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綦毋潛落第還鄉
王 維
圣代無隱者,英靈盡來歸。
遂令東山客,不得顧采薇。
既至金門遠,孰云吾道非。
江淮度寒食,京洛縫春衣。
置酒長安道,同心與我違。
行當浮桂棹,未幾拂荊扉。
遠樹帶行客,孤城當落暉。
吾謀適不用,勿謂知音稀。
科舉制度是極富神圣與神秘色彩的文化現象,寒微之士通過科舉考試有可能一躍而登富貴。但是寒窗苦讀的學子千千萬萬,進士及第光耀門楣的卻是鳳毛麟角,于是科舉制度神圣的光環之外,又不可避免地被罩上一層神秘的外衣。
黯淡的燭光之下,綦毋潛手捧詩書,意冷心灰。他是抱著極大的信心來長安趕考的。飽覽群書,又以善著文賦詩而聞名鄉里,給他的科舉考試提供了充分的心理準備和文化準備。而命運卻偏偏不垂青于他,寒窗苦讀的報償竟是落第還鄉,一身潦倒。求取功名成為泡影,面對翻皺了的《論語》《春秋》,綦毋潛懊惱萬分。
他想到了介子推。這位曾經伴隨晉國公子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并割下股肉啖于重耳的臣子,在回國受封的宴會上,竟然未得到絲毫的賞賜,萬念俱灰之中,他偕母親跑到了綿山,打算以隱士的身份度過自己的余生。后來重耳得知,派人到山中去尋介子推,介子推不出,尋者放火焚山,希望他走出;不料想介子推竟“抱木而燔死”。于是,中原就出現了“禁火三日”的寒食風俗。綦毋潛不是介子推,但不被理解不被重用的心境卻是相同的:冰冷的寒食熄滅科舉的熱情與沮喪。綦毋潛在被焚化的介子推的骨殖上,尋找著心靈的慰藉。
棄學歸隱的念頭一襲上心頭,眾多的隱士便紛至沓來。不食周粟,匿于首陽山下的伯夷叔齊用枯黃的薇葉招搖著他們的信條。彼時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已是大勢所趨,偏偏這兩個商朝老臣能抱定一個首陽山,在荒煙蔓草間尋得一種清靜和無為。這是否也是一種擺脫無知音之困的方式?綦毋潛遷想對應著自己科舉不第的遭遇,長長地吁了一口氣。
據說,在綦毋潛回鄉之時,有許多文朋詩友都贈詩與他,其中不乏勉勵之詞,而綦毋潛本人也確實不負眾望,于開元十四年(726)考中進士,圓了眾多學子孜孜以求的夢想。但是,綦毋潛最終還是走上了棄官歸隱之路,他心靈的最后歸宿,是江東山林里的一間木屋。
上一篇:王 維《渭川田家》賞析
下一篇:王維《輞川集》詩句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