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歌頭·瑤草一何碧
【原文】
瑤草一何碧①,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無數,花上有黃鸝。我欲穿花尋路,直入白云深處,浩氣展虹蜺②。只恐花深里,紅露濕人衣③。
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④。謫仙何處⑤?無人伴我白螺杯。我為靈芝仙草,不為朱唇丹臉⑥,長嘯亦何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歸。
【注釋】
①瑤草:指瑤池仙草,有傳說稱其是瑤姬的化身,這里泛指香草。一何:指何其、多么的意思。
②虹蜺:也叫虹霓,就是指彩虹,有主虹和副虹之分,主虹指虹,為雄;副虹叫蜆,為雌。
③紅露:指花瓣上的露水。
④金徽:即金飾的琴徽,也就是指琴上定音的標志,這里指琴。
⑤謫仙:這里指被貶謫下凡的仙人,特指李白。
⑥朱唇丹臉:比喻媚俗的姿態。
【譯文】
香草是如此碧綠,武陵溪真正迎來了春天。溪水上有數不清的桃花瓣,花瓣的上面常有黃鸝停留。我很想穿過花叢尋找出去的道路,卻誤入了白云深處,彩虹之上展現浩然正氣。只擔心道路花叢深處,露水會浸濕我的衣服。
坐在玉石上,頭靠著玉枕,手拿著金飾的琴徽。同樣曾遭受過貶謫的詩仙李白在何方?如今找不到人陪我用白色的田螺杯飲酒。我為了找到靈芝仙草,不愿意呈現出媚俗的姿態,又為什么忍不住長吁一口氣?倘若醉酒,不妨手舞足蹈地下山,伴隨一輪明月回家。
【賞析】
這首詞是黃庭堅在春天游玩時的佳作。詞人聯想豐富,運用細膩的筆觸將想象中“桃花源”的情景一點一滴地描寫了出來。這也反映了詞人既想出世,又想入世的矛盾人生觀,表現其嚴重不滿污濁不堪的現實,對那些媚俗的姿態十分不屑,不愿意和那些媚俗的人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因此,這首詞很可能作于詞人被貶謫時期。
這首詞第一句就運用比興手法,贊美像碧玉一樣惹人喜愛的香草,進而引人入勝,吸引讀者繼續閱讀的興趣,使讀者在不知不覺間就掉入詞人精心鉤織的藝術境界匯總去。詞的第二句運用倒敘的手法,一層層去剖析幻想中的神仙世界的美好情景。
“春入武陵溪”這句詞剛好在全詞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不過,“只恐花深里,紅露濕人衣”這兩句詞,將詞人對現實世界的不滿,但又舍不得抽身而去的矛盾心情曲折地表現了出來。比喻和象征手法仿佛是詞人隨手拈來,有一種意味深長的韻味。
實際上,“紅露濕人衣”這句詞應該是借鑒了王維“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山中》)的詩句,黃庭堅用“紅露”替代“空翠”,成功地將王維的詩句化為己用,偏偏又十分恰當,給人一種天衣無縫的感覺。
另外,通過“我為靈芝仙草”這句詞,表明了黃庭堅前去探索的真實意圖。其中的“仙草”對照的是開頭的“瑤草”,“朱唇丹臉”對應的是“溪上桃花”。因此,“長嘯亦何為”,就是說詞人勸誡自己,也勸誡眾人,實在沒有必要為了獲取功名利祿導致自己終日悶悶不樂。
在這首詞中,詞人塑造的是一種不落俗套且高潔的品格人物形象,詞人將春天美好的風景進一步升華為瑤池仙境,那些自然界平常的山水在詞人的筆下都不見一絲煙火氣。事實上,詞人想象中的理想世界是一個沒有煩惱、沒有媚俗,且能夠自得其樂的“世外桃源”,這也表示詞人想要逃避爾虞我詐的現實世界的消極心態。
黃庭堅的這首詞最為高超的地方是懂得巧妙化用前人的詩文意境、詞法句律,頗有脫胎換骨的效果。如上片在展現理想與現實的矛盾時,套用的是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我欲”以下數句,化用前人詩句的跡象十分明顯。其他化用唐詩的地方也頗為貼切生動。桃花源的許多意象起到比興象征的作用,增添了該詞的浪漫色彩。
上一篇:黃庭堅《寺齋睡起二首(其一)》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黃庭堅《水調歌頭·落日塞垣路》原文,注釋,譯文,賞析