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或問:傲為兇德,則謙為吉德矣?曰:謙真是吉,然謙不中禮,所損亦多。在上者為非禮之謙,則亂名分、紊紀綱,久之法令不行。在下者為非禮之謙,則取賤辱、喪氣節,久之廉恥掃地。君子接人未嘗不謹飭,持身未嘗不正大,有子曰:“恭近于禮,遠恥辱也①。”孔子曰:“恭而無禮則勞②。”又曰:“巧言令色足恭,某亦恥之③。”曾子曰:“脅肩諂笑,病于夏畦④。”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何嘗貴傲哉?而其羞卑佞也又如此,可為立身行己者之法戒。
【譯文】有人問:驕傲是兇德,那么謙遜就是吉德嗎?回答說:真正的謙遜就是吉,如果謙遜得不合禮法,帶來的損失更多。在上位的人表現出不合禮法的謙遜,則會亂名分、紊紀綱,時間長了,法令就無法推行。在下位的人表現出不合禮法的謙遜,就會取賤辱、喪氣節,時間長了,就會廉恥掃地。君子和人來往未嘗不謹飭,持身未嘗不正大。有子說:“態度容貌莊矜合于禮,就不致遭受侮辱。”孔子說:“只注重容貌態度的端莊,卻不知禮,就未免勞倦。”又說:“花言巧語、偽善的容貌、十足的恭順,我也認為可恥。”曾子說:“竦起兩肩,做著討好的笑臉,比夏天在菜地里干活還要累。”君子不論人多人少、勢力大小,都不敢怠慢,何嘗顯出高貴驕傲的樣子呢?而認為謙卑佞巧也是同樣的可恥,這點可以作為立身修德者的戒律。
注釋
【注釋】①“有子曰”二句:有子,孔子弟子,名有若。《論語·學而》:“有子曰:‘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②恭而無禮則勞:語出《論語·泰伯》。 ③“巧言令色”二句:《論語·公冶長》:“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令色,諂媚之色。足恭,過分恭敬。 ④脅肩諂笑,病于夏畦:語出《孟子·滕文公下》:“曾子曰:‘脅肩諂笑,病于夏畦。’”趙岐注:“脅肩,竦體也。諂笑,強笑也。病,極也。言其意苦勞極,甚于仲夏之月治畦灌園之勤也。”
上一篇:不為三氏奴婢,便是兩間翁主。三氏者何?一曰氣質氏,生來氣稟在身,舉動皆其作使,如勇者多暴戾,懦者多退怯是已。二曰習俗氏,世態即成,賢者不能自免,只得與世浮沉,與世依違,明知之而不能獨立。三曰物欲氏,滿世皆可殢之物,每日皆殉欲之事,沉痼流連,至死不能跳脫。魁然七尺之軀,奔走三家之門,不在此則在彼。降志辱身,心安意肯,迷戀不能自知,即知亦不愧憤。大丈夫立身天地之間,與兩儀參,為萬物靈,不能挺身自豎而倚
下一篇:己所獨知,盡是方便;人所不見,盡得自由。君子必兢兢然細行必謹,小物不遺者,懼工夫之間斷也,懼善念之停息也,懼私欲之乘間也,懼自欺之萌蘗也,懼一事茍而其余皆茍也,懼閑居忽而大庭亦忽也。故廣眾者幽獨之證佐,言動者意念之枝葉,意中過、獨處疏,而十目十手能指視之者,枝葉證佐上得之也,君子奈何其慢濁?不然茍且于人不見之時,而矜持于視爾友之際,豈得自然?豈能周悉?徒爾勞心,而慎獨君子已見其肺肝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