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景祁·望海潮》原文賞析
基隆為全臺鎖鑰。春初海警狎至,上游撥重兵堵守。突有法蘭兵輪一艘入口游奕,傳是越南奔北之師,意存窺伺,越三日始揚帆去,我軍亦不之詰也
插天翠壁,排山雪浪,雄關險扼東溟。沙嶼布棋,飆輪測線,龍驤萬斛難經。笳鼓正連營。聽回潮夜半,添助軍聲。尚有樓船,鱟帆影里矗危旌。
追思燕頷勛名。問誰投健筆,更請長纓?警鶴唳空,狂魚舞月,邊愁暗入春城。玉帳坐談兵。有僮花壓酒,引劍風生。甚日炎洲洗甲,滄海濁波傾?
自十七世紀初開始,西方殖民主義者就一直覬覦我國的寶島臺灣。基隆為臺灣咽喉重鎮,是臺灣的北大門,更成為他們首先奪取的目標,曾先后淪于西班牙和荷蘭殖民者之手。至十九世紀末,法帝國主義者又開釁端,屢次派兵偵伺。臺灣學者連橫所著《臺灣通史》卷十四載: “當是時,法艦輒游弋沿海,以窺臺灣。(光緒)十年春三月十八日,法艦一艘入基隆,三人上岸,登山瞭望,似繪地圖……”序言中“突有法蘭兵輪一艘”云云,當即指此事。清政府的福建巡撫、督辦臺灣事務大臣劉銘傳雖增兵把守,但軍隊腐敗已久,將貪兵猾,積重難返,基隆終于光緒十年(1884)秋再度淪于敵手。作者此詞作于基隆失陷之前。詞的上片描繪基隆地理形勢與守備,下片表達對軍情的憂慮和對守軍將領的不滿。
開頭六句極力渲染基隆形勢之險要,先從基隆城的外圍寫起?!安逄齑浔?,排山雪浪”二句破空而來,將山勢險峻,海浪洶涌的情景寫得驚魂攝魄。第三句“雄關險扼東溟”就使讀者想象出一座突兀于群峰之上、俯臨萬頃風濤的雄偉城池。而且“險扼東溟” 四字不僅強調其險,更強調其位置之重要,也就是序言所說的“全臺鎖鑰”。接下來“沙嶼布棋” 三句,作者的視線掃向近關海中星羅棋布的小島嶼?;「浇S蛑械男u有社寮、中山、桶盤等,這些小島周圍的水域或淺或深,明礁暗沙散布其中,須得有船只仔細探測水道,方可航行。既有如此險要可據,因此作者認定敵人縱有萬斛巨輪,亦萬難從我關前經過。這句“龍驤萬斛難經”實是前六句的小結。
形勢敘寫已畢,作者又進而寫武備。作者抓住兩點來寫我軍武備之強: 一是“笳鼓”,一是“危旌”。前者是軍營之聲,后者是樓船之形。笳鼓連營,其音激越悲涼,恰如壯士慷慨高歌; 危旌高懸,獵獵隨風,愈顯軍容之盛,仿佛正待沖風破浪。作者又以夜半潮聲、漁船帆影作為襯托對比。大海濤聲,隱隱如雷,和悲鳴的笳鼓混合在一起,在夜空中傳播振蕩,更使人有驚心動魄之感。漁船較小,漁帆較低,與巨大的樓船、高聳的艦旗相比,后者更顯出姿態的威武雄壯。這些正與序言中“重兵堵守”之句相應。
形勢如此之險,軍備如此之強,真是金城湯池,萬無一失,敵人便插翅也應難近。然而,序言中明說“突有法蘭兵輪一艘入口游奕……越三日始揚帆去……”敵方是 “奔北之師”,敗軍之將不可以言勇,卻居然孤船深入達三日之久,而我軍竟“不之詰也”,則守軍將領之失職已到了何種地步! 因此,作者在下片就對基隆守將提出了尖銳的指責。
“追思燕頷勛名”三句,以懷古的形式發泄胸中對守將的鄙視和不滿。燕頷、投筆均指東漢班超,相面人說他是“燕頷虎頸,飛而食肉,此萬里侯相也?!彼贻p時因家貧,常為公家抄書以自供養,曾投筆於地而嘆曰: “大丈夫無它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城,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乎?”后來他抗擊匈奴,平定西域地區少數民族貴族的叛亂,封定遠侯。請纓,為西漢終軍事,他在出使南越時,曾對漢武帝表示“愿受長纓,必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作者之所以“問誰投健筆,更請長纓”,正是慨嘆今日無人肯投筆從戎、萬里請纓,抵御異國的入侵;作者“追思燕頷勛名”,正是對守軍將領懦怯無能的嚴厲指責。
班超、終軍這樣抵御外侮的英雄已不復可見,今日的局面卻是“警鶴唳空,狂魚舞月” ,敵人十分猖獗。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作者雖有憂時之心,但手無寸鐵,只能在此春城之中黯然神傷。而那些手握重兵的將領卻只是在帳幕中飲酒歡宴、高談闊論。拔劍出鞘,劍挾寒風,姿式固似英雄,但對打上門來的敵人竟然“不之詰”,這樣的談兵舞劍於邊防何用?於國事何補?作者思念及此,不禁慨然長嘆: “甚日炎洲洗甲,滄海濁波傾? ”炎洲指臺灣。作者欲挽滄海之波一洗南疆兵甲,并非是現在就想把武器收藏入庫,乃是希望在驅逐夷虜、恢復國土之后,再洗甲收兵,共享太平之慶。
這首詞以豪邁勁峭之語,抒憂時傷世之意,景象闊大,意旨沉郁。其寫景角度多變,寫情語含暗諷。這些特點從上文的分析中已可見大概。本詞另一可注意之處是序和詞的互補。序是理解這首詞的鑰匙。無序,便難以理解這首詞的思想內容,特別是下半闋的內容。象“玉帳坐談兵”三句譏諷守將,手法就相當隱晦含蓄。如果理解為作者自己的行為,似亦無不可,只有與序言結合起來讀,才能抓住作者的真實含義。(作者遣詞之所以如此含蓄,可能與他當時任淡水縣知縣,距基隆不遠有關。)但詞又并非是序的韻文注釋,詞的內容比序要豐富、深廣得多。序和詞的結合,共同奏出了一曲愛國主義的慷慨悲歌。
上一篇:《趙可·望海潮》原文賞析
下一篇:《陸宏定·望湘人》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