6假道儒術:假借儒術作為向上爬的捷徑。 7伸:施展,這里有實現、、滿足之意。 8徼:求取。 9公輔:三公與輔相。西漢以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為三公,東漢改大司馬為太尉,與司徒、司空并稱三公。西漢的張禹曾為丞相六載,東漢的胡廣先后一次為司徒,二次為司空,三次任太尉。 10詞氣:話語。損益:利害,興革。系:聯結在一起,關系密切。 11多方:百般。善柔:阿諛奉承。 12《漢書·張禹傳》說張禹“持祿保位,被阿諛之譏。” 13或:有的人,此指張禹。陷:使動詞,使落入陷阱,意為坑害。時君:當時的君主,這里指西漢成帝。厲階:導致禍患的階梯、禍端。 14或,此指胡廣。附:附和,依附。兇沴(li 麗):兇惡的人,此指東漢的梁冀。 15蕩覆:顛覆,滅亡。機:征兆。16指導:以手指引導。馴致:造成,凡順著一種趨勢,產生一定的后果叫馴致。 17祀:年。按:張禹當權于成帝時期,距王莽篡漢尚隔哀,平二帝,前后二十多年;胡廣附和梁冀之事,在沖帝、質帝時期,距董卓作亂尚隔桓、靈二帝,前后五十多年。 18手授:親手教授。頤使:用下巴的動向示意來指揮人。 19賊害:危害。豈直:豈止,難道僅僅。20帝:成帝。 21備:居,充。 22見:被。 23主臣:主管群臣,指丞相。 24永始、元延:皆漢成帝年號。 25天地之眚:自然界的災異現象。眚(sheng 省):這里作自然災害解。見:同現。 26顓:同專。 27悔:悔過。天變:天象之變異,如日蝕、星隕等。 28駕:帝王乘的車,這里代指漢成帝。第:府第,張禹家中。 29辟(pi):屏退。 30律度:判斷事物的標準。 31陳《大易》堅冰之誡:是說王氏專政之初,張禹就應該給成帝以防微杜漸的告誡。 32十月:全名為《十月之交》,《詩經》小雅部分的詩篇名。該詩是借日月之蝕以批評統治者“四國無政,不用其良”等政治上的失誤。 33向納:主動征求意見。34育:盡情,極力。得失:指政治上的正確與失誤之處,這里主要指任用非人即王氏專政的極大危害。 35罕言命:(孔子)很少談到天命。不語怪神:《論語·述而》:“子不語怪力亂神。”詞:托詞。 36恬然:安閑坦然,此言失去警惕。 37晻忽:疾速。 38是:這,此指王氏專政。開陳切劘(mo摩):開導規勸。切劘即切磋,規諫。面折廷辯:意即犯顏直諫。折:使屈從、折服。 39矧(shen審):何況。燕閑:意同“燕居”,居家閑處。 40據《漢書·張禹傳》載:張禹生病,成帝登門看望。張禹說自己有四男一女,最愛女兒,遠嫁張掖太守蕭咸為妻,想讓她離家近一些,成帝便把蕭咸調為長安附近的弘農太守。又張禹小兒子未做官,當成帝看望張禹時,張禹多次用眼看他小兒子,成帝當即封其為黃門郎,給事中。41款款然:一心一意地。 42恤:憂,憂慮。 43群盜:指王氏兄弟。元帝王皇后兄弟王鳳等相繼專權,前后達四十多年,最后發展到新都侯王莽于公元9年篡漢。 44迭:交替,輪流。魁柄:北斗七星中1——4星稱斗魁,5——7星稱斗柄,人們常以北斗七星指示方向,故用以比朝廷大權。 45禍稔(ren忍):禍亂醞釀成熟。毒流:毒害流布全國。46至于新都:以致于發展到新都侯王莽篡漢。 47遏:阻止。斯:這,指代張禹“用家人匹夫為心”,“不恤國患”的行為。 48逮至:及至,等到。東都:洛陽,代指東漢。 49統:世代相繼的系統,世系。《后漢書·李固傳》:“頻年之間,國祚三絕。”李賢注:“順帝崩,沖帝立一年崩,質帝一年崩。” 50鉅:大。柄用:被信用而授以權柄。 51上臺:此指三公。 52梁冀:字伯卓,東漢順帝梁皇后之兄。其父梁商死后,繼為大將軍。順帝死,他與妹梁太后先后立沖、質、桓三帝,專斷朝政幾二十年。執政期間,驕奢橫暴。后桓帝誅滅梁氏,他自殺。席:憑借,倚仗。 53貪戾:貪婪暴戾。當國:當政。 54鴆:一種毒藥,這里作以藥毒死解。55屬:服屬。清河王劉蒜與質帝同祖父,故服屬最為尊親。 56明哲:聰明多智,能洞察事理。蠡吾:蠡吾侯劉志,即后來被梁冀所迎立的漢桓帝。劉志是梁冀妹夫。 57計:盤算,謀劃。 58介然:堅定不移的樣子。 59所守:所堅持的主張。 60三事:古稱三公為三事大夫。百工:百官。 61徇:曲從,貪求。首鼠:遲疑不定。 62清河:清河王蒜。徙廢:桓帝登位后不久,甘陵人劉文等又謀立蒜為天子,因此劉蒜被劾奏,貶爵為尉氏侯,徙桂陽,自殺。 63梗:病,禍患。 64漢道:漢朝的國運。日蹙:日益迫促。 65黨錮之獄:東漢末年,宦官專政,政治黑暗,社會上的一些正直人士,群起反對。黨錮之獄即是宦官針對士人集團(包括天下名士、太學生、郡國生徒等)的大規模鎮壓事件。錮:禁閉。 66閹寺之禍:指東漢末由于宦官專政而釀成的禍亂。 67漢靈帝崩。皇子即位,太后臨朝,太后兄大將軍何進想誅滅宦官,謀泄被殺。并州牧董卓被召,領兵入洛陽,從此天下大亂,直至漢亡。 68赫赫:興盛的樣子。當涂:魏。 69棟橈:屋梁彎曲。 70梅福:字子真。九江壽春人。為郡文學,補南昌尉。后去官歸壽春,多次上書譏切王氏專政。孤遠:力量微弱,地位疏遠。 71張綱:字文紀,司徒辟御史。漢安元年(公元142年),與杜喬、周舉等八人奉命巡州郡,七人皆出赴任,他獨埋其車輪于洛陽都亭,說:“豺狼當路,安問狐貍!”奏劾大將軍梁冀及其弟河南尹梁不疑。卑秩:職位低。 72獨:難道。 73噫嘻:感嘆詞。74就:趨。違:避開。有生:有生者,指一般的人們。 75暨:到。原:起源。 76小忠、細行:小德小行,即指下面“獻吉筮于露蓍”與“沮立后于探籌”兩事。 77數數然:急促的樣;一作多次講。吉筮:吉卦。筮:用著草占卦曰筮。露蓍:露《易》蓍于星宿下。 78探籌:抽簽。79結舌:緘默不語。陰拱:默默縮起雙手。 80熾:使……旺盛。湯湯(shangshang 商商):大水急流的樣子。襄陵:洪水漫上山陵。 81煨(wei 威):火炭。昏墊:陷溺水中,迷惘無所適從。 82無所指名:無人指出其姓名。 83班固《漢書·張禹傳贊》在論及張禹時,雖也說他“持祿保位,被阿諛之譏”,“彼以古人之跡見繩,烏能勝其任乎”,但只涉及才能、品德問題,未指出其對國家的嚴重危害。范曄《后漢書·胡廣列傳論》在論及胡廣時,雖也說他貪圖“宴安”,不能徇節,也未能深刻而又明確地指出東漢即亡于胡廣之手。 84據《左傳》載:趙穿攻殺晉靈公于桃園。趙盾沒出國境就回來了。太史記曰:趙盾弒其君。趙盾不服。太史說:你是正卿,逃亡沒出國境,回來又不討伐趙穿,不是你的責任又是誰的?85據《孔子家語·始誅》載:孔子為魯司冠,攝行相事,朝政七日而以“言偽而辯”的罪名誅殺亂政大夫少正卯。觀(guan貫):宮門前的雙闕。故稱雙觀。 86勝:盡。 87向:當初。抑損:抑制貶損。 88登庸清河:使清河王蒜登上帝位。登庸:選拔重用,這里特指皇帝登位。 89祚:皇位,國統。知:判斷。 90或:有人。陰騭:上天暗中注定。亢:通抗。 91章:章服,官服。組:佩官印的絲帶,此處引伸官印。92《尚書·堯典》疏:“堯任羲、和,眾功已廣,及其末年,群官有闕,復求賢人,欲任用之。帝曰誰乎?咨嗟,嗟人之難得也。有人能順此咸熙庶績之事者,我將登而用之。有臣放齊對帝曰:‘有胤國子爵之君,其名曰朱,其人心志開達,性識明悟。’言此人可登用也。帝疑怪嘆之曰:‘吁!此人既頑且嚚,又好爭訟,豈可用乎?’言不可也。”《尚書·舜典》疏:“正義曰:舜本以百揆攝位,今既即政,故求置其官曰:咨嗟!四岳等,汝于群臣之內,有能啟發其功,廣大帝堯之事者,我欲使之居百揆之官。”或吁或嗟:有時疑怪,有時感嘆。 93相傳殷高宗夢中得到賢才傅說,后在傅巖找到他,舉以為相,殷國大治。事見《尚書·說命序》與《史記·殷本紀》。又周伯出獵前,占卜曰:將要獲得輔佐人才。后果然在渭水邊遇到姜子牙,于是拜其為師。事見《史記·齊太公世家》。 94日昃:太陽偏西,相當于下午二時左右。《尚書·無逸》疏:“文王勤于政事,從朝不食,或至于日中,或至于日昃,猶不暇食。” 95理:治,政治清明,社會安定。 96肄:研習,學習。 97《春秋》褒貶之學:即所謂“《春秋》筆法”。它在記述歷史事件時,選詞用字,頗為斟酌,常以“一字為褒貶”,以示勸戒。
【今譯】 說到兩漢覆亡的原因,都說是亡在王莽、董卓手里。我認為王莽、董卓篡位叛逆,玷污國家,擾亂天下,自取滅亡,天下的人都清楚地知道。平靜下來探求它的最初起因,則使西漢滅亡的是張禹,使東漢滅亡的是胡廣。他們都是假借儒術來滿足其邪惡之心,求取一時顯赫的名聲,達到三公輔佐的高位。他們的言論,關系到國家的利害,但他們卻百般阿諛奉承,以保持自己的官位。張禹坑害當時的君主而滋生禍患,胡廣依附兇戾之人而種下禍胎。所以兩漢覆亡、被篡奪的先兆苗頭,都是他們縱容造成的。雖然年代已遠,猶如他們親手教授當面指揮的一樣。他們的危害,難道僅僅是王莽、董卓所可相比的嗎?
張禹以精通經術為成帝的老師,作漢朝的丞相,特別受到成帝的尊重信任。身居宰相重位,作為儒者已尊貴到極點。永始、元延之間,自然界的災異現象屢次出現。議論朝政的人都批評指責是王氏專政所致。當時成帝也對自然界的災變引咎自責和表示畏懼,然而猶豫不決,沒有明見。于是他到張禹家中,屏退旁人而詢問張禹對此事的意見,以便作為判斷事物的標準。作為張禹來說,應該陳述《大易》有關防微杜漸的堅冰之誡,述說《小雅·十月》借日月之蝕以批評國家用人不當的事,乘成帝主動征求意見時,徹底地說一些朝政的失誤之處。但他卻以圣人很少談到天命、不講怪神為托詞,以致使成帝不再疑惑,逐漸授予王氏更大的權勢。上下坦然,很快亡國。即使成帝沒有考慮到王氏專政這件事,也應當坦白無私、直言諫諍,在朝廷之上當面與君主爭辯并使之折服,何況在居家閑處之際,成帝虛心去征求意見以決定大事之時,張禹卻多次看著床邊自己的小兒子(暗示成帝封他為官),要求成帝把自己女婿調到京城附近為太守;一心一意為家里之事考慮,以求自身安樂,不憂慮國家災禍。致使王氏兄弟專政,輪流執掌大權;災禍醞釀成熟,毒害流布全國,直到新都侯王莽篡漢自立,不可阻止,真是可恨!
到了東漢順帝、桓帝之間,國統三絕。胡廣以大儒身份掌權,位居三公。當初梁冀憑借外戚身份,貪婪兇暴把持朝政,毒死質帝后,廷議推立嗣皇帝。公卿大臣都認為清河王劉蒜年長有德,在服屬中最為尊親,可以安定人民,已成為定策。梁冀卻害怕劉蒜聰明有才能,而且年歲大,對他專政不利,他偏向蠡吾侯,與眾人之議不同。作為胡廣,應當如中流砥柱,堅定不移,率領趙戒等人,同李固、杜喬一樣堅持原議。然后與三公百官嚴正陳詞朝廷之上。雖然梁冀暴恣,豈能一天殺盡漢廷群臣嗎?反而曲從一時之安,遲疑不定,膽小怕事,竟使清河王徙邊自殺,蠡吾侯為災作患;國家衰落,漢朝國運日益迫促,造成黨錮之獄和宦官之禍;禍亂相連,直到董卓時,興盛的漢家王朝,化為魏家天下。屋梁彎曲,鼎足折斷,是長時間逐漸造成的。梅福以力量微弱、地位疏遠的身份上疏指責王氏專權,張綱不顧官微職卑彈奏梁冀等人,(梅福、張綱)竟是些什么樣的人啊! (張禹、胡廣)就不考慮這一點!
噫嘻!趨利避害,以官運亨通為榮耀,以處境困窘為羞恥,大體上是人之常情。到了掌握政權,身負國家存亡之責時,則從頭便要謹慎,開始便要決斷,以引導好的風氣,遏止禍亂的根源。如果禍胎已經發生,則死而后已。赴湯蹈之,視死如歸!如何張禹、胡廣于天下太平之時,卻致力于建立小德小行,忙著獻吉卦以解釋災變,阻止順帝抽簽以擇立皇后。到了國家安危存亡的關鍵時刻,卻甘心緘默不語,袖手旁觀。豈止如此?還又火上加柴使其蔓延,決放大水使其漲到山上;把天下投放到火炭上,把萬民擠入到深水中。百代之后,竟無人指出罪魁禍首的姓名。雖然史贊粗略說過,卻沒有探究其根本。況且像晉國的趙盾沒有離開國境就被說成有弒君之罪,魯國的少正卯詭詐善辯就被孔子誅殺于兩觀之下。如果是在春秋之時,指明張禹、胡廣的罪惡,以告誡后世能說得完嗎?假使西漢時抑制、貶損王氏,尊君主卑臣下,則可能沒有哀帝、平帝時的衰敗;東漢如立清河王為帝,君主圣明臣下盡忠,則可能沒有靈帝、獻帝時的國亂。大漢國統的長短。還很難說呢。
有人會說國家的興亡都有天定之數,不是人的智謀所能抗拒的。那么只要找來瞎子輔助他,樹立土木偶象而尊奉它,給他們披上官服,佩上官印,排列于廊廟之上,就可以了。為何堯、舜有時疑怪,有時感嘆,殷、周或者以夢,或者以卜,求訪賢才,整日憂勞勤奮,廢寢忘食如此,然后才天下大治呀?我因研習古代歷史,并且特別喜歡《春秋》褒正貶惡之學,內心有所憤激不平,所以分辨其為什么如此。
【集評】 《新唐書·權德輿傳》曰:“嘗著論辨漢所以亡,西京以張禹,東京以胡廣,大指有利于世。”
高步瀛《唐宋文舉要》:“持議正大,可為小人儒下針砭。”
【總案】 兩漢亡于王莽、董卓之手,似乎已成定論。但本文卻獨具只眼,透過莽、卓篡逆的現象,探出兩漢“所以亡”的初因。指出正是張禹和胡廣這樣的朝廷重臣尸位素餐,只求保持自身的高官厚祿,諂諛奉承,曲從兇暴,埋下兩漢覆亡的種子。這無疑抓住了事物的本質。
文章的結論部分,又生發開去,指出當政者應為國盡忠,不畏艱險,死而后已。接著批駁“天命非人謀能亢”之說,指出要使國家政治清明,就要像堯、舜、殷、周那樣,任用真正的人才,“憂勤日昃”,人謀為主。
《新唐書·權德輿傳》云:“德輿善辨論,開陳古今本末,以覺悟入主。”“嘗著論,辨漢所以亡,西京以張禹,東京以胡廣,大指有補于世。”作者身處安史亂后的中唐時代,曾身居宰輔之位,對安史之亂的起因,自然有所探求。唐朝的衰亂,表面上始于安史,實際上與唐玄宗時幾個奸相大有關系。這同兩漢覆亡的原因有某些相似之處。所以本文具有很強的針對性。
由于持議正大,本文寫得氣勢雄壯,感情充沛,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上一篇:高適《東征賦》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陳亮《中興論》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