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秋登宣城謝朓北樓》原文與賞析
李白
江城如畫里,山晚望晴空。
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人煙寒桔柚,秋色老梧桐。
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宣城,今安徽省宣城縣。謝朓北樓是南齊詩人謝朓任宣城太守時所建,又名謝公樓,是宣城的登覽勝地。本詩是唐玄宗天寶十二年 (753)李白三游宣城時所作。
地處祖國東南地區的宣城,處于山環水抱之中,多次吸引了詩人的游蹤。開頭兩句,就登臨高處的開闊視野取景,寫詩人對秋日黃昏江城的總體印象,繪出了曠遠、絢麗的宣城晚晴圖。由于詩人站在樓的高處,放眼遠眺,眼前秋陽夕照、晴空萬里的感受是那樣鮮明、強烈,他仿佛置身于一幅意境深遠的古畫之中,“杳然如在丹青里!” (李白《當涂趙少府粉圖山水歌》) 這是從大處落墨的手筆,為中間兩聯工筆描繪勾勒了清晰的背景。
如果說開頭兩句是全局式地展現畫面,則以下四句就是引導讀者深味“畫”中濃郁點綴和精妙刻畫之處?!皟伤?、“雙橋”兩句意謂,環繞宣城縣城的宛溪和句溪澄澈如鏡,在夕陽的映照下,橫跨宛溪的雙橋有如彩虹從天而落。這是按秋令和傍晚的特點,從登樓遠望的角度看眼前景物: 傍晚,夕暉側映染照,水光更見明亮,所以說二水宛如兩片明鏡夾依江城; 水上雙橋,光彩陸離,直如天上彩虹降落人間?!皧A”、“落”二字,將流水依城的動態,橋如天上飛來的氣勢充分展現出來,使景物盡具生氣,明麗絢爛,光彩奪目,似可捫觸。詩人在秋色中陶醉的心情不言而喻。
五、六兩句:“人煙寒桔柚,秋色老梧桐?!边@是千古傳誦的名句。在詩人眼中,秋日寒煙,使桔柚帶有寒意; 秋意深沉,使梧桐顯得更加衰老。詩人對眼前景物的表現,已從形象地再現深入到對物情的細致體察。時值深秋,江南桔柚成實,丹翠相映,本來極富生機,但在黃昏前后人戶煙靄的淡淡籠罩之下,又顯得壓抑,所以說桔柚也感到秋氣侵襲的寒意。入秋梧桐易衰,望中漫漫秋色,桐葉或黃或落應是秋氣感染而致老凋。桔柚梧桐本無知覺,詩中寫它們的寒意衰老、全是詩人賦予的擬人感受,讀來自覺寒氣襲人,秋意蕭森滿懷。這兩句是移情人景的杰作,融注進詩人空懷壯志而功業無成,晚景凄涼而孤獨無朋的悲涼心緒。一般說來,李白在秋色中并不時常感傷,他曾以豪情逸興歌唱秋天:“我覺秋興逸,誰云秋興悲?”(《秋日魯郡堯祠亭上宴別杜補闕范侍御》) 而今,他為什么會感到孤寒、衰老和悲涼呢?這就離不開謝公樓這一特定環境對他思想感情的觸動。登樓,自然憶及樓主謝脁。謝脁在36歲的盛年不但創造出獨特的藝術風格,同時于格律日趨嚴整的“永明”作家中,首屈一指,對中國古典詩歌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雖然他在統治階級內部斗爭中在36歲的盛年被害而死,但在政治上、文學上均有所建樹。緬懷謝脁,詩人李白不禁感傷自己蹉跎歲月,功業無成。他這次游宣城時,已進入人生暮年。撫先賢陳跡,覽無語江山,老大悲傷的感情一時涌上心頭,凄寒的心境中,自然感到周圍的桔柚都帶有“寒”意,梧桐在秋色中也像人一樣衰老了!
詩末兩句:“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笔惆l懷古幽情。這是登樓抒懷的詩人自身形象的描寫,而不是抽象的懷念古人之情的抒發。這樣的描繪,在感人的歷史氣氛中活躍著一個活生生的偉大詩人李白的形象,成為整個江城秋晚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罢l念”一語,加強了詩人獨立北樓的孤獨感并表露他知音無覓的寂寞心緒,“臨風”抒懷,見出幽思之深沉。因為,山光水態之美固然激發人很高的興致,但詩人在游歷中所接觸到的人物,卻很少知音,他曾苦嘆:“苦笑我夸誕,知音安在哉!”(《贈王判官時余歸廬山屏風疊》) 他清醒地知道自己不為時所用的悲劇,正如他的摯友杜甫為之不平的吶喊:“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夢李白》) 李白這位名揚四海而枯槁當年的詩人,在當時是何等寂寞啊! 因之,詩末兩句也可以視作全詩的主旨所在: 在詠唱登樓所見的宣城秋色中,抒發了懷念前賢、思有建樹而壯志難酬的復雜感情。
吟味全詩,不僅可以品味到其思想內容的深遠蘊藉,同時也可以得到豐富的藝術享受。詩中所寫如“江城”、“兩水”、“雙橋”、“桔柚”、“梧桐”,本是常見景物,也是詩家常予捕捉的景象; 但由于詩人是緊扣著秋令、黃昏、夕照、獨登、居高臨下等條件,來著力表現眼前那些看似平常的景物,于是便使它們染上了特定環境中的特定感情色彩,具有引人入丹青的藝術魅力。詩情畫意,文機天然,移情入景,含而不露。
本詩雖是詠秋抒懷之作,但寫秋氣寒而不栗,抒情懷悲而不哀,沒有頹唐、絕望的情緒,這正是李白奮發、樂觀胸襟的體現。由此也可以看到盛唐詩風樂觀、昂揚氣象的投影。例如“人煙”、“秋色”兩句,雖寫了“寒”、“老”的境界,然而卻給人以高度的美感享受,令人深思遐想。
本詩在形式上運用了五言律詩的格式。李白由于才力過人,氣魄雄放,力求擺脫近體詩格律的束縛,多從事古體、歌行體詩歌的創作。但這并不說明他不擅長于律詩的寫作,只是他即便寫作律詩,也多不嚴守格律。然而這篇五律寫得格律嚴整,平仄、對偶的運用自然和諧,充分表現思想感情的變化、轉折,而絕無人工痕跡。例如中間四句,對仗工穩,音韻圓轉流美,前一聯“兩水”、“雙橋”之詠,言景而壯麗,展示出詩人“我覺秋興逸”的開朗襟懷; 后一聯“人煙”、“秋色”之嘆,明麗中帶凄寒,含蘊深沉、豐富。但都出語自然,無詰屈聱牙、晦澀難明之病。詩末抒懷古的心緒,只以一“懷”字出之,含而不露,與全詩渾融和諧的格調協為一體,給人以飄然清逸的美感。而其清詞麗句中所顯示的清新俊秀的風格,則見出謝朓詩風的明顯影響,可以作為全面認識李白創作風格的一個例證。
上一篇: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杜甫《秦州雜詩二十首(其十二)》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