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行
【原文】
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古津①。坐看紅樹不知遠,行盡青溪不見人。山口潛行始隈隩②,山開曠望旋平陸③。遙看一處攢云樹④,近入千家散花竹。樵客初傳漢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⑤。居人共住武陵源,還從物外起田園⑥。月明松下房櫳靜,日出云中雞犬喧。驚聞俗客爭來集,競引還家問都邑。平明閭巷掃花開⑦,薄暮漁樵乘水入。初因避地去人間⑧,及至成仙遂不還。峽里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云山。不疑靈境難聞見⑨,塵心未盡思鄉縣。出洞無論隔山水,辭家終擬長游衍⑩。自謂經過舊不迷,安知峰壑今來變。當時只記入山深,青溪幾曲到云林。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
【注釋】
①津:渡口。
②隈隩:曲折幽深的山坳河岸。
③平陸:平原;陸地。
④攢(cuán):聚集。
⑤樵客:出門采薪的人。居人:居民。
⑥物外:世外。謂超脫于塵世之外。
⑦平明:猶黎明,天剛亮的時候。閭巷:里巷;鄉里。閭:指里巷的門。
⑧避地:遷地以避災禍。
⑨靈境:莊嚴妙土,吉祥福地。
⑩衍:發揮、開展。
?桃花水:雨水、冰雪融水匯合而成的春汛。
【譯文】
漁舟隨著水流欣賞著山中的風景,兩岸桃花夾著古時候的渡口。坐在船上看岸邊開著紅花的花樹,竟忘記了行進很遠,走到碧綠溪水的盡頭,也沒有看到人。在山口處悄悄沿著幽暗曲折的河岸前進,忽然間山門大開,眼前一片平原。遠遠地看上去聚攏著白云和綠樹,走近一看,零散地分布著上千的人家,種著鮮花和竹子。出門打柴的人報上自己的姓名,當地的居民仍然穿著秦朝時的服飾。居民住在武陵的桃花源,在塵世之外建設出一片家園。明亮的月光中,松樹下的房舍分外安靜。太陽從云中升起的時候,雞犬紛紛喧嘩起來。(大家)聽說有塵世間的客人來訪,紛紛聚集,竟然還邀請外客回家詢問故里的事情。黎明巷門因掃花而開,傍晚漁人與樵夫從水路歸來。起初是因為躲避戰爭離開外界,等到成仙之后,就沒有再回去。山峽里誰也不知道外面的人事,從塵世看這里,只是空有云和山。(外客)沒有考慮到這種洞天福地難以親自聽聞見識,凡俗之心尚未化盡,十分思念家鄉。出洞之后,無論仙境相隔多遠,最終還是打算離開家作一番長游。自認為曾經去過不會迷路,沒想到山峰山谷這次來的時候竟然發生了變化。當時只記得山徑幽深,碧綠的溪水蜿蜒到云中的樹木。春天里到處都是桃花春汛,不能分辨尋覓到去仙源的路。
【賞析】
王維十九歲時作此詩。此詩將陶淵明《桃花源記》改寫成了詩歌。很多改寫名篇的作品,往往是“狗尾續貂”,只在主題上沾惹名篇的名氣,作品本身卻無甚佳處。王維改寫《桃花源記》而成的《桃源行》,風流嫣秀,另開妙境。
陶淵明《桃花源記》中的桃花源,充滿了田園鄉村氣息:“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與外界的平靜鄉村沒有什么差別。王維的《桃源行》,則將桃花源描寫為仙境中的地方,以“人事”“俗客”“塵心”與“物外”“靈境”“仙源”相對立,并且多次使用“云”字將桃花源放入茫茫云中加以朦朧化:“遙看一處攢云樹”“日出云中雞犬喧”“世中遙望空云山”“青溪幾曲到云林”。在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桃花林只是桃花源入口處的標志物,而在桃花源的村落中,只是平實質樸的“良田美池桑竹之屬”,王維的桃花源則是鮮花美景遍地,頗具浪漫氣息:“近入千家散花竹”“月明松下房櫳靜”“平明閭巷掃花開”。田園中的農民幾乎不會大清早起來專門去掃花,掃花開門,完全是一種貴族情調。
陶淵明生在亂世,東晉末年征伐不斷,有一處不受打擾,不被強征軍糧,能夠安然度過一生的地方,在當時看來已是無比向往的世外清凈地了。王維年輕之時,正逢開元盛世,明君在位,賢相當朝,中原地區“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的農村田園比比皆是,無甚稀罕。王維傾向于將“世外桃源”想象成仙境,是盛世讀書人的一種合理想象。
鐘惺評論此詩云:“將幽事寂境,長篇大幅,滔滔寫來。”此詩本《桃花源記》而出,但另成自在妙境,風流嫣秀,足可千古流傳。
附:陶淵明《桃花源記》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上一篇:王維《投道一師蘭若宿》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王維《送丘為落第歸江東》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