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天地所以信萬物,圣人所以安天下,只是一個“?!弊?。常也者,帝王所以定民志者也。常一定,則樂者以樂為常,不知德;苦者以苦為常,不知怨。若謂當然,有趨避而無恩仇。非有大奸巨兇不敢輒生饜足之望①、忿恨之心。何則?狃于常故也。故常不至大壞極敝,只宜調適,不可輕變。一變則人人生覬覦心②,一覬覦則大家引領垂涎,生怨起紛,數年不能定。是以圣人只是慎常,不敢輕變。必不得已,默變不敢明變,公變不敢私變,分變不敢溷變③。
【譯文】天地所以能取信于萬物,圣人之所以能安天下,就在于一個“?!弊?。常道,是帝王用來安定民志的方法。經常處于固定不變的環境中,快樂的人以為快樂是天經地義不會改變的,不會因此感謝誰;痛苦的人以為痛苦也是天經地義不可改變的,不會去怨恨誰。對于苦樂,人們會看做是當然的,雖有趨樂避苦的事出現,但不會感激誰,仇恨誰。不是大奸巨兇不敢產生不滿足的欲望和忿恨的情緒,為什么呢?只是習慣于常道罷了。因此常道如果沒有到大壞極弊的程度,只宜適當調節,不可輕易改變。一變則人人會產生非分的希望,一有了非分的希望,則會人人引領垂涎、生怨起紛,幾年都安定不了。因此圣人只是慎重地對待常道,不敢輕易變更。迫不得已時,暗暗地改變,不敢明顯地改變;公開改變,不敢私下里改變;分步改變,不敢雜亂地改變。
注釋
【注釋】①饜足:滿足?!梆悺鄙弦擅撘弧盁o”字?!、谟J覦(jìyú):非分的希望或企圖?!、垆?hùn):混亂。
上一篇:世道有三責:責貴、責賢、責壞綱亂紀之最者。三責而世道可回矣。貴者握風俗教化之權而首壞,以為庶人倡,則庶人莫不象之。賢者明風俗教化之道而自壞,以為不肖者倡,則不肖者莫不象之。責此二人,此謂治本。風教既壞,誅之不可勝誅,故擇其最甚者以令天下,此謂治末。本末兼治,不三年而四海內光景自別。乃今貴者、賢者為教化風俗之大蠹,而以體面寬假之,少嚴則曰苛刻以傷士大夫之體,不知二帝三王曾有是說否乎?世教衰微,人心昏
下一篇:而今舉世有一大迷,自秦漢以來,無人悟得。官高權重,原是投大遺艱,譬如百鈞重擔,須尋烏獲來擔;連云大廈,須用大木為柱。乃朝廷求賢才,借之名器以任重;非朝廷市私恩,假之權勢以榮人也。今也崇階重地,用者以為榮人,重以予其所愛,而固以吝于所疏,不論其賢不賢。其用者以為榮己,未得則眼穿涎流以干人,既得則損身鏤骨以感德,不計其勝不勝。旁觀者不論其官之稱不稱,人之宜不宜,而以資淺議驟遷,以格卑議冒進,皆視官為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