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無名氏·魚游春水》無名氏
無名氏
秦樓東風里①。燕子還來尋舊壘。馀寒微透,紅日薄侵羅綺。嫩筍才抽碧玉簪,細柳輕窣黃金蕊②。鶯囀上林,魚游春水。屈曲闌于遍倚。又是一番新桃李。佳人應念歸期,梅妝淡洗③。鳳簫聲杳沉孤雁④,目斷澄波無雙鯉⑤。云山萬重,寸心千里⑥。
注釋 ①秦樓:漢樂府《陌上桑》:“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此處秦樓代指閨樓。②窣(sū):突然鉆出來。③梅妝:即梅花妝,用壽陽公主典故。《太平御覽·時序部》引《雜五行書》:“宋武帝女壽陽公主人日臥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額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皇后留之,看得幾時,經三日,洗之乃落。宮女奇其異,競效之,今梅花妝是也。”④鳳簫聲杳:指意中人遠去。沉孤雁:指音信杳然。《漢書·蘇武傳》載:蘇武被扣留匈奴多年,漢使謊稱漢昭帝在上林苑射雁,雁足上有蘇武捎來的帛書。后以雁代書信。⑤無雙鯉:指沒有收到對方的來信。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童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后以雙鯉代書信。⑥“云山萬重”二句:宋劉過《賀新郎》:“云萬疊,寸心遠。”詞意相近。
仕女圖 樊虛
鑒賞 這是一首寫相思之情的詞作,通過對春季景物的風貌與女子活動與容顏的點染描寫,含蓄地展示著人物內心的情思。上闋寫春光駘蕩,下闋寫相思無盡。聲情并茂,纏綿婉轉,有與眾不同的搖曳之美。
關于此詞的來歷,在宋代胡仔《苕溪漁隱叢話》中,記載了兩種說法:“《復齋漫錄》云:政和中,一中貴人使越州回,得詞于古碑陰,無名無譜,不知何人作也。錄以進御,命大晟府填腔,因詞中語,賜名《魚游春水》……《古今詞話》云:東都防河卒于汴河上掘地得石刻,有詞一闋,不題其目,臣僚進上,上喜其藻思絢麗,欲命其名,遂摭詞中四字,名曰《魚游春水》。令教坊倚聲歌之。詞凡九十四字,而風花鶯燕動植之物曲盡之。此唐人語也。后之狀物寫情,不及之矣。二說不同,未詳孰是。”
起筆便是春天,“秦樓東風里”。東風,是春天的風,是帶著溫暖氣息而來、蘇醒萬物的風。在《子夜四時歌·春歌》里,便有“春風復多情,吹我羅裳開”的曼妙想象。何況這東風是吹向秦樓的風。自漢樂府《陌上桑》“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秦樓就成為閨樓的代名詞。而“燕子還來尋舊壘”則將詞意帶入“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晏殊《浣溪沙》)的淡淡惆悵中。
接下來的幾句全是描寫,描寫這春日的風景,字字精美又輕盈:寒意是“馀寒”,夜晚過去,余留下的寒意是輕的,淡的;它沁入肌膚,可是也只是“微透”,與“寒意襲人”的凜冽不同。這時太陽初升,晨曦照入羅綺,“薄侵”二字,寫出春日陽光的淡泊。“嫩筍”和“細柳”,都是初春的風物,以剛剛萌芽的幼小事物,寫出春季萬物的復蘇和萌動,同時也暗含著女心萌動之意。王昌齡筆下“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閨怨》)若是顯,此處便是隱。“碧玉簪”“黃金蕊”,用字富貴,金玉滿眼,卻并不帶俗氣,反而有精雕細琢之美。“鶯囀上林,魚游春水。”仿佛是水到渠成的佳句,在林中鳴叫的鶯和在春水中游動的魚,呼喚與昭示著春季的欣欣向榮,世間天然。“囀”字好,既精致又古雅,庾信《春賦》中就有“新年鳥聲千種囀,二月楊花漫路飛”的佳句。“春”字好,若說“魚游湖水”,便毫無新意。而“春”字帶來的清新駘蕩,溫馨怡然,使得整首詞意境全出。“屈曲闌干遍倚”,始正面寫佳人。南朝樂府《西州曲》寫相思,有“樓高望不見,盡日闌干頭。闌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遍倚欄桿,是期待,也是寂寥。“相思”的主題,至此點明。
“又是一番新桃李。”在春去春來的更替中,是游子仍未歸家的現實。此處隱含著沒有說全的話,是樓扶《菩薩蠻》中敘說過的“又是不歸來,滿庭花自開”的失望。“佳人應念歸期,梅妝淡洗。”淡淡洗去的梅花妝,含著“女為悅己者容”(《戰國策》)的古老情意,與杜甫《新婚別》中“羅襦不復施,對君洗紅妝”的深情相似。“鳳簫”二句,使憂傷的情緒彌漫開來。消散的鳳簫聲里,孤單的大雁漸漸飛遠,澄碧的池水中,看不到成雙的鯉魚。這意象并非確指,因為“孤雁”和“雙鯉”都是寄書的代稱。所以這兩句,也可看作與“日邊消息空沉沉”(鄭文妻《憶秦娥》)同義,對方一直沒有寄信來,而漫長的等待又是如此無望。歇拍“云山萬重,寸心千里”,以景寫心,以阻隔的萬層云山,引出內心相隔千里的思念,與張樞“一點愁心,寸心萬里”(《瑞鶴仙》),情意相近。(劉艷)
上一篇:《兩宋詞·柳永·雨霖鈴》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張先·一叢花令》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