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封建自五帝已然①,三王明知不便,勢與情不得不用耳。夏繼虞,而諸侯無罪②,安得廢之?湯放桀③,費征伐者十一國,余皆服從,安得而廢之?武伐紂④,不期而會者八百,其不會者或遠或不聞,亦在三分有二之數,安得而廢之?使六國尊秦為帝⑤,秦亦不廢六國,緣他不肯服,勢必畢六王而后已⑥。武王之興滅繼絕⑦,孔子之繼絕舉廢⑧,亦自其先世曾有功德,及滅之,不以其罪言之耳。非謂六師所移及九族無血食者,必求復其國也⑨。故封建不必是,郡縣不必非⑩。郡縣者無定之封建,封建者有定之郡縣也。
【譯文】分封諸侯建立邦國,從五帝時代就是如此,三王明知不便于治理,但礙于勢和情,不得不用這種辦法罷了。夏朝繼承虞朝,諸侯沒有罪責,怎么能廢除呢?商湯放逐夏桀,需要用武力去征伐的只有十一個諸侯國,其余的都服從了,怎么能廢除呢?周武王討伐商紂,沒有約定好日期就趕來相會的有八百個諸侯,沒有來會的,或者因為道路遙遠,或者沒有聽到消息,這些諸侯占三分之二,怎么能廢除呢?假使六國都尊秦國為帝,秦也不會廢除六國,只因為六國不肯服從,勢必只能滅掉六國為止。周武王復舉已滅亡的諸侯國,為已衰敗滅亡的貴族世家尋求繼嗣,孔子復舉已滅絕的黃帝、堯、舜、夏、商的后代,也是因為其先世曾有功德,滅亡的時候,又不是按他真正的罪名來論處的。并不是被六軍消滅掉的、九族都被殺掉無人祭祀的諸侯國一定都要恢復。因此說對封建制也不必說它一定正確,對郡縣制也不必一概予以否定。郡縣制就是沒有固定下來的封建制,封建制就是固定下來的郡縣制。
注釋
【注釋】①封建:古代帝王把爵位、土地賜給諸侯,在封定的區域內建立邦國稱封建。 ②夏繼虞:夏指夏禹,虞指虞舜。舜傳位于禹。 ③湯放桀:湯即商湯,商朝的建立者。桀即夏桀,夏代最后的君主,被商湯打敗,出奔而死,夏滅亡。《尚書·仲虺之誥》:“成湯放桀于南巢。” ④武伐紂:武,周武王。紂,殷紂王。《史記·周本紀》:“九年,武王上祭于畢。東觀兵,至于盟津……是時,諸侯不期而會盟津者八百諸侯。諸侯皆曰:‘紂可伐矣。’……居二年,聞紂昏亂暴虐滋甚……于是武王遍告諸侯曰:‘殷有重罪,不可以不畢伐。’……以東伐紂。” ⑤使六國尊秦為帝:使,假使。六國,指戰國時齊、楚、燕、韓、趙、魏六國。 ⑥畢:結束,終止。 ⑦武王之興滅繼絕:《論語·堯曰》篇述周武王事曰:“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朱熹注:“興滅繼絕,謂封黃帝、堯、舜、夏、商之后。” ⑧孔子之繼絕舉廢:《中庸》第二十章:“哀公問政,子曰:‘……繼絕世,舉廢國,治亂持危,朝聘以時,厚往而薄來,所以懷諸侯也。’” ⑨血食:古代殺牲取血,用以祭祀,故曰血食。此指祭祀其社稷。 ⑩郡縣:指郡縣制。秦始皇統一六國,分全國為三十六郡,為郡縣制度之始。
上一篇:霸者,豪強威武之名,非奸盜詐偽之類。小人之情,有力便挾力,不用偽;力不足而濟以謀,便用偽。若力量自足以壓服天下,震懾諸侯,直恁做將去,不怕他不從,便靠不到智術上,如何肯偽?王霸以誠偽分,自宋儒始,其實誤在“五伯假之”、“以力假仁”二“假”字上,不知這“假”字只是“借”字。二帝三王以天德為本,便自能行仁,夫焉有所倚?霸者要做好事,原沒本領,便少不得借勢力以行之,不然令不行,禁不止矣。乃是借威力以行仁
下一篇:養民之政,孟子云:“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韓子云:“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養也。”教民之道,孟子云:“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放勛曰:‘勞之來之,匡之直之,輔之翼之,使自得之,又從而振德之。’”《洪范》曰:“無偏無陂,遵王之義;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有作惡,遵王之路;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無反無側,王道正直。會其有極,歸其有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