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三峽風景名勝區·巫峽》原文、賞析、鑒賞
位于四川省與湖北省巴東縣之間,長40公里,巫峽綺麗幽深,以秀聞名,景色當推三峽之首。峽內奇峰突兀,層巒迭嶂,郁郁蔥蔥,幽深莫測,雨中過峽,滿目飛泉流瀑,自上而下,直掛千尺。而巫峽云霧更傳為一絕。正所謂“除卻巫山不是云”。船行峽中,渾然進入一條畫的長廊,詩情畫意如云蒸霧涌,隨處生發。“放舟下巫山,心在十二峰”。十二峰者,名登龍、圣泉、朝云、神女、松巒、集仙(在北岸)、聚鶴、翠屏、飛鳳、凈壇、起云、上升峰。巫山十二峰各具特色,或飄飄冉冉作飛升之狀,或傲踞起舞如昂首雄獅,既有“李白斗酒詩百篇”之豪放瀟灑,亦有“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之柔情纏綿;有的像少女亭亭玉立,婉麗動人;有的像鳳凰展翅起舞,千姿百態。巫山十二峰以神女峰最為奇絕。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這樣寫道:“巫山十二郁蒼蒼,片石亭亭號女郎……”神女峰獨秀一枝,高插云端,峰側有一塊危石聳立,形如妙齡少女,常于云霧繚繞之中,隱隱綽綽,宛若身披輕紗,含情脈脈,嫵媚動人的少女。神女峰朝迎彩云,夕送晚霞,故又名“望霞峰”。傳說神女峰是西王母的小女兒瑤姬的化身,因她非常羨慕人間生活,于是悄悄約齊十二組妹飄飄來到巫山,持神劍擊斃長江中正在興風作浪的十條惡龍,幫助大禹鑿山開天河疏通河道,消除了水患。之后,她和姐妹們毅然地留在巫山,為人民保豐收,為行船保平安,為樵夫驅虎豹,為病人除疾苦。巫峽中古跡也很多,較著名的有“孔明碑”。在集仙峰下近江面處有一長方形的白色巖壁,上刻“重巒迭嶂巫峽”六個大字,筆鋒剛勁,傳為三國諸葛亮所書(實際上為明朝嘉靖年間所刻)。另有“巫山十二峰”和“名峰聳秀”題刻。放舟巫峽,使人大有目不暇接之感。順水行舟,船過神女峰后約9公里,長江南岸有一小鎮名“碚石”,此處是四川省與湖北省的分界。郭沫若曾寫道:“船頭已入鄂,船尾尚留川”,就是最真實的比喻。
〔古詩文賞析〕 曉 行 巴 峽 唐·王維
曉際投巴峽,余春憶帝京。
晴江一女浣,朝日眾雞鳴。
水國舟中市,山橋樹杪行。
登高萬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語,鶯為故國聲。
賴多山水趣,稍解別離情。
王維的這首《曉行巴峽》雖是旨在借山水之趣稍稍排解離別故鄉的留戀之情,但是作者的筆墨揮灑之間也描繪了巴峽一帶的景色、風物和人情,使全詩成為一幀巴峽風情畫。
開篇兩句,作者點明行經巴峽的時間。“晚際”、“余春、”讓讀者明了詩人是在暮春時節離別西部的長安,進入楚域的巴峽一帶恰是拂曉時分。對于長期生活在黃河流域的人來說,楚地的山水風情無疑具有強烈的吸引力。所以,在這首詩中,詩人以大量的篇幅描繪了一路所見的山、水、人、情。
“晴江一女浣,朝日眾雞鳴”,從視覺和聽覺兩方面寫意:晴朗的天空下獨在水邊洗衣的女子,朝陽升起時聽到的遠處群雞的相和啼鳴。這所有的動態、音響都顯示著隨晨光一起蘇醒的巴峽山水人情。因此,接下兩句,詩人將筆調從初始的清音轉向了喧嘩——“水國舟中市,山橋樹杪行”。由此可以看出,巴峽人家的生活與流水緊密相聯:不僅家居處于水上,仿佛“水國”,而且,做買賣的繁華集市也是由連綿飄蕩的大小舟船所托起的。“舟中市”不僅寫出了市集的情形,而且顯得妙趣橫生。而在山修起的小橋卻從樹梢上跨過,橋上往來的行人在詩人眼中好似在樹梢上行走一樣,這種“山橋樹杪行”的景觀自然會使詩人既興奮又驚詫。緊接著,詩人筆鋒一轉,從水向山放眼眺望,所見則為另一番景象:“登高萬井出,眺迥二流明”。這里詩人以紀實性的筆墨寫出視野之中的情景:自高向下俯瞰,則見山林深處重重層層分布的村莊院落,再放眼遠眺,只見玉帶似的兩支水流在朝陽中閃著波光。詩中的“二流”是指繞巴峽東下的長江和巴峽較近地區的小河流。山水村落的遠景形象地概括之后,詩人敘述了身為異鄉人對這一切的感受——“人作殊方語,鶯為故國聲。賴多山水趣,稍解別離情。”雖然在極寫自己的思鄉之情,但是,詩句中的“人語”、“鶯聲”也點染出巴峽一帶居民所生活的樸素,自然環境。而且,能“稍解”作者“別離情”的恰恰又是這種清麗多趣的“山水”。閱讀全詩,使人在了悟作者客行異鄉的心境的同時,更能對巴峽風情產生神往。
這首《曉行巴峽》出自唐代山水詩大師王維之筆,所以在淡彩寫意中也極盡了景象之妙。水國舟市的喧嘩,詩人道盡了巴峽水鄉的“水”之特色;山橋樹杪的奇異,詩人點染出山鄉人民的生活風貌;“萬井出”、“二流明”的遠眺,又將筆力隨視野驟然拓開,給人一種極目巴峽的印象。“水國”與“山橋”,“萬井”與“二流”,這遠離帝京,在山水環抱之中的巴峽一帶山鄉水鄉兼融的生態環境,無不令人領悟到這種自然山水風情的“多趣”,也無不令人驚嘆山水詩人生花妙筆的寫意描摹。作者選擇“曉”這個一日之中最美好的時刻描繪巴峽風貌,自然是頗具匠心的。
(宋 輝)
〔現代散文〕 幽藍色的煙靄,透明的長江風……
游船駛入巫峽,宛如輕輕叩開古老的世紀之門。秀逸的神女峰終于飄入我的視線。是我走進了遙遠的夢境,還是神女回到了人間?
其實,它只是一座細瘦的石峰,在歲月中如一根不熄的蠟燭點燃人們心底的希望。它在風雨里挺立了多少年?誰能敘說清楚?或許,當這片深峽與江水一同出現在川鄂大地的那一刻起,它就這樣傲然地聳立?或許,是宋玉的《神女賦》和《高唐賦》描畫出天上人間的悲劇故事后,天帝之季女的精魂所幻化?或許,真是那位幫助大禹疏浚江水的瑤姬眷戀的身影?
傳說會使人的想象變得美麗。瑤姬當年是帶十二位仙女飄臨峽江的。這些彩花般的身影都凝成了娉婷的山峰,與奔流的江水廝守終年。望霞、朝云、登龍、飛鳳、松巒、集仙、聚鶴、翠屏、凈壇、上升、起云……啊,巫山十二峰,多么美妙的名字!船行景移,我辨不清它們分別該是哪一座山峰,我滿目只是青碧的一片,在潮潤的晨霧里隱現。它們是凝固的,但在游人深情的目光里,又是會翩躚起繽紛的舞袖。
就這樣,神女被姐妹們簇擁著,樸素中又含著高貴和矜持。星輝月暈下,美麗的瑤姬可否魂返云夢大澤,讓如雨的清淚傾作巫山細雨?我驀地意識到,觀神女峰,妙在或霧或雨,這是極易讓人憂郁和傷感的時候,情調也會因為這憂傷而愈加浪漫。
中國的美景,許多是借助詩歌的翅膀而傳揚的。“巫山之女,高唐之阻,旦為行云,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戰國時代,我們就產生了最美麗的朦朧詩,如果沒有宋玉的辭賦,神女峰會淡去許多光彩的。只有在燦爛的文化背景下,只有在流動的藝術激情中,才會飄響這般深摯的歌詠。有美景必有佳麗,有妙辭必有美女,這大約是楚文化的一個特點,連《離騷》那樣憂憤的長歌也免不了香草美人的比喻,這是與崇尚史官文化的黃炎族有分別的。盡管越王金戈吳王劍,氣勢不凡,但印像仿佛不如燕趙慷慨之士那般悲烈。在這一條浩蕩激騰的大江之畔,一座飄緲的神女峰,會立刻讓人體驗著雄奇以外的美,連目光都充滿了一種詩意的溫情。你會想起九嶷山上娥皇女英輕云般的身影,和她們淚浸斑竹的凄婉;你也會想起那一灣深碧的香溪和嫻靜的昭君。虛構的傳說現世化,歷史的真實理想化,人民追求的是心靈的真善美,是精神絢爛的升華。如此,神女峰才歷久而彌新,使每一個游三峽的人在離去的一剎那,隱約在惆悵著。
是的,這感覺是真實的。我們不能讓游船靜靜泊在峽中,我們只能在流轉中仰望,這就是很帶些告別的意味,繾綣的情緒也便更深,我承認別離是人類文明千古不變的主題,我更相信自己的想象會緊附著蒼崖生根,盛開依戀的花朵。酈道元過三峽,言:“既自欣得此奇觀,山水有靈,亦當驚知己于千古矣。”有他善長先生大話在先,我當然不能再于峽江前以“知已”稱引;但當神女峰的倩影在我的凝視中漸漸遠去的時候,我濕亮的目光被重疊的青山隔斷的瞬間,我沒有嘆息。我們雖然不曾相偎著走過漫漫滄桑,但我們共同擁有頭上這片寧靜的藍天。
這是三峽最寥廓的背景。歲月不能挽留。多少年后,我也許還會過峽江,還會獲得美好的重逢。那時,我的額頭大約已爬滿藤蔓般的皺褶。像無法挪走的影子,但你的雙眸依然亮如深潭,目光的柔輝送過純凈的羞澀,滿山楓葉被陽光染得一片火紅,霞景般浸醉了秋天的江流。越過遙遠的相隔,我們依舊袒露著靈魂的天空,讓歌聲競飛,叫心弦奏鳴,七彩的旋律回蕩在夢的峽谷。我們凝視天邊的明月,我們遙望閃閃的星星,獻上溫馨的祝福,傾吐愛的絮語。
(馬 力)
〔民間文學〕 相傳,有一條龍在巫峽附近的洞里日夜修煉,當它修道成仙以后,就準備回歸東海。它知道,欲去東海的唯一途徑是長江。但是,長江究竟在何方?應該是怎樣走?它卻一概不知。有一天,它走出洞外去探路,看見那青青的山,藍藍的水,綠油油的莊稼,紅艷艷的山花,心里高興極了,便在地上打一了個滾,馬上就變成一個白發蒼蒼的老頭,他順手在地上撿起一根樹丫做拐杖,一步一步地順著小路往前走。當他走到一個十字路口時,正不知所去。碰巧,這時走來了一個放牛的牧童,只見他右肩上斜掛著竹簍,手里握著一把彎形的鋸齒鐮刀,左手牽著牛繩,嘴里哼著山歌朝前走來。老龍見后喜出望外,三步并著兩步趕忙上前,問道:“小兄弟,你知道長江在什么地方嗎?”牧童上下打量了老龍一番,漫不經心地舉起拿鐮刀的手,朝北指去,說:“翻過這座山,順著這個方向走就到了。”老龍聽后滿心歡喜,連聲道謝告辭牧童,朝鐮刀指的方向走去。
走啊,走啊,日復一日,月復一月,不知走了好久,老龍怎么也看不見長江,到不了目的地,最后還是走到了原來的十字路口上。這條愚蠢的老龍哪里知道,牧童的鐮刀是一個半圓形的。鐮刀尖的方向正好與牧童指的方向相反,無論你怎么走,也走不上正確的方向。于是,老龍怒發沖冠,原形畢露,它張牙舞爪,見山就撞,見洞就鉆,撞得頭破血流,兩只龍角都鉆彎了,也無濟于事。老龍兇暴的動作,引來猛烈的颶風,吹得天昏地暗,山崩水嘯,房屋倒塌,田原淹沒,人畜傷亡,泛濫成災,老百姓在風浪中掙扎,哭聲震天。
這哭聲傳到了天宮,老龍行兇作惡的事,很快被玉皇大帝知道了,玉皇大帝立即派出了天兵天將,捉住了老龍,用鐵鏈子把它捆綁在長江邊的一塊大礁石的石柱上斬了。
從此,人們就將此處取名“斬龍臺”。現在,此地已成為中外游客游覽長江三峽風光的盛地。
(晨 笛)
上一篇:詠《岳陽·岳陽樓》詩詞散文賞析
下一篇:詠《南通·廣教寺》詩詞散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