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之問詩《度大庾嶺》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度嶺方辭國,停軺一望家。魂隨南翥鳥,淚盡北枝花。山雨初含霽,江云欲變霞。但令歸有日,不敢恨長沙。
宋之問與沈佺期同為宮廷侍臣,因應制詩極佳,受女皇武則天“奪袍以賜”的恩寵。
他的應制詩,為點綴升平之作,價值不高。另一些寫官場失意、送友懷人、閑適悠游的作品,有一定的社會意義。他寫得較好的詩,是在離開宮廷和被流放后作的,如《度大庾嶺》、《題大庾嶺北驛》等,抒寫被貶的心境,情真意摯,哀怨動人。他不僅擅長律詩,且工絕句,如《渡漢江》:“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把被釋回鄉時那種急切想了解家人情況而又害怕聽到不幸消息的復雜矛盾心態寫得十分真切感人。他在詩歌創作上的主要成就,是將六朝沈約以來對詩律所總結的一些理論付諸實踐。他講究辭藻和對仗,注意語言的錘煉,力求形式工致,使初唐出現了較為完整的律詩形式。他同時打開了排律的局面,五言排律寫得較多,也較好,為明代胡應麟所稱道:“排律,沈、宋二氏,藻贍精工。”(《詩藪·內篇四》)律詩的定型,不僅對唐代格律詩的形成與發展作出了貢獻,而且在整個詩歌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宋之問在武則天時,官尚方監丞、左奉宸內供奉,與沈佺期等諂事張易之。神龍元年(705),武則天病危,大臣張柬之等逼她退位,中宗李顯再復帝位,寵臣張易之等被殺,宋之問被貶瀧州,途經大庾嶺時作此詩。
“大庾嶺”亦名東嶠山,又稱秦嶺或梅嶺,在今江西省大庾縣之南、廣東省南雄縣之北,為五嶺之一。漢伐南越,有裨將庾勝筑城于此,因此得名。
詩人拜辭朝廷,離開長安,奔赴瀧州,因為是政治上受懲處,被貶謫遠去,心情不好,當他途經大庾嶺時情不自禁地停下車來回望自己的家鄉,“度嶺方辭國,停軺一望家。”登高遠望,故鄉還歷歷可辨。作者的家鄉究竟在哪里?《新唐書》說他是汾州(今山西省汾陽縣)人;《舊唐書》說他是虢州弘農(今河南靈寶縣附近)人。無論其家鄉是在山西還是河南,都在大庾嶺以北。“一望家”勾畫出了他停車回身北望的戀鄉形象,表現了他“辭國”和遠離家鄉的痛苦心情。他不愿南行,但又不得不南行,因此構成了他思想上極大的矛盾和痛苦,“魂隨南翥鳥,淚盡北枝花。”這種矛盾和痛苦的心態全由對立的“南”、“北”二字寫出,“魂隨”、“淚盡”二語,更是渲染了詩人的痛苦情緒,并把它推到了頂點。當時度嶺正是十月,嶺上梅花南枝已落、北枝才開,詩人的家鄉又恰在北方,面對北枝梅花,觸動了思鄉之情,所以傷心落淚。用一個“盡”字,說明眼淚已經流干,極寫悔恨、哀怨、痛苦之甚。他另有一首《題大庾嶺北驛》詩:“陽月南飛雁,傳聞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復歸來?”傳聞的大雁飛到大庾嶺返回,自己卻行役不止,前途吉兇未卜,不知哪一天能回歸故土? 大有人不如雁的慨嘆,這一情態,比之“魂隨”二句更為凄楚悲涼,如果把它們作為互文,則更能把握詩人在當時哀痛欲絕的思想情態。詩人深知那種無盡止的哀怨悲痛絕不能改變貶謫的命令,不如寄希望于未來,所以在寫大庾嶺所見自然景色時,詩人的情緒有了轉變,猶如云散天晴,心情開朗起來,前后形成了一大起伏:“山雨初含霽,江云欲變霞。”遠觀山色,雨后初霽,煙霧迷茫中微透晴色;江間云擁,升騰而上,化作天上彩霞。煦光初照,云蒸霞蔚,景物瞬變,目不暇接,把壯麗的遼闊江山寫得多姿多彩。如果說謝靈運的“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是描繪初春景物的妙筆,為人們所傳頌,那么“山雨初含霽,江云欲變霞”二句,則成為勾勒初冬江山的絕唱。清新、美麗的自然風光洗滌了他心頭的憂郁,也由“陰雨”轉為“晴朗”了,所以他涂抹的山河呈現出一派勃勃生機,既不像柳宗元貶柳州時那樣沉浸于傷感,也不像韓愈貶潮州時那樣一味的絕望;他沒有“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柳宗元《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刺史》)那樣滿懷愁情憂語,更沒有“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那樣的灰冷之詞。但是,宋之問的這兩句詩,運用了“初含”、“欲變”二語,畢竟是有個轉變過程的,這誠然是對自然風光的美的寫照,同時也反映了詩人心態的變化過程,從而與頷聯二句巧妙地銜接了起來。由此可見,詩人的運思是何等的精巧。他在詩中藝術地由悲泣轉為寄希望于未來。“但令歸有日,不敢恨長沙。”這里用了賈誼典故。《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及以賈生為長沙王太傅。賈生既辭往行,聞長沙卑濕,自以壽不得長,又以適(謫)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為賦以吊屈原。”尾聯二句說的是假使將來我被召回朝廷,不敢像賈誼被貶長沙一樣懷著怨恨之情,這是期望,也是自慰。后來,期望終于成了現實。宋之問被遷謫不久,便逃歸洛陽,依附武三思,任鴻臚寺主簿,后任考功員外郎,與杜審言等同為修文館學士。
宋詩多為應制之作,缺乏真情實感,而此詩卻情真意摯,哀怨動人;而且對仗工整,平仄協調,音韻和諧,標志著唐初五言律詩的成熟。
上一篇:秋浦歌《峨眉山月歌;贈汪倫;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哭晁卿衡》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王建詩《當窗織》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