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岳云溪雜題五首
鳥鳴澗
【原文】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譯文】
閑來無事的人看著桂花無聲地飄落,夜來靜謐,春日的山峰十分空寂。
明月升起的光亮驚動了山中的棲鳥,不時地在這春天的溪澗之中啼鳴。
【賞析】
王維《皇甫岳云溪雜題五首》作于開元年間游歷江南之時,詩人借居于皇甫岳的云溪別墅(位于今浙江省紹興縣東南五云溪),作《鳥鳴澗》《蓮花塢》《鸕鶿堰》《上平田》《萍池》五首詩,記敘皇甫家別墅的美景。
詩中所寫“桂花”是春桂,又名山礬。“三月開花,繁白如雪,六出黃蕊,甚芬香”(《本草綱目》)。首句寫出詩人意態之閑適,第二句“靜”“空”二字寫出環境的空寂靜謐。詩人在靜謐的山中閑適地看著花瓣飄落,無比舒適自在。第三句“月出”承接“夜靜”寫起,“驚”字再次突出了山中之靜:僅僅是皎潔的月光,已經能讓習慣于安靜的鳥兒受驚。受驚的鳥兒在寂寥的山谷中啼鳴,在賞月的人聽來,又平添一份趣味。
此詩情真景切,在描摹靜謐的山景之時,以“鳥鳴”寫出一份自然趣味,“一片化機,非復人力可到”《詩法易簡錄》。
蓮花塢
【原文】
日日采蓮去,洲長多暮歸。弄篙莫濺水,畏濕紅蓮衣。
【譯文】
天天采蓮去,水洲綿延,大多數時候傍晚才能回家。撥弄船篙不要濺起水花,怕弄濕紅蓮衣服。
【賞析】
此詩以別墅山莊的船塢為描寫對象,但并非就船塢展開描寫,而是寫了一首類似于樂府的采蓮曲。古樂府中的采蓮詩,廣受后世文人士大夫的喜愛,其中名句如“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江南》)“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西洲曲》),清新有趣。王維的這首以采蓮為主題的詩歌,是建立在一定的詩歌接受傳統之上的:提到采蓮,讀者非常容易聯想到田田的蓮葉和活潑的采蓮女。另外,在唐代,采蓮游戲是流行于貴族婦女間的娛樂活動之一。
全詩語言平直,沒有復雜的修辭,寫出一種民歌的風味。詩歌的末句“畏濕紅蓮衣”一句可謂畫龍點睛之筆,詩人的巧思、詩歌的情趣,在此句得到升華。末句有雙關意味:采蓮之人惜花,怕竹篙濺起的水花打濕紅蓮;也可理解為采蓮之人怕弄濕自己紅蓮一般的裙子。
鸕鶿堰
【原文】
乍向紅蓮沒,復出清蒲飏①。獨立何?褷②,銜魚古查上③。
【注釋】
①飏:同“揚”,飛揚、飄揚。
②?褷(lí shī):同“離簁”,羽毛初生時濡濕黏合貌。?:羽毛初生貌、紗幔。褷:眾多、豐盛。
③古查:同“古楂”。古舊的木筏。
【譯文】
突然沉入到紅蓮花叢中,又從清蒲中飛出。獨立的鳥兒濡濕了羽毛,銜著魚立在古舊的木筏上。
【賞析】
鸕鶿,食魚游禽,常被人馴化用以捕魚。此詩生動地描寫了鸕鶿捕魚的場景,是題詠動物的佳作。“乍向”“復出”寫出鸕鶿迅捷行動的動態感,“紅蓮”“清蒲”將捕魚的場景描寫得清新雅致。
上平田
【原文】
朝耕上平田,暮耕上平田。借問問津者,寧知沮溺賢①。
【注釋】
①沮溺:春秋時期隱士。《論語·微子》載:“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長沮曰:‘夫執輿者為誰?’子路曰:‘為孔丘。’曰:‘是魯孔丘與?’曰:‘是也。’曰:‘是知津矣。’問于桀溺。桀溺曰:‘子為誰?’曰:‘為仲由。’曰:‘是魯孔丘之徒與?’對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輟。子路行以告。夫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孔子努力改變現實,而長沮、桀溺感慨社會紛亂,選擇避世隱居。
【譯文】
早晨在上平田耕作,傍晚還在上平田耕作。請問問路的人,怎么能知道長沮、桀溺的賢德。
【賞析】
詩歌首二句描寫隱士朝朝暮暮親自耕作,用復沓的方式,寫出一種時間上的綿延感。末二句化用典故,為詩歌增添古韻,同時贊美了隱士的品德。
萍池
【原文】
春池深且廣,會待輕舟回。靡靡綠萍合①,垂楊埽復開②。
【注釋】
①靡靡:遲緩。
②埽:同“掃”,略過。
【譯文】
春天的池水既深杳又廣闊,正等待輕舟返回。綠萍緩緩地密合了,垂楊低拂,又將它掃開了。
【賞析】
俞陛云《詩境淺說續編》評此詩云:“池水不波,輕舟未動,水面綠萍,平鋪密合,偶為風中楊柳低拂而開,開而復合,深得臨水靜觀之趣”。
上一篇:王維《濟上四賢詠三首》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王維《積雨輞川莊作》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