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行巴峽
【原文】
際曉投巴峽①,馀春憶帝京②。晴江一女浣③,朝日眾雞鳴。
水國舟中市④,山橋樹杪行⑤。登高萬井出,眺迥二流明⑥。
人作殊方語⑦,鶯為故國聲。賴多山水趣,稍解別離情。
【注釋】
①際曉:黎明。巴峽:巴縣以東江面的石洞峽、銅鑼峽、明月峽。
②馀春:春余,春天將盡未盡之時。
③浣:洗。
④水國:水鄉。
⑤樹杪:樹梢。
⑥眺:望,往遠處看。迥:遠。二流:兩條河流。
⑦殊方:遠方,異域。
【譯文】
黎明到達巴峽,在暮春中回憶京城。晴天的江邊一位女子在浣洗衣物,朝陽升起公雞紛紛啼鳴。水鄉的人們在舟上舉辦集市,行走在山里架到樹梢之上的橋梁中。登上高處萬戶人家盡收眼底,眺望遠方兩條江水熠熠閃耀。人們說著異域的方言,黃鶯的啼鳴卻和故國的一樣。好在這里多有山水之趣,可以稍稍緩解我離別的愁情。
【賞析】
這首詩歌是五言律詩中的排律。雖然連續的對仗要求增加了排律的創作難度,但是工穩有致的對仗,特能使詩歌秀拔勻稱,王維的這首五言排律就做到了這一點。
此詩的筆法安排頗見作者的詩歌創作技巧。詩歌首聯交代了主要事件:游人離開京城在暮春遠赴巴峽。第二聯“晴江”“朝日”回扣“際曉”展開,第三聯“水國”“山橋”與“巴峽”對照,而“水國”上承晴江之景,“山橋”下啟登高所見,下一聯“眺迥二流明”一句,又將山與水寫到了一起。第五聯“殊方”對應“巴峽”,“故國”對應“帝京”,對黃鶯啼鳴的描寫照應暮春這一時間點。尾聯以“山水趣”“別離情”,平實地收束了全詩的內容。從章法上來講,此詩的語詞安排特別穩妥;從對仗上而論,此詩中間四聯對仗都極其工穩,并且兩次用少量巧對多量:“一女浣”與“眾雞鳴”,“萬井出”與“二流明”,對得富有詩趣。
此詩每一聯都極富畫面感,每一聯都從眼前景物寫起,將詩句鋪排得搖曳多姿。詩歌第二聯物象選取特別貼近生活:女子洗衣服,公雞報曉,富有生活情調,而第三聯與第二聯同樣就旅途所見寫起,卻寫出一種異域情調:“水國舟中市,山橋樹杪行”,聯系巴峽的地貌特征,這些遠方的奇觀又是合情合理的。第四聯描寫登高之所見,在巴峽遠眺之所見,就萬戶人家、大江大河兩點而論,與其他一些地方沒有特殊性可言,而第五聯卻寫出了作者在巴峽的特殊感受:對當地人的方言感到生疏,然而鶯啼卻與京都沒有什么不同。這些聽不懂的方言、似曾聽聞的鶯啼,勾起了游人深深的別離之情,而前詩中描寫的山水景物,都被染上了詩人的愁情。
上一篇:王維《早秋山中作》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王維《晚春嚴少尹與諸公見過》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