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嵩山作
【原文】
清川帶長薄①,車馬去閑閑②。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與還。
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
迢遞嵩高下③,歸來且閉關。
【注釋】
①長薄:綿延的草木叢。
②閑閑:往來自得的樣子。
③迢遞:形容高峻的樣子。嵩高:嵩山的別稱。在今河南省登封縣北,五岳之一。
【譯文】
清澈的河川綿延著草叢,馬車從容地從中間走過。流水好像有意與我同行,傍晚的飛鳥好像要和我一起還山。荒蕪的城池臨著古老的渡口,夕陽的顏色灑滿秋山。高峻的嵩山,我已歸來,正要閉關。
【賞析】
嵩山與東都洛陽為鄰,與靠近長安的終南山一樣,士人隱居于此,高隱之名容易被朝廷所知。在唐代,隱居之舉容易引起官府的關注,在士人中產生影響,朝廷任用隱居之人,以表示重視人才之意。開元二十年(732年)秋,王維的弟弟王縉正在登封做官,王維到嵩山隱居。開元二十三年(735年),王維在張九齡的舉薦下出任右拾遺,但仕途不太順利,便再次回到嵩山隱居。
這首詩讀來淡泊自然。紀昀曾經評價此詩說:“非不求工,乃已雕已琢,后還于樸,斧鑿之痕俱化爾。學詩者當以此為進境,不當以此為始境,須從切實處入手,方不走作。”此詩看起來語詞都很平淡,實際上,詩中一些平淡語,頗有出處。
首句“長薄”一詞,出自《楚辭·招魂》:“路貫廬江兮左長薄,倚沼畦瀛兮遙望博。”李周翰注:“草木叢生曰薄。”“長薄”這個詞,好處在于形象,能夠寫出河畔草叢的綿延感。第二句“閑閑”一詞,語出《詩經·魏風·十畝之間》:“十畝之間兮,桑者閑閑兮,行與子還兮。”以“閑閑”寫馬車,寫出了旅人安閑自得的神韻。
頷聯將“流水”與“暮禽”擬人化了,仿佛流水與飛鳥,都與行人心意相通,陪伴著行人的歸途。經此比擬,在蕭瑟的草叢中沿河而行的旅途,已頗具情趣。第三句“流水如有意”承“清川”,第四句“暮禽相與還”承“長薄”,而這兩句景致,都是“車馬去閑閑”的途中所見。“暮禽相與還”化出自陶淵明《飲酒》詩:“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兩句,寫出城郊秋景的蕭瑟曠遠,對景物的修飾、組合頗具匠心。以荒涼形容城池,以古老形容渡口,再將它們之間以“臨”的關系構建在一起,蕭瑟古樸的城郊通過簡要的幾筆寫出了氣韻。“落日滿秋山”一句中,“滿”字將空間宕開,寫出山原之曠遠,同時將落日的紅色鋪滿畫面,寫出色彩之絢爛。
末句“嵩山”“歸來”回扣題目,以“迢遞”寫出嵩山的高峻,以“下”字將詩中前六句的景物包容于山野之下。“閉關”一詞則照應“車馬去閑閑”,點明自己的心境與歸來嵩山的意圖。這種“已雕已琢,后還于樸”的詩歌,頗見詩人的創作功力:詩語自然的境界,并非依憑“自然力量”而到,而是功力的化境。
通讀此詩,蕭瑟秋景如在目前,詩人閑適安詳的神態了然心中。雖然詩人出語平和淡漠,但是辭官歸隱的凄涼,還是透過秋景展現出來。
上一篇:王維《崔濮陽兄季重前山興》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王維《歸輞川作》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