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靜夜思)寫作背景|詩意賞析
李 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賞析
這大概是李白最膾炙人口的一首小詩了。宋代郭茂倩 《樂府詩集》 把這首詩收入 “新樂府辭” 中,所謂新樂府,是指它的辭是樂府,但是并沒有譜曲歌唱。這首詩是我們所熟知的,但相比原作,它有兩處異文。李白原作是: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 后被清代人在編纂別集和選本的過程中逐漸改成兩處 “明月”。這一改過的版本為何被我們廣為接受?“明月” 的意象從漢樂府沿用來。《古詩十九首》 中多次出現 “明月” 的意象。由文人所作的 《古詩十九首》 雖然沒被列在樂府詩中,但它們與樂府詩關系密切,有的就是樂府歌辭。如其七: “明月皎夜光,促織鳴東壁。” 其十九:“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 另外,晉代清商曲辭 《子夜四時歌·秋歌》 第十八首也有 “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的句子。正因為 “明月” 在詩歌傳統中具有皎潔月色下興起某種情感的這樣一種意蘊,且這種意蘊比 “山月” 體現得更為明顯和典型,所以 《靜夜思》 逐漸在被修改的過程中變成了 “明月”。另外,第一句中用 “明月” 取代 “看月” 也更有道理。原因之一是與第三句的“明月” 強化了具有特定意蘊的 “明月” 意象,且形成回環往復的情韻效果,原因之二是如果用 “看”,不但跟第三句的 “望” 重復,且這種重復沒有 “明月”版那種漸次推進的時間感。在 “明月” 版中,第一句是沒有動詞的,雖然也是主人公看到了月光,但詩歌用一種較客觀的敘述語氣,弱化了 “看” 的感覺,等到第三句時才強調主人公的 “望” 月,這樣就更有層次感。蘇軾曾經評點陶淵明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之句,認為 “悠然見南山” 如果改成 “悠然看南山” 就味道全無了。因為 “見” 是無意識的動作, “看” 是有意識的動作,用 “見” 才能傳達出 “悠然” 的味道。我們也可以拿來對照 《靜夜思》 的 “明月光” 和 “看月光”。“看月光” 是有意識的動作,而沒有動詞的 “明月光” 更能體現作者的無意識地看,這樣也就跟下一句的 “疑是地上霜” 更加搭配。因為無意識,才會有 “疑”。
這首短短二十個字的五絕,為什么會傳唱千古?詩歌的前兩句是鋪墊,營造了一種滿目清輝的白色調的場景,給人清冷、孤寂的感覺;后兩句則達到情感的高潮,表達望月思鄉的意思。類似的意思,其實早在西晉傅玄的 《古詩》 中就已經有了: “東方大明星,光景照千里。少年舍家游,思心晝夜起。” 但傅玄的詩不為人知,《靜夜思》 卻是家喻戶曉,因為李白舍去了月光普照千里的常識性描述,而著力于營造一種帶有主觀感覺的氛圍,為后面的望月思鄉打下鋪墊。其次,李白也舍去了客子離家的具體背景說明,只是從人們望月思鄉的常情中提煉出最觸動人心的一刻,做了最單純的表述,因而能引起最廣泛的共鳴。
上一篇:李白《子夜吳歌》的全詩原文|注釋|詩意賞析
下一篇: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古詩原文和賞析,解讀詩中所運用的藝術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