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亮《中興論》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臣竊惟海內(nèi)涂炭1,四十余載矣2!赤子嗷嗷無告3,不可以不拯;國家憑陵之恥4,不可以不雪;陵寢不可以不還5,輿地不可以不復(fù)6。此三尺童子之所共知,曩獨車其強耳7。韓信有言8:“能反其道,其強易弱9。”況今虜首庸懦10,政令日弛,舍戎狄鞍馬之長11,而從事中州浮靡之習(xí)。君臣之間, 日趨怠惰。 自古夷狄之強挖2,未有四五十年而無變者。稽之天時13,揆之人事14,當(dāng)不遠(yuǎn)矣。不于此時早為之圖,縱有他變,何以乘之15?萬一虜人懲創(chuàng)16,更立令主17;不然,豪杰并起,業(yè)歸他姓,則南北之患方始。又況南渡已久18,中原父老, 日以殂謝19,生長于戎, 豈知有我?
昔實文帝欲取河南故地20,魏太武以為“我自生發(fā)未燥21,即知河南是我境土,安得為南朝故地22”,,,故文帝既得而復(fù)失之33。河北諸鎮(zhèn)24,終唐之世,以奉賊為忠義,狃于其習(xí)25,而時被其恩,力與上國為敵26,而不自知其為逆。過此以往,而不能恢復(fù),則中原之民焉知我之為誰?縱有倍力,功未必半。以俚俗論之27,父祖質(zhì)產(chǎn)于人28,子孫不能繼贖29,更數(shù)十年30,時事一變,皆自陳于官,認(rèn)為故產(chǎn)31,吾安得言質(zhì)而復(fù)取之!則今日之事,可得而更緩乎32!
陛下以神武之資33,憂勤側(cè)席34,慨然有平一天下之志35,固已不惑于群議矣。然猶患人心之不同,天時之未順,賢者私憂而奸者竊笑36。是何也?不思所以反其道故也。誠反其道,則政化行;政化行37,則人心同;人心同,則天時順38。天不遠(yuǎn)人,人不自反耳39。
今宜清中書之務(wù)以立大計40,重六卿之權(quán)以總大綱41;任賢使能以清官曹42,尊老慈幼以厚風(fēng)俗。減進士以列選能之科43,革任子以崇薦舉之實44;多置臺、諫以肅朝綱45,精擇監(jiān)司以清郡邑46;簡法重令以澄其源47,崇禮立制以齊其習(xí)48。立綱目以節(jié)浮費49,示先務(wù)以斥虛文50;嚴(yán)政條以核名實51,懲吏奸以明賞罰。時簡外郡之卒52,以充禁旅之?dāng)?shù)53;調(diào)度總司之贏54,以佐軍旅之儲。擇守令以滋戶口55,戶口繁則財自阜;揀將佐以立軍政,軍政明而兵自強。置大帥以總邊陲56,委之專而邊陲之利自興57;任文武以分邊郡,付之久而邊郡之守自固。右武事以振國家之勢58,來敢言以作天子之氣59;精間諜以得虜人之情,據(jù)形勢以動中原之心。不出數(shù)月,紀(jì)綱自定60;比及兩稔61,內(nèi)處自實,人心自同,天時自順。有所不往,一往而民自歸。何者?耳同聽而心同服。有所不動,一動而敵自斗。何者?形同趨而勢同利62。中興之功63,可跼足而須也64。
夫攻守之道,必有奇變65。形之而敵必從66,沖之而敵莫救67,禁之而敵不敢動,乖之而敵不知所如往68。故我常專而敵常分,敵有窮而我常無窮也。夫奇變之道,雖本乎人謀,而常因乎地形69。一縱一橫,或長或短,緩急之相形70,盈虛之相傾71,此人謀之所措,而奇變之所寓也。今東西彌亙綿數(shù)千里72,如長蛇之橫道,地形適等,無所參錯,攻守之道,無他奇變。今朝廷鑒守江之弊,大城兩淮73,慮非不深也,能保吾城之卒守乎?故不若為術(shù)以乖其所之74,至論進取之道,必先東舉齊,西舉秦,則大江之南75,長淮以北,固吾腹中物。齊、秦,誠天下之兩臂也,奈虜人以為天設(shè)之險而固守之乎76?故必有批亢搗虛,形格勢禁之道77。
竊嘗觀天下之大勢矣。襄、漢者,敵人之所緩78,今日之所當(dāng)有事也。控引京、洛79,側(cè)睨淮、蔡80,包括荊、楚81,襟帶吳、蜀82;沃野千里,可耕可守;地形四通,可左可右。今誠命一重臣,德望素著83,謀謨明審者84,鎮(zhèn)撫荊、襄85,輯和軍民86,開布大信,不爭小利,謹(jǐn)擇守宰,省刑薄斂87,進城要險88,大建屯田89。荊、楚奇才劍客,自昔稱雄,徐行召募,以實軍籍90。民俗剽悍91,聽于農(nóng)隙時講武藝。襄陽既為重鎮(zhèn),而均、隨、信陽及光、黃92,一切用藝祖委任邊將之法93:給以州兵,而更使自募;與以州賦94,而縱其自用;使之養(yǎng)士足以得死力95,用間足以得敵情96。兵雖少而眾建其助97,官雖輕而重假其權(quán)98。列城相援,比鄰相和;養(yǎng)銳以伺,觸機而發(fā)99。一旦狂虜玩故習(xí)常,來犯江淮,則荊、襄之師,率諸軍進討,襲有唐、鄧諸州100,見兵于潁、蔡之間101,示必截其后。因命諸州轉(zhuǎn)城進筑,如三受降城法102:依吳軍故城為蔡州103,使唐、鄧相距各二百里,并桐柏山以為固104。揚兵搗壘105,增陴深塹106,招集土豪,千家一堡,興雜耕之利107,為久駐之基。敵來則嬰城固守108,出奇制變;敵去則列城相應(yīng),首尾如呈。精間諜,明斥堠109,諸軍進屯光、黃、安、隨、襄、郢之間110,前為諸州之援,后依屯田之利。朝廷徙都建業(yè)111,筑行宮于武昌,大駕時一巡幸112。虜知吾意在京、洛,則京、洛、陳、許、汝、鄭之備當(dāng)日增113,而東西之勢分矣;東西之勢分,則齊、秦之間可乘矣114。四川之帥,親率大軍,以待鳳翔之虜115;別命驍將出祁山以截隴右116,偏將由子午以窺長安117,金、房、開、達之師入武關(guān)以鎮(zhèn)三輔118,則秦地可謀矣。命山東之歸正者往說豪杰119,陰為內(nèi)應(yīng);舟師由海道以搗其脊。彼方支吾奔走120,而大軍兩道并進,以揕其胸121,則齊地可謀矣。吾雖示形于唐、鄧、上蔡122,而不再謀進,坐為東西形援,勢如猿臂123;彼將愈疑吾之有意京、洛,特持重以示不進124,則京、洛之備愈專,而吾必得志于齊、秦矣。撫定齊、秦,則京、洛將安往哉?此所謂批亢搗虛,形格勢禁之道也。
就使吾未為東西之舉,彼必不敢離京、洛而輕犯江、淮,亦可謂乖其所之也;又使其合力以壓唐、蔡,則淮西之師起而禁其東,金、房、開、達之師起而禁其西,變化形敵125,多方牽制,而權(quán)始在我矣。
然荊、襄之師,必得純意于國家而無貪功生事之心者而后付之126。平居無事,則欲開誠布信,以攻敵心;一旦進取,則欲見便擇利而止127,以禁敵勢。東西之師有功,則欲制馭諸將,持重不進以分?jǐn)承巍4朔顷懣埂⒀蜢镏?sup>128,孰能為之?
夫伐國129;大事也。昔人以為譬拔小兒之齒,必以漸搖撼之130。一拔得齒,必且損兒。今欲竭東南之力,成大舉之勢,臣恐進取未必得志,得地未必得守。邂逅不如意131,則吾之根本撼矣。此豈謀國萬全之道?臣故曰:攻守之間,必不奇變。
臣謏人也132,何足以明天下之大計?姑疏愚慮之崖略133,曰:《中興論》,唯陛下財幸134。
【注釋】 1竊:私自,謙詞。涂炭:泥濘與炭火,比喻處于水深火熱的悲慘處境。 2四十余載:本文作于1169年,上距北宋政權(quán)滅亡已四十二年。 3赤子:指百姓。 4憑陵:遭受凌辱。 5陵寢:帝王的墳?zāi)埂?6輿地:本指大地,引申為疆土。 7曩:過去。獨:只是。 8韓信:淮陰人,秦末初從項梁,后從劉邦為大將,封淮陰侯。9能反其道,其強易弱:《史記·淮陰侯列傳》載韓信對劉邦說:“……項王所過無不殘滅者,天下多怨,百姓不親附,特劫于威強耳,名雖為霸,實失天下心。故曰其強易弱。今大王誠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誅!……” 10虜酋:對敵方首領(lǐng)的蔑稱。 11舍:放棄。戎狄:我國古代西部和北部的少數(shù)民族。 12夷狄:我國古代東部和北部的少數(shù)民族。此處泛指各少數(shù)民族。 13稽:考查。 14揆:揣測。 15乘:趁機取勝。 16懲創(chuàng):懲戒警惕。 17更立令主:另立善的國君。18南渡:靖康元年(1126),金兵攻下宋都汴梁(今河南開封),次年,徽欽二帝被俘,北宋滅亡。康王趙構(gòu)向南渡江,轉(zhuǎn)輾定都臨安(今浙江杭州),史稱“南渡”。 19殂謝:死亡衰退。 20宋文帝:南北朝時南朝宋代的皇帝劉義隆。河南故地:河南原為劉宋所轄,公元423年被北魏奪去。21魏太武:南北朝時北魏太武帝拓拔燾。 22安得:怎能。南朝:東晉以后分為南朝和北朝。據(jù)有南方的宋、齊、梁、陳四代,史稱南朝(420——589);據(jù)有北方的北魏(后又分東魏、西魏)、北齊、北周、史稱北朝(386——581)。 23文帝既得而復(fù)失之:《南史·宋本紀(jì)》:“元嘉七年(430)三月戌子,遺左將軍到彥之侵魏。……八年(431)春二月,檀道濟引軍還,自是河南復(fù)亡。” 24河北諸鎮(zhèn):指唐中葉以來黃河以北的幽州、魏博、成德等幾個藩鎮(zhèn)割據(jù)勢力。 25狃:習(xí)慣。 26上國:指中央政權(quán)。27俚俗:民間習(xí)俗。 28質(zhì)產(chǎn):抵押財物。 29繼贖:接著贖回。30更:經(jīng)過。 31故產(chǎn):原有的產(chǎn)業(yè)。 32更緩:遷延遲緩。33神武之資:神明英武的天性。 34憂勤側(cè)席:操勞得睡臥不安。35慨然:憤激貌。 36竊笑:暗中譏笑。 37政化:政令,教化。38天時:天道。 39自反:反求諸己。 40中書:;即中書省,始于魏晉。封建朝廷掌管機要、印信,發(fā)布政令,除授官職的機構(gòu)。 41六卿:周代分掌朝廷政務(wù)的冢宰、司徒、宗伯、司馬、司寇、司空為六卿,魏晉以后設(shè)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各部大臣職位相當(dāng)于六卿。 42官曹:即官府。職官治事分笠叫“曹”。 43進士:根據(jù)科舉考試制度,經(jīng)禮部考試錄取的士人。 44任子:西漢以來,郡守以上官吏,任滿一諫:唐時稱司糾察彈劾的官吏為臺官,司規(guī)勸皇帝的諫議大夫為諫官。朝綱:朝廷綱紀(jì)。 46監(jiān)司:地方監(jiān)察官。 47簡法重令:精簡法規(guī),重視法令,. 48崇禮立制:崇尚禮儀,確立制度。齊其習(xí),統(tǒng)一風(fēng)俗習(xí)慣。49綱目:大綱細(xì)目。浮費:不必要的開支。 50示先務(wù):指明當(dāng)務(wù)之急。虛文:華而不實的條文。 51政條:政令條例。核名實:考查是否名副其實。 52簡:挑選。 53禁旅:皇帝的警衛(wèi)部隊。 54總司:總管全國財賦的官署。 55守令:州縣長官。 56總:總管,統(tǒng)一領(lǐng)導(dǎo)。 57委之專:委以專權(quán)。 58右武事:重軍事。右:古代以右為上。 59來敢言:使人敢于說話。來:招致。 60紀(jì)綱:法紀(jì)綱領(lǐng)。61比及兩稔:等到兩年。稔:莊稼成熟。 62形同趨而勢同利:形勢的發(fā)展使他們同樣舍害趨利。 63中興:衰而復(fù)興。 64跼足而須:舉足可待。 65奇變:巧妙的變化。 66形之而敵必從:據(jù)《孫子·勢篇》,意即做出姿態(tài),使敵人聽從調(diào)動。 67沖:攻擊。 68乖:迷惑。69因乎:依靠。 70相形:相互比較。 71盈虛之相傾:兵力多少的馳競。 72彌:廣闊。亙綿:延綿不斷。 73大城兩誰:大事筑城于淮河兩岸。 74乖其所之:迷惑敵人,使其瞎撞。 75大江之南:應(yīng)為大河之南,即黃河以南。 76奈:怎么辦。 77批亢搗虛、形格勢禁:《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孫子曰:‘夫解雜亂紛糾者不控卷,救斗者不搏戟,批亢搗虛,形格勢禁,則自為解耳。’”批:擊打。亢:通“頏”,咽喉。搗:攻擊。格:阻礙。禁:禁止。意思是攻打要害和虛弱之處,造在阻止敵人的形勢。 78襄、漢:襄陽、漢陽。指湖北一帶。 79控引:控制,牽引。京、洛,汴京(開封)、洛陽。 80側(cè)睨:斜視,引申為監(jiān)視。淮、蔡,今安徽、湖南一帶。 81包括:總攬。荊、楚:湖北、湖南一帶。 82襟帶:衣襟和衣帶,引申為牽連。吳、蜀;今江蘇、四川。83德望:道德威望。 84謀謨:計謀。謨:謀略。 85鎮(zhèn)撫:鎮(zhèn)守、安撫。 86輯和:團結(jié)。 87省刑、薄斂:減輕刑罰,薄收賦稅。88進城險要:到靠近敵方的險要處筑城。 89屯田:組織墾荒。屯:聚集。 90軍籍:軍隊編制。 91剽悍:敏捷強悍。 92均、隨、信陽及光、黃:均:均州,今湖北均縣一帶。隨:隨州,今湖北隨縣一帶。信陽:今河南信陽一帶。光:光州,今河南光山縣一帶。黃:黃州,今湖北黃岡縣一帶。 93藝祖:唐宋人稱其開國皇帝為藝祖。此指宋太祖趙匡胤。 94州賦:一州的賦稅。 95死力:拚死效勞的人。 96間:間諜。 97眾建其助:大家來給以支持幫助。 98假其權(quán):給以大權(quán)。99觸機而發(fā):相時而動。 100唐、鄧諸州:唐州:在今河南唐河縣一帶。鄧州:在今河南鄧縣一帶。 101見兵于潁、蔡:陳兵在潁州(今安徽阜陽縣一帶)、蔡州(今河南上蔡縣一帶)。 102三受降城:唐代張仁愿在任朔方軍總管時,為防止突厥南擾,于內(nèi)蒙一帶建筑東、中、西三座受降城,首尾如一,相互呼應(yīng)。 103吳軍故城:唐吳元濟曾據(jù)蔡州為叛,憲宗時被討平。 104并(bang棒):依傍。 105揚兵搗壘:張揚兵威,密筑堡壘。搗(chou愁),通“稠”。 106增陴深塹:加高女墻,深挖塹壕。陴,城上女墻。 107雜耕:多種農(nóng)作物的種植。 108嬰城:環(huán)城。嬰:環(huán)繞。 109斥堠:用以偵察敵情的土堡。 110進屯:進駐。屯:駐守。安:安州,今湖北安陸縣一帶。郢:郢州,今湖北鐘祥縣一帶。 111建業(yè):今南京。 112大駕:皇帝的乘輿,指代皇帝。巡幸:巡至。幸,皇帝的到來。 113陳、許、汝、鄭:陳,陳州,今河南拓城一帶。許:許州,今河南許昌一帶。汝:汝州,今河南汝南一帶。鄭:鄭州,今河南新鄭一帶。 114間:空隙。 115鳳翔:今陜西鳳翔縣。116驍將:猛將。祁山:在今甘肅西和縣北。隴右:隴山西側(cè)。 117偏將:副將。子午:子午道,北口曰子,在西安西南,南口曰午,在治中洋縣東,為漢中穿越秦嶺通關(guān)中的要道。 118金、房、開、達:金:金州,今陜西安康一帶。房:房州,今湖北房縣一帶。開:開州,今四川開縣一帶。達:達州今四川達縣一帶。武關(guān):關(guān)口名,在今陜西商縣東。三輔:漢代京城長安以其附近京兆府和馮翊、扶風(fēng)兩郡為屏障,稱為“三輔”。 119歸正:投誠。說(shui睡):勸說。 120支吾奔走:來往抵抗,疲于奔命。121椹(zhen真):刺。 122示形:做出姿態(tài)。 123猿臂:猿猴的長臂,形容運轉(zhuǎn)靈活。 124持重:審慎。 125變化形敵:千變?nèi)f化,調(diào)動敵人。形敵:即“形之而敵必從”。 126純意:一心一意。127見便擇利:看到形勢有益于我。便:便利。 128陸抗:字幼常,三國時東吳大將。羊祜:字叔子,西晉大將,晉武帝時曾鎮(zhèn)守襄陽,與陸抗對境而治,均有賢名。 129伐國:攻打敵國。 130以漸:用徐進的方法。 131邂逅:偶然遇到。 132謏(sou擻)人:見識膚淺的人。133崖略:大略。 134財:通“裁”,裁奪決定。幸:對皇帝的敬詞。
【今譯】 我私下考慮,天下人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已四十多年了。百姓哀號求救,無處可告,不能不加以拯救;國家遭受欺凌的恥辱,不能不予以洗雪;我朝的陵墓不能不歸還;淪陷的土地不能不收復(fù)。這是三尺高的兒童都知道的道理,過去只是畏懼?jǐn)橙说膹姶罅T了。韓信有這樣的話:“能夠反其道而行之,那強大的可以變?yōu)樗ト酢!焙螞r如今敵方首領(lǐng)昏庸懦弱,政令一天天地松弛,放棄了戎狄跨鞍馳馬的長處,而沾染上中原地區(qū)浮華靡費的陋習(xí),君臣之間,一天天地趨于懈怠懶惰。自古以來異族的強盛,沒有經(jīng)歷了四五十年而不變的。從天時來考查,從人事來估量,這種變化該不會遠(yuǎn)了。不在這時早日做好準(zhǔn)備,即使敵方有什么變故,用什么去趁機取勝?萬一敵人懲戒警惕,另立好的國主,或者豪杰并起,敵國的基業(yè)歸于其他族性,那么南北對峙的禍患才是真正的開始。又何況南渡以來已很久遠(yuǎn),中原的父老,一天天地衰亡,生長于異族統(tǒng)治下的人,豈知道有我大宋?
過去宋文帝要攻取河南原有的土地,魏太武帝以為“自從我剛生下來,毛發(fā)還未干,就知道河南是我們的疆域,怎能成為南朝原有的土地”,所以文帝已經(jīng)得到了的河南又喪失了。河北的幾個藩鎮(zhèn),一直到唐代滅亡。以忠于逆賊作為忠義,習(xí)慣于他們的習(xí)俗,時常得到他們的恩惠,努力同中央政權(quán)為敵,而他們自己也不知道是叛逆行為。要是錯過了現(xiàn)時再遷延下去,不能恢復(fù)失地,那么中原的民眾怎能知道我們是誰呢?即使費加倍的力量,功未必能有一半。以民間習(xí)俗來論述這道理:父親、祖父把產(chǎn)業(yè)抵押給人,子孫不能接著就贖取,過了幾十年,時事一有變化,都向官府陳述,認(rèn)為這是自己原有的產(chǎn)業(yè),我怎么能說這是抵押的而再取得它呢!那么今天圖謀復(fù)國的大事,還能再遷延遲緩嗎!
陛下憑借神明英武的智質(zhì),坐臥不安地為國操勞,激憤地有平定統(tǒng)一天下的志愿,本來就不會被群眾的和議所蠱惑。然而,還怕人心的不同,天時的不順,賢能人的私下憂慮而奸佞人的暗笑。這是為什么呢?是因為還沒有考慮怎樣來反其道以行之。要是反其道而行之,則政令教化就能推行;政令教化推行了,則人心就能同一齊整;人心同一齊整,則天時就順利。老天是不疏遠(yuǎn)人的,只是人不能躬自反省罷了。
當(dāng)前,應(yīng)該清理中書省的職務(wù)以明確國家的重大任務(wù),尊重六部大臣的權(quán)力以總攬朝廷的大綱,任用賢能的官吏以使官府清明,尊敬老人愛護幼小以使風(fēng)俗淳厚。減少經(jīng)考試錄用的進士以設(shè)置選賢舉能的科目,革除和靠父兄蔭庇的任子以求實質(zhì)上對薦舉人才的尊重;增設(shè)監(jiān)察、諫戒的官員以整肅朝廷的綱紀(jì),精選地方官員以澄清郡縣的吏治;精簡法規(guī)重視政令以便清理繁雜的法令條例,尊重禮儀訂立制度以統(tǒng)一風(fēng)俗習(xí)慣。訂立大綱細(xì)目以節(jié)省不必要的開支,明示當(dāng)前主要任務(wù)以排斥不切實際的空話;嚴(yán)格執(zhí)行政策條例以考核名實是否相符,懲治貪官污吏以使賞罰分清。按時挑選外郡士兵,以充實中央警衛(wèi)軍的名額;調(diào)度國家財政部門的贏余財物,以資助軍隊的儲備。選擇州縣長官以增加人口,人口繁殖財富自然增多;挑選將軍和屬官以確立軍隊的政事,軍隊的政事清明軍隊自然就強大。設(shè)置大帥以總領(lǐng)邊疆軍政大事,委任他的責(zé)任專一,邊疆的福利自然就會興辦:委任文武官員以分擔(dān)邊郡的軍政,托付給他的時間久長,邊郡的防守自然就會堅固。崇尚武事以振興國勢,鼓勵敢于說話以振奮天子的氣度;精選間諜以獲得敵人的真實情報,依仗軍力和國勢以鼓動中原人民的復(fù)國之心。不出幾個月,法紀(jì)綱領(lǐng)自然確定,等到兩年,朝廷內(nèi)外自然就充實,人心自然就統(tǒng)一,天時自然就順利。要就不去收復(fù)失地,一去收復(fù)失地而民眾就自然歸順。為什么呢?因為耳朵聽到同樣的輿論而內(nèi)心同樣順服。要就沒有什么行動,一有什么行動而敵人內(nèi)部就會自斗。為什么呢?因為形勢的發(fā)展對他們都同樣要舍害趨利。國家衰弱而重新興盛的功業(yè),就可舉足而待了。
在進攻和固守的轉(zhuǎn)換上,必須有巧妙的變化。作出姿態(tài)則敵人就不敢行動,造成錯覺則敵人就無所適從。所以我方力量就經(jīng)常專一而敵方就經(jīng)常分散,敵方時有窮困而我方卻經(jīng)常不覺窮困。巧妙變化的方法,雖然從根本上講在于人的謀劃,然而也時常依靠地形。兵力部署的或縱或橫,戰(zhàn)線的或長或短,形勢的放松或吃緊,兵力的充實或空虛,這些都是人們謀劃時所須解決的問題,也是巧妙變化的出發(fā)點。如今敵我雙方對峙,東西廣闊連綿幾千里,猶如長蛇橫在路上,地形完全相同,沒有參差不齊之處,攻守的方法也沒有什么巧妙的變化。現(xiàn)在朝廷鑒戒于固守長江的弊病,在淮河兩岸大事筑城,考慮得不是不深遠(yuǎn),但這能確保我方城池的始終固守嗎?所以,不如使用方法迷惑敵人,使之無所適從。至于說到進取的方法,一定要先從東面攻占齊地,西面攻占秦地,那么黃河以南,長江淮河以北,就一定象我腹中物那樣穩(wěn)當(dāng)了。齊、秦兩地,確是天下的兩條臂膀,敵人認(rèn)為是天設(shè)的險要而堅決防守它,又有什么辦法呢?所以,一定要有一種方法攻打他要害和空虛之處,造成一種逼迫敵人不得不從的形勢。
我曾經(jīng)觀察天下的大勢。襄陽、漢陽,是敵人所放松,今日所應(yīng)該有戰(zhàn)事的地方。這里控制牽引開封、洛陽,監(jiān)視著淮河、上蔡一帶,總攬著湖北、湖南,連接著江蘇、四川;大片肥沃的土地,既可耕種又可守備;地形上四方暢通,可以從左或從右出擊。現(xiàn)在如果任命一位道德聲望向來聞名、計謀策略英明謹(jǐn)慎的重要官員,來鎮(zhèn)守安撫荊州、襄陽。團結(jié)軍隊和人民,在大事上努力做到誠信,不爭細(xì)小的利益,小心挑選地方官員,減輕刑罰薄收賦稅,到迫近敵方的險要處筑城,大事組織墾荒。荊楚一帶的奇異人才和劍客,自古以來號稱勇武,慢慢地把他們征召募集,以充實軍隊編制。當(dāng)?shù)氐拿袼酌艚輳姾罚犎卧谵r(nóng)閑時講習(xí)武藝。襄陽已經(jīng)成為軍事重鎮(zhèn),而均州、隨州、信陽及光州、黃州,一律用我朝太祖委任邊將的辦法,給他州兵,另讓他自行召募;給以州中賦稅,而讓他自行使用;讓他收養(yǎng)門客以獲得拚死效力的士人,運用間諜足以獲得敵人的真實情報。兵雖少而能得到大眾的幫助,官階雖輕而給予的權(quán)力大。這樣,城市之間互相依傍援助,相鄰之間互相和睦相處;養(yǎng)精蓄銳以對待敵人,遇到好的時機就發(fā)動攻擊。如果敵人玩弄老一套的騷擾侵犯故伎,來侵犯我江、淮地區(qū),那么荊州、襄陽的大軍,就率領(lǐng)各路軍隊進行討伐,襲擊唐、鄧等州,把軍隊布置在潁州、蔡州之間,做出一定要斷其后路的樣子。接著就命令各州更加向前筑城,運用如唐朝的三受降城那樣的辦法:依照唐代吳元濟的故城作蔡州,使之與唐州和鄧州各相距二百里,依傍桐柏山作為堅固的陣線。張揚兵威,密筑堡壘,加高城墻,深挖塹壕,招集地方上的豪強,一千家成為一個城堡,興辦農(nóng)墾廣種多種作物,打好長久駐守的基礎(chǔ)。敵人如來進犯,則環(huán)城固守,使用巧妙的辦法來控制形勢的變化;敵人退去,則幾個城市之間互相照顧呼應(yīng),象頭和尾巴那樣靈活統(tǒng)一。精選間諜,加強了望,各路軍隊進駐光州、黃州、安州、隨州、襄陽、郢州之間,向前作為蔡州、唐州、鄧州的后援部隊,向后依靠屯田墾荒的有利條件。朝廷遷都到建業(yè),在武昌筑一行宮,皇上大駕有時光降巡視。敵人知道我們的注意力在京、洛,那么,對于京、洛、陳、許、汝、鄭這幾州的守備就會一天天地增加,而東西兩邊的兵勢就會分散了;東西兩邊的兵勢分散,那么齊、秦的空子就有機可乘了。四川的大帥,用以防備鳳翔的敵人;、另外命令勇將經(jīng)過祁山以截斷隴右,副將從子午道以偷襲長安、金州、房州、開州、達州的軍隊進入武關(guān)以鎮(zhèn)壓關(guān)中,那么秦地就可以圖謀了。命山東歸順我朝的人去勸說豪杰之士,暗中作為內(nèi)應(yīng);海軍從海路直搗敵人后脊。敵方正狼狽不堪疲于奔命,我方大軍陸海兩路并肩齊進,以刺其前胸,則齊地可以圖謀了。我方雖在唐州、鄧州、上蔡作出進攻姿態(tài),然而卻不再圖謀進攻,穩(wěn)坐著作為東西兩邊兵力上的后援,形勢象猿臂那樣運轉(zhuǎn)自如;敵方將愈加疑慮我方有意進攻京、洛,我們卻故意慎重以表示不進攻,則敵方對京、洛的防備更加專注,而我方一定能在齊、秦達到目的了。安撫平定了齊、秦,則京、洛將會跑到哪里去呢?這就叫做“批亢搗虛,形格勢禁”辦法。
即使我方不在東西兩邊大事進攻,敵方一定不敢離開京、洛而輕易進犯長江、淮河,這也可叫做“乖其所之”;又假使敵方集中力量以壓唐、蔡,那么淮西的軍隊就發(fā)動而牽制他的東面,金、房、開、達諸州的軍隊就發(fā)動而牽制他的西面,千變?nèi)f化,調(diào)動牽制敵人,這個權(quán)就開始操在我方手中了。
然而荊州、襄陽的軍隊,一定要找到一位一心一意忠于國家、沒有貪圖功勞而故意生事之心的人才能托付給他。平時沒有什么事變,則要展示誠意廣布信用,以攻敵人之心;一旦進攻,則要有利有節(jié)就停止,以扼制敵人的兵勢。東西兩邊的軍隊進攻有功,則要制止駕馭諸將,慎重不進以分散敵人的兵力。這樣,不是陸抗、羊祜一類人,誰能做到呢?
討伐敵國,是重大事情。過去有人認(rèn)為象拔小孩的牙齒,一定要用漸進的辦法搖撼它。一拔就拔下來,一定不會損傷孩子。如今要盡東南的力量,造成大舉進攻的形勢,我害怕進取不一定能達到目的,得到的土地未必能固守。萬一不如人意,則我方的根本就動搖了。這難道是為國謀劃的萬無一失的辦法?因此我說:在進攻和防守的轉(zhuǎn)換上,一定要有巧妙的變化。
我是見識膚淺的人,怎能通曉天下的大事?只是姑且陳述我考慮的大概,叫做《中興論》,希望能幸運地得到陛下的裁奪。
【總案】 本文作于宋乾道五年(1169),作者時年26歲,為向宋孝宗呈遞的《中興五論》(《中興論》、《論開誠之道》、《論執(zhí)要之道》、《論勵臣之道》、《論正體之道》)中最重要的一篇。當(dāng)時,南宋王朝稍加穩(wěn)定,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由于“隆興和議”而茍且偷安。作者從分析當(dāng)前形勢出發(fā),論述了北伐進取、統(tǒng)一祖國的必要性、迫切性和可能性,批判了茍且偏安思想的危害,并提出了一系列為恢復(fù)國土、中興宋室的政治上、經(jīng)濟上的改革措施。著重闡述了“攻守之道,必有奇變”和“批亢搗虛,形格勢禁”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思想,顯示了作者愛國主義的高尚抱負(fù)和深謀遠(yuǎn)慮的政治、軍事才能。文章義正辭嚴(yán),條分縷析,筆鋒犀利,大氣磅礴。
上一篇:權(quán)德輿《兩漢辨亡論》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歐陽修《豐樂亭記》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